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閱讀與出版的黃金年份

2021-01-08 光明日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它對世界的衝擊,有目共睹。然而卻成為科普閱讀與出版的黃金年份,因為整個世界都在反思,所有人都渴望知道,生命究竟意味著什麼,世界和人類的未來是怎樣的?人們渴望在書中尋找到答案。同時,因為禁足在家,人們有時間冷靜下來,對自己想要的生活,進行澄清和過濾。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以及自然的樂趣,成為最重要的選項。這一年,出版人、閱讀推廣人和讀者,共同讓今年的科普圖書呈現了值得關注的景象。

對生命以及未來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最大的衝擊,就是人們再一次思考,生命與病毒,醫學人文與醫學進步的關係。

演化生物學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尼克·萊恩的《複雜生命的起源》試圖探源生命的核心問題:「人類為什麼會遭到各種疾病的侵襲」「生命究竟為何沿著這麼令人困惑的路徑演化?這是一系列複雜到無法想像的問題,為了尋求答案,人類每年都要在生物醫學上投入巨額的金錢,我們建立了精密的數學模型、設計了計算機的模擬程序,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所有這些生物組件都是如何演化而來的,如果我們不知道細胞為什麼是這樣運行的,又如何能指望理解疾病呢?它們本身也會指向人類面臨的終極問題,我們為什麼會存在?是什麼樣的法則創造了宇宙、恆星、太陽、地球,以及生命本身,我們何以為人?作者希望交給我們一把有望解開生物起源之謎的鑰匙。

另外一本思考人類命運的書是《十萬年後的地球》,這本書的作者是寇特·史塔格,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古氣象學家,杜克大學生物學與地質學博士。書中引用了地質學、氣候學、生態學、生物學等學科領域最新、最具爆炸性的研究成果,深入思考了氣候變暖的成因與複雜而漫長的後果,帶領我們去探索十萬年後地球的生態環境。作者不無憂慮且嚴肅地告誡:事實已經證明,我們與所處的物理世界是緊密相連的,否則我們不可能光憑每天排放的垃圾就改變了全球的氣候環境。我們甚至可以懷疑,正是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傲慢自大的態度,以及以為人類可以不受萬古永存的自然規律限制的妄想,害得我們陷入今日的危機。

醫學人文圖書也更多進入大眾視野,甚至一些經典圖書,經過編輯重新加工出版,在當下有新的意義。美國劉易斯·託馬斯著、蘇靜靜翻譯的《細胞生命的禮讚: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筆記》今年重新翻譯出版。張文宏教授2020年當選中國科普作協副理事長,他在最近的演講中提道:科普可以緩解恐慌、科普的影響力超出預期,科普的作用不可低估。他的實用科普書《張文宏說傳染》讓公眾開始重視身邊的傳染病;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跟孩子談與動物的安全距離》以場景化的形式很好講解了動物與人,與傳染病之間的關係。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和李天達合著的《細胞總動員》是一本講述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機理的科普繪本。

當大自然作為主角

人類進程的暫停鍵在2020年被按下後,大自然與我們每一個個體之間呈現出友好且欣欣向榮的局面。人們宅在家裡,更加希望親近大自然。今年更多以自然萬物為主角的圖書,成為熱點。

年初出版的劉華傑的《勐海植物記》,一如他其他的博物書一樣,文字、圖片都帶有非常強烈的個人印記,我見、我思考、我拍攝。如此方式第一次記錄、描寫勐海縣的自然、文化和地方性知識,使讀者更加了解、熱愛勐海縣。這是「茶馬古道」的幸運,然而更是本地居民和外來遊客的幸運,全國各地都需要有一本自己的本土植物手冊,滿足植物愛好者的需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花蝕的《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文字靈動,仿佛他讀得懂那些動物,他用4個月,跨越整個中國,全面探訪56座動物園,書寫200多種動物,延伸了我們對生命的認知。

硬核科普「軟」著說

這幾年,「硬核科普」圈粉無數科學愛好者,那些燒腦的量子物理、光、電及宇宙方方面面知識,大有人追。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先生的《深海淺說》是一部既能獲取深海知識又能當作消閒讀物,滿足好奇心的讀物,對於人類陌生的深洋大海,汪先生說,人類在大陸上繁衍生息,把遠離自己的海洋留給神話世界,一旦透過幾千米的水深看到了大洋的真面目,回過頭來才明白自己腳下大陸的真相。

梁進老師今年的新作《大自然是個數學老師》,是一本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理解、思考自然的書。本書最後一章,是作者特別在疫情來臨之後,新加入的傳染病的擴散模型。作者在後記中寫道:本書在修改中,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神州。這是大自然對人的警示?但至少有一點教訓應該明白,大自然是強大的,人在其面前微不足道,也許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運用數學和大自然對話,以此更多地理解我們需要和諧相處的大自然。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不尋常的一年。我們相信,人們最終會從疫情中走出來,經過戰「疫」,人們必須學到一些東西,那就是放下傲慢,放棄奢求,敬畏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科普圖書也成為每個人靜下心來,學習與思考的一個重要載體。

(作者:楊虛傑,系科普出版人、編審)

相關焦點

  • 科普圖書的出版與閱讀力量
    經常有讀者感嘆,國內原創的科普圖書難讀,缺乏思想和趣味,沒有閱讀的意願,更談不上閱讀所帶來的快樂。與此同時,也有出版人說,科普圖書難做,做原創科普圖書更難,能夠贏得讀者喜愛的原創科普圖書難上加難。的確,科普圖書需要既要有嚴謹的科學觀點,又要有深入淺出的可讀性;既要有獨特的視角吸引讀者,但也不能偏離正確的科學規律。科普圖書的出版對於作者和編輯都是功力的考驗。
  • 足球史上人才湧現的五大黃金年份
    足球史上人才湧現的五大黃金年份 綠茵世界、群星閃耀。
  • 學而思出版中心發布Highlights英文分級閱讀產品
    4月24日,好未來旗下學而思出版中心與美國Highlights出版公司共同發布了新款英語分級閱讀產品《我的Highlights美國科學分級圖書館》及配套的線上繪本課程「鸚鵡閱讀」。此次引進的Highlights分級閱讀教材,是依據中國不同年齡段孩子心智發育、英語啟蒙程度和科普普及程度而定製的英語閱讀教材。《我的Highlights美國科學分級圖書館》產品融合Highlights原版的科學、科普主題概念內容以及英語分級閱讀教學理念,全套書籍包含5個級別、250冊紙質讀本,配套線上課程以及近1500冊電子讀本的「鸚鵡閱讀」在線電子圖書館。
  • 科普出版:"急衝鋒"後更應打"持久戰"
    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融合發展部主任薛紅玉看來,科普出版的精細化分類不僅僅是對專業知識的分類,還有對受眾的分類,對傳播渠道的分類,通過研究不同受眾的知識基礎、接收渠道和閱讀取向,能夠更好地將需要的知識通過更適合的渠道推給更需要的讀者。 「單從書名上來看,針對普通人群的選題存在交叉重複,有的圖書可能市場表現不佳,形成了一定的過剩產能和資源浪費。」
  • 植物科普著作《我的植物閨蜜》出版發行
    日前,由陝西省科學院科普專項資助,陝西省西安植物園祁雲枝研究員的新書《我的植物閨蜜》(上、下冊)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我的植物閨蜜》一書,秉承「人性化植物」的理念,站在「閨蜜」的角度,以植物的眼睛來看待人類文明的功與過。
  • 依託《我們愛科學》中少總社進軍原創科普出版
    原創科普難已經成了業內共識,不僅獲得好文本難,體例、形式創新難,還有獲得高品質繪畫、圖片作品難等一系列的操作之難。從年初開始,依託百萬名刊《我們愛科學》,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戰略性進軍原創科普出版。近日,中少總社原創科普圖書的階段性成果「趣味科學圖畫書」現身中國童書博覽會,與小讀者見面。
  • 氣象科普:2020年或將成史上最熱年份
    氣象科普2020年或將成史上最熱年份據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最新計算數據表明,截至7月底,2020年溫度已高居史上第二位,以0.07華氏度的差距僅次於2016年,來自不同團隊的研究人員也給出高概率結果,2020年或將超越2016年成為史上最熱年份。
  • 57家數字閱讀平臺及數字出版企業提供免費閱讀助力戰疫
    全國57家數字閱讀平臺及數字出版企業積極行動,製作上線了「免費閱讀,共克時艱,取得戰『疫』勝利」閱讀專區,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支撐。  面對疫情,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於1月31日向全體會員單位發出了《數字閱讀行業戰「疫」倡議書》,呼籲全行業積極響應當前疫情防控工作,集結數字閱讀行業力量共同戰「疫」,藉助信息化平臺加強疫情防控知識的正面宣傳,弘揚社會正氣,切實做好疫情相關知識學習和輿情工作的積極引導。
  • ...抗疫與健康生活科普:復旦大學張文宏團隊出版一系列防控科普圖書
    公眾號單期推文閱讀基本保持在十萬次以上(單期最高達1500萬次)、累計閱讀量逾3700萬次。據統計,截至2020年5月末,「華山感染」微信公眾號共發布文章超過550篇,關注人數超過82萬,其影響力巨大,真正起到了引導大家科學防控,傳遞戰「疫」信心的重要作用。他們用紮實的科普、風趣的講述、平實的語言,讓一篇又一篇科普文章「飛入尋常百姓家」。
  • 視頻|【聚焦2019全國兩會】別必亮:鼓勵科學家出版科普讀物 築牢...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仍然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出版集團副總編輯別必亮關注的焦點。在重慶出版集團任職的別必亮一直在呼籲重點圖書出版的問題,希望以此助推文化強國。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別必亮提交的三篇個人建議中,有兩篇與文化出版有關,一是為傳承優秀文化,提出關於「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古籍整理出版事業建議,二是關於以閱讀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建議,提出出版行業要針對農村、農民、農業實際,出版更多人民群眾願讀愛讀之書。
  • 大型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出版
    近日,上海九久讀書人攜手人民文學出版社,從日本引進出版一套大型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叢書前五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古生代1》《顯生宙古生代2》《顯生宙古生代3》已在上海書展期間舉辦了新書首發會,引發了一陣科普熱潮,在書展現場賣到斷貨。如今,這套叢書已在全國實體書店以及噹噹、京東等各網絡渠道全面上架。
  • 「科普閱讀我推薦」活動走進市二十五中
    本報訊(通訊員陶鑫 全媒體記者彭藝唯)為提升圖書館服務效能,滿足中小學生的科普閱讀需求,近日,市圖書館在市二十五中開展分級閱讀推廣之「科普閱讀我推薦」活動。
  • 李四光紀念館系列科普叢書出版
    ◎趙曼/文李四光紀念館系列科普叢書之《聽李四光講宇宙的故事》《聽李四光講古生物的故事》近日正式出版發行。該套圖書共分3冊,其中《聽李四光講地球的故事》已於2019年出版。作為弘揚李四光精神、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重要陣地,李四光紀念館深入研究並積極開展將李四光著作科普化的工作。《天文·地質·古生物》是李四光應毛澤東主席要求編寫的科普著作,於2017年被科技部評選為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對開展地學科普教育具有指導意義。聽李四光講故事系列科普圖書就是將《天文·地質·古生物》科普化的成果,受眾主要為中小學生。
  • 「七色花童書館」出版閱讀基地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成立[圖]
    當日,「七色花童書館」出版閱讀基地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成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向兒科醫院捐贈了首批50多套(種)兒童圖書,包括科普繪本、童謠、益智圖書等。在門診部、輸液區和病房,設立進行安全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閱讀區域,兒童可以免費取閱圖書。今後還將由醫院的朗讀志願者帶領孩子們集體閱讀。據悉,「七色花童書館」後續將延伸到各個病房,讓閱讀陪伴更多的患兒快樂康復。
  • 原創科普繪本《地球小孩的天氣書》是這樣誕生的
    黃衛是出版圈外人,她的本職工作是大數據研究,出氣象科普繪本的念頭也來自「大數據」,「當時我們做了一份《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報告》,發現增長速度排名第二位的主題就是『氣候與環境』,環比增長為112.89%。厄爾尼諾相關搜索的環比增長為256.69%。由於當年廣東、陝西、河南等地區下冰雹,在4月20日和5月7日,關於冰雹的科普搜索指數都超過百萬。」為什麼搜索高?
  • 「新昆蟲記:基於AR技術的青少年科普融媒體出版項目」:
    這是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新昆蟲記:基於AR技術的青少年科普融媒體出版項目」(以下簡稱新昆蟲記項目)中眾多仿真場景之一。「希望『新昆蟲記』幫助青少年讀者更直觀地了解昆蟲知識,培養創新思維和科研素養。」近日,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王力軍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社還將「新昆蟲記」APP及社內近千種電子書在相關平臺開放,供讀者免費閱讀。
  • 請科學家做科普——寫在科普名著《寂靜的春天》出版四十周年
    今年5月30日是美國女科學家蕾切爾·卡森撰寫的科普名著《寂靜的春天》出版發行40周年。這部作品不到20萬字的中譯本,難稱鴻篇巨著,卻具有裡程碑的意義。該書出版之前,環境汙染並危及人類的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此書向世人敲起警鐘:人們自己使自己受害,春天之音在寂靜下來。國外不少人評價,卡森的書開啟了新的「生態學時代」。
  • 什麼樣的科普書才是值得孩子反覆閱讀的好書?
    什麼樣的科普書才是值得孩子反覆閱讀的好書?未來孩子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提升孩子的綜合實力?童書媽媽小麗採訪了文津獎得主、著名科普作家汪詰老師,我們一起來看看汪老師怎麼說。汪詰,著名科普作家,科普自媒體人,「科學聲音」聯盟執行秘書。
  • 馬普學會與美國物理研究所出版公司籤訂多年閱讀出版協議
    關鍵詞:開放出版;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美國物理聯合會出版社2020年8月19日,馬克斯
  • 「科普科幻與閱讀」大賽舉辦
    本報訊 由中學時事報、北京少年報及北京市東城區青少年科技館聯合主辦,北青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北京市中小學生「科普科幻與閱讀」大賽決賽日前在京舉行。大賽以「神奇的海洋生物」為主題,以《DK兒童海洋百科全書》《海底100天》《企鵝爸爸了不起》《揭秘海洋》《海底歷險記》等海洋科普圖書為素材創設題庫,來自北京六個區十一所中小學的百餘名師生共同參與了這場科普閱讀盛宴。經過激烈角逐,北京市東城區和平裡第四小學獲得了小學組冠軍,北京市廣渠門中學獲得了中學組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