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劍波:適應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電源電網都要改變

2020-11-26 網易新聞

2020-11-26 12:39:28 來源: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舉報

  

應對高佔比新能源給系統帶來的巨大功率波動和技術挑戰。針對高比例新能源系統與能源網際網路、高比例新能源系統帶來的高效消納、安全運行和機制體制等巨大挑戰。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除了消納挑戰外。

  「隨著技術發展和成本降低,新能源必將迎來持續高速發展時期,將會從局部地區開始逐步形成一個新能源電力、電量高佔比的電力系統。」近日,在2020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亞洲)大會技術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劍波結合我國新能源高速發展大背景,針對高比例新能源系統與能源網際網路、高比例新能源系統帶來的高效消納、安全運行和機制體制等巨大挑戰,提出值得關注的關鍵技術及應對措施。

  

  新能源消納與電力系統安全矛盾突出

  「預計205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佔比將達68%,發電量佔比將達48%,形成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從目前發展情況和預期來看,新能源實際發展速度可能會高於預期。」郭劍波認為,由於系統電力和電量總量充盈與時空不平衡矛盾突出,新能源消納與系統安全矛盾突出,必將給市場機制設計、規劃設計、生產管理、運行控制帶來巨大挑戰。

  郭劍波表示,消納挑戰主要分為日功率波動、出力度、尖峰電量消納、功率預測難度等幾方面:根據目前預測,隨著新能源裝機的增大,2050年中國新能源日內最大功率波動將超過10億千瓦,與當年常規電源總裝機容量相當,僅靠常規電源調節難以應對新能源日內功率波動。

  另據業內專家介紹,新能源大規模接入還會導致頻率越限風險增加、系統電壓穩定問題突出、高佔比地區暫態過電壓嚴重、功角穩定特性複雜、「預案」式安控策略配置困難、寬頻震蕩現象相繼出現、調控運行複雜等挑戰。

  新能源發電計劃和供電安全面臨挑戰

  隨著新能源發電佔比的增加,系統設備數量將急劇增加,不確定性也隨之增大,系統特性和有無功平衡機制都會發生一些變化。郭劍波認為,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除了消納挑戰外,更重要的是會帶來安全上的挑戰。

  在新能源供電帶來的安全問題方面,郭劍波表示,新能源發電參與一次調頻,可降低穩態頻率偏差和暫態最大頻率偏差,但因未改善系統慣量,頻率變化率未能改善,低慣量系統越限風險仍然存在。通過採用虛擬慣量控制可使新能源提供一定慣量支撐,但由於一次能源輸入的可控性差,可能導致頻率二次跌落等次生事故。

  我國地形複雜,氣候類型多樣,隨機波動性強,高精度功率預測更難。未來,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的擴大,預測絕對誤差將進一步擴大,這將大大增加發電計劃制定的難度。

  郭劍波指出,應加強以新能源為主力電源的電力系統的構建技術條件和市場機制的研究,並對新能源設備、運行及控制提出新技術要求。此外,要通過拓展電力利用、多能互補和能源綜合利用,利用先進的氣象預報、傳感、通信、人工智慧等技術,協調源—網—荷—儲等資源,應對高佔比新能源給系統帶來的巨大功率波動和技術挑戰。

  能源轉型不能延續慣性思維

  未來,新能源要更多地去適應電力系統,還是電力系統升級改造更多地適應新能源?郭劍波對此表示,能源轉型不能延續慣性思維,不管是電力系統還是新能源,兩邊都要變。

  「成為主力電源就應該擔當主力的責任和義務。」郭劍波認為,新能源本身是電流型的電源,不是電壓型的電源,所以對電力系統控制確實帶來了很多問題。新能源的接入不是簡單的替換和簡單的加減法的平衡,對於電力系統來說存在著「三個控制」問題,電壓控制、頻率控制、功角控制,這些特徵是其他技術不具備的。

  技術論壇上,多位業內專家表示,可以通過拓展電力利用、多能互補和能源綜合利用,利用先進的天氣預報、氣象預報、傳感信息、人工智慧技術,協調網—源—荷—儲等資源,應對高比例新能源巨大功率波動帶來的技術挑戰,這要求調動電源的力量和負荷的力量,同時還要提升電網的能力,利用新技術,

  「比如,儲能和電動汽車將在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電力電量平衡中起到重要的靈活調節作用,支撐供需雙側動態匹配,促進新能源有效利用。」郭劍波說。

  此外,針對我國靈活性調節電源的佔比較低這一現狀,郭劍波表示,技術不是造成佔比低的主要原因,現在有很多技術類別都能實現,關鍵要在政策和市場機制上做文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工程院院士郭劍波:新能源和電力系統不能延續慣性思維,兩邊都要變
    核心閱讀未來,新能源要更多地去適應電力系統,還是電力系統升級改造更多地適應新能源?能源轉型不能延續慣性思維,不管是電力系統還是新能源,兩邊都要變。近日,在2020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亞洲)大會技術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劍波結合我國新能源高速發展大背景,針對高比例新能源系統與能源網際網路、高比例新能源系統帶來的高效消納、安全運行和機制體制等巨大挑戰,提出值得關注的關鍵技術及應對措施。
  • 大規模新能源接入電網 電力系統直面併網挑戰
    同時,隨著大規模新能源接入電網,電力系統需要在隨機波動的負荷需求與隨機波動的電源之間實現供需平衡,其結構形態、運行控制方式和規劃建設將發生根本性變革,形成新一代電力系統及新能源電力系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近日在中電聯舉辦的「2020年中國電力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上表示。
  • 院士專家把脈中國能源發展之路
    自從9月22日舉行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提出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碳中和就成為能源領域的熱點議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表示,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意味著中國能源的低碳轉型將邁出更加積極、堅實有力的步伐。
  • 電力系統低碳轉型關鍵在於消納高比例新能源
    電力系統低碳轉型的關鍵在於消納高比例新能源遠期來看,低碳電力系統的發展更加有賴於技術創新突破,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因此,應通過設置不同路徑,探討未來電力低碳發展情景。新能源大規模發展是實現碳中和願景的必然要求,電力系統低碳轉型的關鍵在於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納利用。
  • 「十四五」新能源高比例併網,電網如何應對?
    隨著我國作出「碳達峰、碳中和」承諾,並要求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十四五」期間勢必將有更多清潔能源併網,新能源滲透率將進一步提高。這意味著電力系統需要接納更多的波動性電源。事實證明,跨區互聯電網通過採用更靈活優化的運行方式,統籌送受端調峰安排,在空間維度實現互聯互濟,可有效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
  • 2020中國能源研究會年會圓滿結束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法、郭建波,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副總經理劉宏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王仲穎、華為全球能源行業首席數位化轉型官夏文波博士,圍繞大會主題做了:加快推進煤炭高質量發展、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的挑戰與思考、構建油氣發展新格局與安全新路徑、能源低碳化路徑與策略、新發展階段新機遇新挑戰:建設現代能源體系、數字經濟賦能中國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精彩演講。
  • 電力工業高質量發展呼喚構建新一代電力系統
    面向未來,為促進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持續開發利用、提升複雜電力系統安全水平、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適應電力系統充分市場化環境,實現電力工業高質量發展,亟待加快構建新一代電力系統。波動性較大、抗擾動能力較低的新能源大規模接入電網,同時新型電力電子設備應用比例大幅提升,極大地改變了傳統電力系統的運行規律和特性,傳統電力系統在理論分析、控制方法、調節手段等方面難以適應,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風險日益加大。從應對非傳統電力安全挑戰來看,隨著電力系統物理和信息層面互聯程度的提升,人為極端外力破壞或通過信息攻擊手段引發電網大面積停電事故的風險增加。
  • 關注加州電力危機 推動中國特色電改不斷前進
    30年來,一切已經出現的、正在發生的,都無可厚非。  看起來,這場鏈式反應的觸機是今年的氣候異常,但遠遠不僅如此。從電力改革和市場建設角度看,發生此次電力危機的主要原因包括:  其一,是能源低碳轉型步伐激進,支撐高比例新能源併網的調節資源和高峰發電出力不足,推高系統性風險。近5年,加州約有1/3的燃氣機組退役,煤電幾乎全部關停,核電站已關停一座,並準備關停其餘核電站。
  • ...書記、院長杜忠明:電力工業高質量發展呼喚構建新一代電力系統
    面向未來,為促進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持續開發利用、提升複雜電力系統安全水平、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適應電力系統充分市場化環境,實現電力工業高質量發展,亟待加快構建新一代電力系統。目前,我國多區域交直流混聯的大電網結構日趨複雜。波動性較大、抗擾動能力較低的新能源大規模接入電網,同時新型電力電子設備應用比例大幅提升,極大改變了傳統電力系統的運行規律和特性,傳統電力系統在理論分析、控制方法、調節手段等方面難以適應,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風險日益加大。
  • 「十四五」新能源高比例併網 電網如何應對?
    這意味著電力系統需要接納更多的波動性電源。事實證明,跨區互聯電網通過採用更靈活優化的運行方式,統籌送受端調峰安排,在...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長王平出席會議並致辭;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電電力)、電力規劃設...
  • 如何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下的電力安全穩定運行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顯示,目前就實現日內削峰而言,在澳大利亞、歐洲、日本和中國,新建的兩小時儲能系統已經具備與燃氣調峰電廠相當的成本競爭力。2.電網設施建設的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為可再生能源高滲透率情景下的電力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的系統保障。總之,科技進步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電力系統技術突飛猛進,電力設備控制技術、電力系統功率調節技術、智能調度技術、交直流輸電技術、柔性交直流輸電技術、特高壓技術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保障了當代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 我國未來電網格局研究報告:電網分層分區平衡將引領分布式電源發展
    2009年,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工程投產,將華北電網和華中電網聯繫起來,打破了六大區域電網通過直流異步互聯的格局。從業內主流觀點來看,對於特高壓交流聯網的詬病始終存在,主要聚焦於兩點:一是安全性,認為區域電網大規模同步互聯後,存在大面積事故風險;二是經濟性,從我國投產運行的多條特高壓交流工程運行情況來看,通道利用率不高,經濟性相較直流工程要差。
  • 我國抽水蓄能佔比仍然較低 新能源高比例發展激活其應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儲能網訊:核心閱讀:抽水蓄能電站作為新能源供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電力系統中,其平抑風光電波動性、反調峰特性的優勢愈發凸顯。「當前,以風電和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持續發展,為抽水蓄能發揮調峰調頻價值帶來巨大空間。」在日前舉辦的「2020新能源+抽水蓄能高質量國際合作視頻研討會」上,中國新能源海外發展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世國表示,抽水蓄能是迄今為止部署最多的儲能方式,也是目前最具規模性和經濟性的電能貯存形式,是解決電網調峰調頻及事故備用的最成熟工具。
  • 比爾·蓋茨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憑啥呢?
    近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選的結果。其中,大家最意外的莫過於常年霸佔世界首富位置的比爾·蓋茨當選了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第一個理想,是讓每個人都有一臺電腦,都用上windows系統;第二個理想,是消滅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讓每個人都有平等的醫療機會;第三個理想,是讓窮人都用上清潔經濟的電,讓窮人擺脫貧困。所以我們發現,這次蓋茨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代表的並不是微軟,而是泰拉能源公司。
  • 宋永華研究團隊: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隨機過程分析與控制
    高比例的新能源電源接入給電網安全優化運行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在必須實現實時動態平衡的電力系統運行中精確考慮新能源功率出力的隨機性與波動性的影響,提升電力系統的調頻、調峰和自動發電控制等環節的能力,已成為學術界與工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煤電何去何從?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基於碳中和目標,提出了一個電力系統脫碳路線圖:到2025年達峰,2035年之後碳排放快速下降,2050年實現近零排放,2060年要達到負排放。這就要求,「十四五」期間,煤電總裝機必須達峰,而且控制在目前的11億千瓦左右。
  • 德國2020年電力系統負荷曲線圖表報告
    整體看來,工作日與周末的總負荷明顯不同,這樣的需求側與電源側均為高波動性情況下,德國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如何打破能源不可能三角,長期維持電網安全穩定運行、高可靠性和低棄電率,值得深度分析研究。  除此之外,丹麥創新性的將發電與供熱結合在一起,根據風光資源發電的波動改變熱電聯產工廠的儲熱和發電比例,由此靈活改變出力以達到系統的平衡。風力發電較高的西班牙依靠更先進的電網控制技術和風力預測系統,以及其靈活的水力資源發電,也達到了大區域電網的平衡。在與其他電網相對獨立的南澳大利亞,由於無法依靠跨國網架平衡電力輸出,因此也一直在開發先進的風光預測技術,以減少電力市場的波動。
  • 國際電力市場觀察|國外新能源參與市場的機制及啟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售電網訊:編者按:國網能源院企業戰略研究所圍繞國外電力行業市場化改革與市場建設的熱點難點問題,主要聚焦於國外電力體制改革歷程、電力行業結構演變、電力市場相關政策規則、電力市場模式與機制、電力市場運行情況、電力市場發展趨勢等方面,通過對國內外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最新進展和重大事件進行跟蹤和分析
  • 泛在電力物聯網與堅強智能電網有什麼關係
    它與智能電網有什麼關係?應該如何建設?4月26日,由《中國能源報》社、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產業發展聯盟、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泛在電力物聯網新業態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對上述業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