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5000年至50000年前,人類已具有靈魂之觀念,或人死後靈魂繼續生活之觀念。原始人的簡單古樸之靈魂觀念,含有強烈的物質性格。至宗教、哲學出現以後,人類之靈魂觀開始趨向非物質化的『精神統一體』轉化。古代人認為附在人的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非物質的東西。靈魂離開軀體後人即死亡。
《楚辭·九章·哀郢》:「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
漢 蔡邕 《陳留太守胡公碑》:「靈魂徘徊,靡所瞻逮。」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房子?
「安居樂業」是國人理想的生活狀態,自古以來,「居者有其屋」的思想像烙印一樣深刻在中國人的腦海中。傳統文化認為靈魂人的生死之間的橋梁,生是靈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把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就像房子與屋主,身體是靈魂的房子,當身體老了,或是生病了,人的靈魂就會離開這座房子。
中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靈樞·淫邪發夢》:「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反淫於藏,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靈樞·本髒》:「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道學對靈魂的解釋在詳細
道家認為人的靈魂是有三魂七魄構成,一個人死後七魄先散,然後三魂再離。「魂」和「魄」;魂主精神,而魄主身形。
三魂是指「天魂、地魂、命魂」,古稱「胎光、爽靈、幽精」,「主魂、覺魂、生魂」或「元神、陽神、陰神」或「天魂、識魂、人魂」等。我們可以理解為:天性,遺傳,後天。
七魄是指喜、怒、哀、懼、愛、惡、欲,生存於物質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後再隨新的肉身產生「肉體及魄」則屬於「陽世的物質世界」。
道藏《雲芨七籖》魂神卷三魂七魄相關記載:三魂: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陽和之氣也;一名爽靈,陰氣之變也;一名幽精,陰氣之雜也。七魄:其第一魄名屍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陰,其第四魄名吞賊,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穢,其第七魄名臭肺。現代意義通指為(喜、怒、哀、懼、愛、惡、欲。)
古代人生輪迴的傳說
人生輪迴是指這一世的終結不過是下一世的起點。生生世世循環的人無法擁有往世的記憶,只因為每個人在轉世投胎之前都會在奈何橋上喝下忘記前程往事的孟婆湯。,這一刻,很多人還執著於前世未了的意願,卻又深深明白這些意願終將無法實現,就會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這就是連接各世輪迴的奈何橋。
2000年對靈魂的探索沒有中斷!
靈魂的現代科學解釋
通過研究大腦神經細胞(神經元)突觸之間信息之間的傳遞,認為靈魂(意識)是大腦特定神經細胞的活動。
瀕死經驗不能說明靈魂的存在
2004年英國《周日電訊報》報導,英國學者完成了全世界第一項關於「瀕死經驗」的科學研究,發現人的意識,即一般所謂的靈魂,在大腦停止活動後繼續存在。這項研究發現,4名死裡逃生的病患所共有的瀕死經驗包括寧靜喜樂的感覺:時間迅速流逝,感官的感受更為強烈,不再察覺到身體的存在,看到一道強光,進入另一個世界,遇到一個神秘的靈體,以及到了一個「有去無回」的地方。這項研究將引發一個長久以來教會與科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死後的生命」真的存在嗎?
倫敦市精神病研究院的神經精神病學家費維克與南安普敦醫院的研究人員帕尼亞對63名心臟病突然發作而死裡逃生的病人。進行發病後一周的觀察,結果發現有56人在失去意識後沒有記憶,但有7人在心臟停止跳動後仍有記憶,其中4人通過了評估是否有瀕死經驗的「葛萊森量表」。研究結果刊登在《復甦》,但有許多批評者認為,瀕死經驗是腦部因缺氧而導致功能崩潰瓦解的後果。
如果靈魂是物質的,有重量嗎?
將附著於人體的物質稱為"靈魂素粒子", 人死後,靈魂素粒子就會從人的體內出來。如果附著於人體的靈魂素粒子是物質,那麼它就應該有一定的重量,當人死亡的同時,靈魂就會離開肉體,所以人在未死前的體重和死後的體重應該有所改變,這個改變的數字可能就是靈魂的重量。有些學者做了許多研究,但結果備受爭議。
什麼是重疊多維場?
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弗朗西斯·克裡克,經歷一系列的論證發明魂靈存在於我們的神經細胞中,是認識的疊加。有學者提出魂靈跟我們所說的"堆疊多維場"調和存在。DNA不在影象、突觸、布置或線性裡跟人腦交換。魂靈是認識觀點跟人類實行交換。它經過電感影響我們的心情和認識,實體在高維度中,在三維中存在於DNA裡,經過電感,局部影響我們的認識。
新生物中心論(neo-biocentrism)
他們認為靈魂可以跑到別的宇宙去,Stuart Hameroff博士認為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會發生因為在神經系統裡的量子資料離開身體然後在宇宙中散去。
英國物理學家Roger Penrose認為靈魂存在於腦細胞裡的微管裡面(量子理論的主要的處理區域)。死亡時這些資料與你的靈魂會一起離開身體。靈魂會存在因為這些微管引發的量子引力效應(quantum gravity effects),這理論叫做和諧客觀還原(objective reduction或Orch-OR)。
多重宇宙的理論
1980年史丹佛大學Andrei Linde創造了多重宇宙的理論,他認為宇宙中有許多膨脹的球狀,會再形成更多類似的球狀,然後一直無限的形成更多球狀。宇宙中它們被分散開來,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卻又是同一個宇宙的一部分。
普朗克太空望遠鏡(Planck space telescope)的數據支持多重宇宙的理論,科學家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microwave background)在宇宙的一開始就存在,他們還發現宇宙中有許多的黑色區域,有些是空洞。理論物理學家Laura Mersini·Houghton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表示我們被附近的宇宙所影響,而那些空洞是我們被附近宇宙攻擊的結果。
目前對靈魂的認識
自有記錄的希臘人開始,全球的思想家多年致力於研究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隨著對意識的認知,最主要的問題是,人們甚至不能通過思考這個問題來找尋答案。哲學家、心理分析學家、醫生和各行各業的博學之士盡其所能發掘意識的本質,了解人類怎樣擁有意識。
迄今為止,沒有證據表明死後還有生命,也沒有證據表明死後沒有生命。但科學研究在不斷地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