最近很多寶媽詢問:奶粉衝調好後分層是否說明奶粉已經變質?其實造成奶粉衝調後分層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奶粉變質了。今天家玥月嫂就來帶大家一探究竟,了解一下奶粉衝調好後分層的「前因後果」。
哪些原因會導致奶粉衝調後分層?
奶粉衝調後並不是真正的溶液
奶粉的衝調過程首先是奶粉顆粒充分潤溼,隨後是可溶性成分溶解,膠體顆粒(脂肪球和酪蛋白膠束)分散在溶液中,形成均一、可供嬰幼兒直接食用的「奶液」。準確來說,這個「奶液」並不是真正的溶液,而是由真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等組成的一種混合液體。衝調後形成的奶液一般比較穩定,但是如果靜置時間太長,穩定性下降,也會出現分層的現象。
水溫過低影響奶粉的溶解性
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較大,且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在一定範圍內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衝調奶粉時最好要按照罐體建議的溫度,反覆多試幾次,找到最合適的水溫。如果衝調水溫過低,奶粉在水中的溶解度就會降低,導致奶粉不能充分溶解在水中,可能出現分層。
水溫過高造成蛋白質變性
蛋白質的理化性質會影響奶粉的衝調性和溶解性。在奶粉復原過程中,乳清蛋白經過高強度的熱處理後,變性的乳清蛋白仍可以重新分散到水中形成穩定的懸浮乳液。但是在復原過程中,酪蛋白一旦吸收了磷酸三鈣造成變性,凝聚後就不會形成穩定的懸浮乳液,而是生成不溶物。如果奶粉中的不溶物下沉,堆積在容器底部,就會出現分層。
乳脂肪的游離會降低乳粉的衝調性
脂肪是人體必需的基礎營養素之一,在奶粉中,除了給寶寶供給能量之外,更重要的是給寶寶提供必需的脂肪酸,是促進寶寶大腦、神經和免疫系統發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缺少,但奶粉中游離的脂肪會降低奶粉的衝調性。
奶粉中的脂肪通常呈球形,表面由脂肪球膜包裹,均勻分布在脂肪顆粒中,也有一些沒有外層膜的脂肪游離在乳粉顆粒表面或內部。在一定條件下,游離脂肪酸與蛋白質形成複合物,會導致奶粉的可潤性降低,可能造成奶粉產品表面不易溼潤,延長奶粉的下沉時間,形成分層。
衝調用水的硬度太大
水的總硬度是指水中鈣、鎂離子的總濃度,如果水的硬度太大,即鈣、鎂離子濃度過高,會影響奶粉中蛋白質的溶解性。我們日常用的自來水都是含鈣、鎂離子的硬水,因此或多或少會影響蛋白質的溶解性。也就是說,如果衝調用水的硬度太大,會因為影響蛋白質溶解導致奶粉的溶解度下降,最後出現分層或沉澱的現象。
奶粉衝調後分層有哪些情況?
「假分層」
由於倒入奶粉時速度過快等原因,導致奶粉倒入水中不能馬上分散。由於水的張力作用,使乳粉「抱團」,水分子進入乳粉表面使其膨脹,裡面的乳粉被包裹而接觸不到水分,下沉導致出現所謂「分層」的現象。但這並不是真的分層,可以通過輕微攪拌使之溶解。
用剛開罐的奶粉進行了衝調測試:
可以看到正常奶粉的分層並不是很明顯,一般會在杯底出現一些不溶的糊狀沉澱,這樣的情況屬於正常現象,通過使用正確的衝調方法就可以改善。
變質分層
挑選了一款有變質問題的奶粉進行了衝調測試:
左圖為剛衝調好的奶液,右圖為靜置兩小時後的奶液
上圖中的奶液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水奶分離」現象,靜置兩小時後,可以看到奶液的分層更為明顯,且奶液呈灰色,顏色較暗,與正常奶液顏色差別很大,這就是需要警惕的不正常分層現象。如果家長們衝調奶粉時出現類似上圖的情況,千萬不要給寶寶食用!
奶粉分層後就不能給寶寶喝了嗎?
不一定!
從左至右分別為開罐5個月、1個月和剛開罐的奶粉
我們分別將開罐5個月、1個月和剛開罐的奶粉進行了衝調對比,三者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層,但是區別並不大:開罐5個月的奶粉分層相對更明顯一點,開罐1個月和剛開罐的奶粉幾乎沒有區別。事實上,開罐超過1個月的奶粉可能存在營養流失、微生物汙染等情況,不適合再繼續給寶寶食用了。
所以,通過奶液分層來判斷奶粉還能不能給寶寶喝並不準確哦!
總結
奶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脂肪、糖類及礦物質、維生素等,其中脂肪、蛋白質等和水的比重不一樣,如果衝泡出來沒有及時喝完,放置一會兒就會出現水油分離、分層的現象,但這並不是變質,屬於正常現象。
還有一種分層是因為衝調的方法不對,泡奶的水溫、奶粉跟水的比例都會對奶粉溶解有影響,造成分層,這些原因導致的分層也不是奶粉出現了變質,掌握正確的衝調方法就可以改善。
總之,將奶粉衝調後的分層現象作為判斷奶粉能不能給寶寶喝的依據並不完全準確。對於家長來說,如果自家開罐一月內的奶粉衝調後沒有出現一層明顯的澄清液,並且無異味與變色,那麼一般情況下是可以給寶寶食用的;如果奶粉剛衝調完就出現絮狀沉澱或明顯的分層現象,那麼可能有變質或是營養物質變性的問題,建議不要給寶寶食用。
最後還要提醒家長,開罐的奶粉一定要在1個月內喝完,如果沒有喝完也不要給寶寶喝了,避免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