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出版:"急衝鋒"後更應打"持久戰"

2020-11-21 人民網

原標題:科普出版:「急衝鋒」後更應打「持久戰」

穿山甲,身披堅硬鱗片卻生性害羞,性格安分守己卻命運悲慘。它是目前全球走私量最大的瀕危野生動物,因為很多人相信,穿山甲有藥用價值,因為民間傳言,穿山甲的鱗片有催乳的神奇功效。疫情暴發早期,一則「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消息,使得穿山甲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在疫情防控中,由於民眾健康素養缺失,有關謠言同樣層出不窮,吸菸喝酒抗病毒、瘋搶雙黃連口服液事件……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看到,一方面,我國民眾的健康知識急需提升,另一方面,科普出版與傳播任重而道遠。

為了避免謠言傳播,在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廣大出版單位以科技社為代表,迅速推出大量防疫科普圖書,關鍵時刻充分顯示了出版人的責任擔當。這些防疫科普圖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選題重複、盲目跟風等問題同樣存在。本次疫情對於科普出版帶來哪些啟示和思考,科普出版和傳播如何創新,都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2月1日,黑龍江科技出版社快速推出了《新型冠狀病毒預防繪本(有聲版)》。圖為黑龍江科技出版社副社長劉松巖(左)和該書責任編輯焦琰為了搶時間推出該書,加班加點日夜奮戰。

衝鋒 短時間出版大量科普作品

說到防疫科普圖書出版,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快速響應、迅速出版。就速度而言,很多出版社創造了出版奇蹟。衝在最前面的多家科技社早在1月就推出了有關疫情防控的知識讀本。武漢宣布封城的1月23日當天,廣東科技出版社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護》即出版上市,該書從策劃組稿到印製成書僅用了48小時。緊接著,1月26日,身處疫區的湖北科技出版社緊急策劃推出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醫學出版社也緊隨其後,如1月29日,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識問答》出版上市,其從策劃到出版用了3天時間。1月30日,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出版上市,其從選題策劃到完成印製也只用了4天時間。

中國版本圖書館(中央宣傳部出版物數據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中旬,全國各大出版社推出防疫科普圖書共235種。短時間內集中推出如此多品種的防疫科普圖書,具體在選題上有何特色和亮點?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編審趙強分析認為,此次出版以科技社為強大陣容,觸及民眾關注的焦點,選題圖書多樣,包括面向大眾的疫情防護知識,心理健康知識,也有針對少兒的科普類繪本,針對老年人的防護手冊。

「這些選題,體現了比較明顯的專業性和地域性。」人民衛生出版社副總編輯朱雙龍認為,防疫科普圖書的出版主要集中在幾家醫學專業社,如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和各地科技社,如湖南科技出版社、廣東科技出版社、江蘇鳳凰科技出版社等,這些社一直以來都是醫學科普出版領域的重要力量。各省科技社在服務各自地方領域方面都有所專長,如黑龍江省出版了該省的防控手冊,北京市出版了北京市的防控指引等,地域性明顯。

在這次疫情中,各地高校出版社、人民社也都有突出表現,還有一些其他部委的專業社,如中國鐵道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環境出版社、中國旅遊出版社、中國稅務出版社都結合自身行業特點,有側重地推出了針對自身服務群體(如鐵路員工、農民等)的防疫科普圖書。「整體來看,這些選題體現了各家出版單位的專業優勢,有一定的針對性,在選題細分特別是在發行渠道優勢把控方面做得不錯。」朱雙龍說。

啟示 科普選題還需更加精細化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手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護》………從中國版本圖書館(中央宣傳部出版物數據中心)提供的235種圖書目錄中,記者以預防手冊、指南為關鍵詞進行粗略統計,這類圖書選題達到60餘種,佔到總數的三分之一。

「由於時間比較短,使得一些出版社的選題策劃還不夠精細化。」趙強分析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不僅僅是防控問題,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百問,出版人應該從社會層面、心理層面、科學層面、文化層面用選題去回答這些問題。

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融合發展部主任薛紅玉看來,科普出版的精細化分類不僅僅是對專業知識的分類,還有對受眾的分類,對傳播渠道的分類,通過研究不同受眾的知識基礎、接收渠道和閱讀取向,能夠更好地將需要的知識通過更適合的渠道推給更需要的讀者。

「單從書名上來看,針對普通人群的選題存在交叉重複,有的圖書可能市場表現不佳,形成了一定的過剩產能和資源浪費。」朱雙龍說,針對有可能出現重複選題的情況,人民衛生出版社早在2月初就專門加強了對防疫科普圖書選題的整體統籌和管控,有效避免了社內選題的重複交叉。

在趙強看來,雖然近些年我國公民科學素養雖有大幅提升,但仍與歐美發達國家有不小的差距。面對此次疫情,我國民眾的科學求知慾集中爆發,這對於健康科普類出版是極大的刺激。據開卷監控數據顯示,2月份受疫情影響,一些原本關注度不高的流行病科普類圖書,開始進入大眾讀者的視線,銷量有了明顯的增長。「之前我們出版人做得更多的是『突擊隊』的工作,接下來,還應該根據大數據深入了解讀者的閱讀需求,提高選題策劃的針對性,推出更多有新意的科普圖書。」趙強說。

「健康科普出版是健康中國建設的有力抓手。」朱雙龍認為,綜合近些年來對人類影響比較大的疫情,反映出公眾在生物安全特別是野生動物安全,以及環境安全、飲食安全、傳染病認知等方面還是存在明顯短板。公眾健康知識的積累、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還需要通過科普出版工作不斷加強。

眾所周知,在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鍾南山、李蘭娟、陳薇、張文宏……這些科學家、醫生都在特殊時期為公眾科普作了突出貢獻,這對於科普出版來說,是一件好事。「醫學科普戰線上,醫生和醫學編輯是非常重要的健康傳播的生力軍。」朱雙龍認為,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更多的醫生走進了大眾的視野,讓醫者仁心被更多人看到,這對於未來醫生做科普做了更好的鋪墊。

挑戰 全媒體時代如何吸引讀者

「近年來,我國科普出版的品種數量不少,但能真正做到叫好又叫座,讓讀者歡呼雀躍的科普作品並不多。科普出版如何撬動大眾讀者的閱讀神經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科普出版不只是出版人的事兒。」在趙強看來,從出版業的上遊科普創作隊伍來說,能夠真正潛心進行科普創作的作者相對稀缺,他們沒有時間從事科普創作工作或者對此缺乏熱情,這也與我國現有的科學評價體系不無關係。

趙強呼籲,有關部門應當出臺更多的激勵政策,讓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夠加入到科普創作隊伍中來,而在科普出版有為的出版單位則可成立科普創作基金,或者著力打造科普出版鏈條,打造並包裝自己的科普作者隊伍。在他看來,目前科普出版缺乏前瞻性、預見性,缺少「大手筆」也是一大問題,「老一代的科學家大都文學素養高,比如數學家蘇步青的詩詞功底特別好」。出版人挖掘專業素養極高又有較高文學素養的大科學家從事科普創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這就需要持之以恆的出版定力和編輯智慧。

就科普出版來說,「科普出版人的視角要和普通讀者的視角相對稱。」朱雙龍認為,有些選題內容上或過於專業或有失偏頗。有些專業能力強的作者和編輯策劃出的內容缺少地氣,沒有把讀者真正需要的東西表達出來,因此,科普出版過程中,以讀者需求為中心的觀念還要加強。

就科普傳播來說,隨著網際網路技術一路高歌猛進,全媒體時代科普出版工作面臨的挑戰也不同於往日。在朱雙龍看來,全媒體時代,相對於教育出版和專業出版,傳統大眾科普出版受到新媒體影響最為明顯。大眾碎片化閱讀方式的形成和獲得知識的便利性,都對傳統科普圖書出版帶來挑戰。再加上自媒體湧現,專業的和不專業的所謂作者,都可以拿起麥克風吼兩嗓子,導致現實科普市場的魚龍混雜和良莠不齊,甚至出現了偽科普、偽科學。要想抵制健康謠言,建立規範權威科學的科普生成方式和傳播渠道很重要。在全媒體時代,科普出版要學會堅守,要站在時代制高點及時發出最科學、最權威的聲音。

創新 在「精」「準」上多下功夫

「創新的前提是要守正,要在把握出版規律和本質的基礎上實現創新。」朱雙龍認為,創新過程中,保證內容的科學性是第一位的。「科普是科學和藝術在巔峰上的握手,沒有專業作者和專業編輯的專業素養、沒有適合公眾的藝術的表現形式,科普是做不好的。」

同樣,在薛紅玉看來,科普出版創新的關鍵,首先就是專業化解讀。在科普出版的未來應該更多的將科學家從專業學術性的科學研究中提煉更具大眾化和通俗化的專業知識對大眾進行科普,這也是進行科普出版的未來趨勢。朱雙龍談道,在內容創新過程中,既要觀照好原發性創新,抓住前沿和最新、抓住空白和盲點,又要觀照好階段性創新,抓好細分和細節、抓好局部和結構。要在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上同時謀劃。

這次防疫科普圖書出版中,很多出版社都採取「數字先行」或者「紙電同步」的出版策略,凸顯了數字新媒體的明顯優勢。那是否就代表數字傳播一定就優於紙質傳播呢?其實不然,朱雙龍說,紙數融合是科普出版創新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關於傳播方式和手段,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

薛紅玉則表示,選擇合適的渠道給大眾推送需要的知識,用一個詞概括就是「精準推送」。以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為例,該社開發了不同類型、不同版本的防疫科普內容,包括音頻、視頻、科學課、電子掛圖、紙質出版物。在疫情前期,數字內容需求量大,滿足了大量通過網絡獲取知識的受眾,到後期為了更好地在社區進行傳播,該社製作了折頁、掛圖等出版物,方便社區和偏遠地區進行紙質閱讀。「網際網路的發展,大數據的應用,能夠更好地分析用戶需求和用戶習慣,針對此,要出版不同出版物進行傳播。」薛紅玉說。

科普是一個長效有序並且需要全民投入的過程。朱雙龍說,面對挑戰,出版人要沉得住氣、定得住神,要從文化擔當和文化使命的角度,在內容產生和傳播渠道的「精」和「準」上多下功夫,多去發掘、傳播優秀的科普作品,讓人民群眾受益。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讓世界了解中國抗戰:是誰冒險翻譯並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原創 王嵐 檔案春秋《論持久戰》是毛澤東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有關中國革命現狀和前途的重要論述。自發表以來,這部著作已經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政治文化中的經典之作;但是,你知道最初的英譯本是誰翻譯的?又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出版和發行的呢?
  • 想與中國打「持久戰」印軍最大的問題:後勤保障
    (原標題:想與中國打「持久戰」?報導稱,印度想在邊境與中國打「持久戰」,就必須抓住有限的補給窗口提前儲備物資。報導稱,目前印度陸軍在所謂的「拉達克地區」部署了近3個師的兵力,其中2個師是從其他戰區調來,在後勤保障方面受到更大限制。其他新調入部隊也面臨類似難題。過去6周,從平原調入拉達克地區的部分印軍部隊已經開始動用當地庫存,印軍倉儲物資正在快速消耗。
  • 開設課程、日更專欄、出版書籍 我是職業科普人
    伴隨市場需求的擴大和政策支持,相信會有更多職業科普人傳遞科學之美。   職業科普人卓克依舊清晰記得,2017年,在北京的一場科普大會演講現場,一名大學生疑惑的面龐。演講結束後,這名男生走上前:「卓克老師,我是學農業的,但聽了您的『科學思維課』後,對細胞、衰老的話題特別感興趣,研究生想改學生物,想聽聽您的意見。」   卓克拉著男生坐下,從生活到學業規劃,給出了建議。
  • 科普圖書的出版與閱讀力量
    經常有讀者感嘆,國內原創的科普圖書難讀,缺乏思想和趣味,沒有閱讀的意願,更談不上閱讀所帶來的快樂。與此同時,也有出版人說,科普圖書難做,做原創科普圖書更難,能夠贏得讀者喜愛的原創科普圖書難上加難。的確,科普圖書需要既要有嚴謹的科學觀點,又要有深入淺出的可讀性;既要有獨特的視角吸引讀者,但也不能偏離正確的科學規律。科普圖書的出版對於作者和編輯都是功力的考驗。
  • 李四光紀念館系列科普叢書出版
    ◎趙曼/文李四光紀念館系列科普叢書之《聽李四光講宇宙的故事》《聽李四光講古生物的故事》近日正式出版發行。該套圖書共分3冊,其中《聽李四光講地球的故事》已於2019年出版。作為弘揚李四光精神、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重要陣地,李四光紀念館深入研究並積極開展將李四光著作科普化的工作。《天文·地質·古生物》是李四光應毛澤東主席要求編寫的科普著作,於2017年被科技部評選為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對開展地學科普教育具有指導意義。聽李四光講故事系列科普圖書就是將《天文·地質·古生物》科普化的成果,受眾主要為中小學生。
  • 科普閱讀與出版的黃金年份
    另外一本思考人類命運的書是《十萬年後的地球》,這本書的作者是寇特·史塔格,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古氣象學家,杜克大學生物學與地質學博士。書中引用了地質學、氣候學、生態學、生物學等學科領域最新、最具爆炸性的研究成果,深入思考了氣候變暖的成因與複雜而漫長的後果,帶領我們去探索十萬年後地球的生態環境。
  • 羽球大師賽中國小花勝日本勁敵 爆冷贏持久戰
    「其實沒想過能贏,比賽時想著就是放開打!」職業生涯第一次踏入超級賽就能擊敗奪冠熱門選手,賽後接受採訪時,兩個小姑娘喜出望外,甜甜的笑容始終掛在臉上。提起日本組合前田美順/末綱聰子,中國觀眾不會陌生。北京奧運會上,這對日本強檔將當時國家隊中的頭號女雙楊維(微博 博客)/張潔雯斬落馬下,在近年來的一系列大賽中也都有十分強勁的表現。
  • 這兩種動物可以和大象打「持久戰」
    不過他們單獨獵殺一頭小象還是有可能的,而且他們一般也不會硬剛,它們會選擇跟小象打持久戰。最後,導致小象筋疲力盡,失血而死,可以說非常講究戰術了。 儘管是老虎獅子這般強大也不能輕易獵殺一頭大象,不過這兩種動物還是可以和大象打「持久戰」的。
  • 大型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出版
    近日,上海九久讀書人攜手人民文學出版社,從日本引進出版一套大型科普叢書——「46億年的奇蹟:地球簡史」。叢書前五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古生代1》《顯生宙古生代2》《顯生宙古生代3》已在上海書展期間舉辦了新書首發會,引發了一陣科普熱潮,在書展現場賣到斷貨。如今,這套叢書已在全國實體書店以及噹噹、京東等各網絡渠道全面上架。
  • 「新昆蟲記:基於AR技術的青少年科普融媒體出版項目」:
    這是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新昆蟲記:基於AR技術的青少年科普融媒體出版項目」(以下簡稱新昆蟲記項目)中眾多仿真場景之一。「希望『新昆蟲記』幫助青少年讀者更直觀地了解昆蟲知識,培養創新思維和科研素養。」近日,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王力軍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社還將「新昆蟲記」APP及社內近千種電子書在相關平臺開放,供讀者免費閱讀。
  • 秋季「逆溫」現象助推霧霾 空氣汙染治理打持久戰
    秋季「逆溫」現象助推霧霾 空氣汙染治理打持久戰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題:再臨「秋冬霧霾季」:三年治霾積跬步 逆水行舟方至千裡  新華社記者倪元錦、榮啟涵、劉紅霞  國慶假期以來
  • 李樹斌詩|《喜迎二O二一 年元旦》《堅決打贏冠病毒斷根掘源持久戰》
    李樹斌2020.12.3102抗疫持久戰堅決打贏冠病毒斷根掘源持久戰鼠年抗疫延牛年,小小病毒逞兇煩。國人決勝零星暴,攻陷美西世大亂。人傳更兇乘勢入,物傳冷鏈瘋狂顛。川普借疫政治化,愚弄國民甩禍端。
  • ...抗疫與健康生活科普:復旦大學張文宏團隊出版一系列防控科普圖書
    他們用紮實的科普、風趣的講述、平實的語言,讓一篇又一篇科普文章「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多平臺、多媒體形式的科普宣傳及再創作,大大擴展了新冠病毒相關防護知識的受眾面。包括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均進行了轉發,傳播效應指數級放大。 各類平臺發布的相關科普推文的閱讀量、下載量、音頻視頻的累計點擊量已超億次。
  • 加強海洋汙染治理 打贏這場持久戰
    海洋汙染治理是一個大工程,又是一場持久戰。在這場大工程和持久戰中,需要國家全方位布局,不斷完善配套政策法律法規,還需要地方政府加快推進海洋生態治理模式、社會組織帶動民間海洋保護工作、社會公眾多一分自覺踐行,建立起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全社會協同的長效機制。目前,中國在控制陸源汙染方面尚未取得決定性勝利,而新的海洋汙染問題又不斷出現,海洋生態保護任重道遠,不可掉以輕心。
  • 蔡曉湧:抗擊新冠病毒的「持久戰」 —— 環保從業人員的應對之道
    按理說此時此刻不應再唱這唉聲嘆氣的調子,但我認為全民會戰的結束也正是對抗新冠病毒持久戰的開始,我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我希望我們對新冠病毒的持久戰是以不要讓病毒影響了企業的正常復工,經濟的恢復發展,決勝小康的順利收官為前提的,我們未來對新冠病毒的持久戰,是病毒認知和日常防護層面的持久戰,是衛生習慣和工作預防層面的持久戰。
  • 植物科普著作《我的植物閨蜜》出版發行
    日前,由陝西省科學院科普專項資助,陝西省西安植物園祁雲枝研究員的新書《我的植物閨蜜》(上、下冊)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我的植物閨蜜》一書,秉承「人性化植物」的理念,站在「閨蜜」的角度,以植物的眼睛來看待人類文明的功與過。
  • 請科學家做科普——寫在科普名著《寂靜的春天》出版四十周年
    今年5月30日是美國女科學家蕾切爾·卡森撰寫的科普名著《寂靜的春天》出版發行40周年。這部作品不到20萬字的中譯本,難稱鴻篇巨著,卻具有裡程碑的意義。該書出版之前,環境汙染並危及人類的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此書向世人敲起警鐘:人們自己使自己受害,春天之音在寂靜下來。國外不少人評價,卡森的書開啟了新的「生態學時代」。
  • 「謝謝你,『打怪』的叔叔阿姨」|青少年原創科普作品有獎徵集活動...
    蝌蚪五線譜「謝謝你,『打怪』的叔叔阿姨」青少年原創科普作品有獎徵集!一等獎1名贈送價值150元的科普書籍套裝中信出版·鸚鵡螺工作室《動物王朝》《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尋寶之旅》2.徵集結束後,我們將徵集到的全部作品列印、拼畫成一個巨大的愛心,全網分享,送給和新冠病毒奮戰的人!
  • 視頻|【聚焦2019全國兩會】別必亮:鼓勵科學家出版科普讀物 築牢...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仍然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出版集團副總編輯別必亮關注的焦點。在重慶出版集團任職的別必亮一直在呼籲重點圖書出版的問題,希望以此助推文化強國。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別必亮提交的三篇個人建議中,有兩篇與文化出版有關,一是為傳承優秀文化,提出關於「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古籍整理出版事業建議,二是關於以閱讀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建議,提出出版行業要針對農村、農民、農業實際,出版更多人民群眾願讀愛讀之書。
  • 心腦血管健康科普圖書《通絡護心腦》出版
    近日,由心血管病專家郭雙庚教授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發行的心腦血管健康科普圖書《通絡護心腦》正式出版。步入21世紀後,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及老齡人口數量和規模的迅速擴大,心腦血管疾病成為我國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