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的蝗蟲災害防治

2020-12-04 砍柴網

從2019年底,在東非地區開始出現蝗災並逐漸蔓延到西亞和南亞等地,因本次蝗災規模大、破壞性強且經過很多糧食產區而受到全球關注。本次蝗災是2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非洲之角是此次蝗災的重災區,其中衣索比亞、吉布地、索馬利亞遭遇著25年來最嚴重蝗災,而肯亞也正經歷70年來最嚴重蝗災。蝗災的爆發使得非洲及亞洲部分地區受災嚴重,導致大面積農作物減產,甚至已給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農業造成絕收,也給林業和草原自然資源造成嚴重損害。

截至1月30日蝗蟲災難已經導致1190萬人受災,其中,東非肯亞、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直接宣布農業生產完全停止,數百萬人生命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目前蝗災已經蔓延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雖然在印度地區得到了控制,但是專家同時警告,今年6月,有可能有更加嚴重的蝗災捲土重來。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向全球預警,蝗災的擴大趨勢可能會延續到今年6月,屆時,蝗群規模或可增長至目前的500倍。有專家表示,根據遷飛路線,今年起始于于非洲的蝗群依然會在5、6月份飛至巴基斯坦和印度一帶,與當地孵化的蝗蟲合流後進一步擴散至印度全境、孟加拉國和緬甸,而那時恰逢中國的季風季節,蝗蟲也可能隨季風進入雲南地區。

而對於我國民眾來說,最關心的就是這些蝗蟲是否會進入我國。雖然農業和昆蟲專家解釋,這次蝗災的沙漠蝗蟲很難飛躍喜馬拉雅山進入我國境內,而且我國歷史上也很少該類蝗蟲進入我國的記錄,但是,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特別是今年夏天仍然有可能出現更大規模的蝗災,因此,必須防患於未然,能力有效的蝗災防治體系,儘可能將蝗災抵禦於國門之外,才能保證我國糧食生產安全。而防治蝗災的經驗和技術,也可以為其他國家防蝗治蝗提供幫助。

蝗災是世界性災害,且源遠流長,與旱災、水災統稱為三大自然災害。我國歷史上頻繁遭受蝗災,嚴重危害人民正常生產和生活,危害國家穩定,歷史上中國各個朝代都非常重視防蝗滅蝗。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支持蝗災治理工作,建立健全了蝗蟲防治組織系統,研製開發了生態控制(改造發生基地)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有效、先進的監測技術等。自1949年以來,我國沒有大規模蝗災的發生。但是卻不可以掉以輕心,近年來,我國局部性的蝗災也時常發生,如2000年新疆蝗災,1998年和2001年河北草原地區蝗災,因此,對各種蝗災始終要保持警惕,繼續完善的蝗蟲防治組織系統。特別是針對今年5、6月份可能到來的大規模蝗災,需要做好充分準備。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蝗蟲防治系統,隨著技術的進步,更多新的技術也應用到了蝗災的防治,不斷完善蝗蟲防治系統,提高蝗災防治水平。

近年來,隨著遙感地理信息技術的進步,全球都開始將地理信息遙感技術應用於蝗災防治工作。最基礎的應用就是應用基礎地理信息作為蝗蟲飛行軌跡、損害區域等信息展示,即作為一個預警救災管理系統平臺基礎數據組成部分,但是遙感地理信息在蝗蟲防治領域的作用遠不止於此。除作為基礎地圖外,遙感地理信息技術在蝗災防治方面也發揮很多重要作用。

第一, 用於分析蝗蟲習性。

利用記錄下的蝗蟲飛行軌跡和破壞的植被情況,結合現勢各類衛星遙感數據以及地表覆蓋數據,如地表溫度、植被類型等情況,分析蝗蟲的基本習性,如喜厭的植物種類、產卵以及生長環境等。

第二, 用於分析蝗蟲飛行路線。

蝗蟲飛行有一定的高度限制,同時也要根據其食物位置飛行。因此,基於獲取的蝗蟲生活習性,通過數字高程模型(DEM)和基於衛星遙感分析現勢各類植被長勢,可以有效分析蝗蟲群飛行路線。

如下圖所示,利用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建立的蝗蟲路線分析預測成果。

第三, 用於統計分析蝗災損失。

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利用蝗蟲損害過地區前後衛星遙感影像進行對比分析,可以有效分析蝗蟲導致的糧食、草原和森林等植被的損害量。從而確定保險賠償以及災害補償額。

下圖展示在今年2月巴基斯坦某地區蝗災後植被受損分析(國產高分六號數據源。)

第四,設計最佳的滅蝗方案。

通過衛星影像分析先在蝗蟲位置,並基於蝗蟲生活習性和分析獲得的蝗蟲飛行路線,結合氣象衛星遙感數據、地表植被等數據,確定蝗蟲數量、可能飛行路線、到達某個地區時間以及可能產卵地等,設計最佳的滅蝗方案。

當然,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於滅蝗,需要結合原有積累蝗蟲研究、滅蝗技術和經驗,如不同蝗蟲的習性特點、飛行數據以及消滅方法等,才能取得最好的滅蝗方案和效果。

遙感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於滅蝗,是一種跨學科的技術,需要多種學科和資源融合,包括遙感地理信息、昆蟲、農林以及自然資源等技術和數據。而最終建立蝗災預警防治平臺,需要將多數據和多技術集成在一個平臺中,從而使農業、災害和自然資源管理等部門使用,這是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於各個行業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也是目前測繪地理信息企事業單位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已經擁有大量的遙感衛星,每天都獲取海量衛星遙感數據,同時擁有國情普查、國土調查、農業調查以及林業調查等詳細而豐富的數據,都可以成為蝗蟲預警防治系統的有效支持。

如何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與資源,集成昆蟲和農業等領域的技術建立蝗災預警防治系統?

從遙感數據解譯成為各種專業數據並結合地理信息實現信息服務,需要從數據處理到數據解譯到數據集成分析等一系列過程,隨著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數據解譯和數據集成分析的水平和準確性越來越高,未來對蝗蟲的預警和防治越來準確,這類集成遙感地理信息和各個領域技術與數據的技術不僅僅應用於蝗災的防治,還可以用於農業、環境、水利和自然資源等各個行業,或者也是未來發展趨勢。

長期以來,我國遙感影像處理和解譯軟體市場都被國外軟體廠商佔領,而遙感數據與地理信息應用缺少集成平臺,很多地理信息軟體供貨商都缺少遙感處理和解譯功能,不能實現真正信息一體化服務。但是,我國很多遙感地理信息軟體商家和研究院所都意識到該問題,也看到其中蘊藏巨大商機。航天宏圖的PIE遙感圖像處理系列軟體航不但打破了國外遙感軟體的壟斷,還集成了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地理信息服務功能,能夠非常快速建設蝗災預警防治系統,對於我國軟體自主化以及服務各個行業都有重要意義。

本次席捲東非、西亞和南亞的蝗災雖然未能對我國造成嚴重影響,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蝗災巨大破壞作用,並積極採取措施應對可能再次到來的蝗災。同時這次蝗災也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我國是一個多災害的國家,而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在減災防災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通過遙感地理信息技術集成實現更加為災害預警、災害防治、減災救災以及災後重建工作,是遙感地理信息技術人員和各個災害處置單位需要面對的問題,只有開發更加先進有效的技術和服務平臺,實現各個災害處置單位快速高效實用遙感地理信息,也才能最大程度減少蝗災等災害給我國造成的損失,更好保護我國自然資源,保護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正常進行。

相關焦點

  • 小題速遞:蝗蟲災害
    今年東非、南亞、西非等地區蝗蟲災害非常嚴重,給當地的農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其實高考是不追熱點的。對於這種生物災害,只要了解蝗蟲發生的區域(where)、為什麼在這裡發生?(why)、怎麼去監測和防禦(how)就好了。當然,你需要從這種生物災害引申到其他自然災害。
  • 飛燕遙感行業解決方案丨基於LiDAR技術的地質災害監測與分析
    地質災害隱患點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應對日益突出的地質災害,必須構建應急測繪保障體系,提高地理信息數據快速獲取能力,使其具備實時、全面、準確等實用特性。LiDAR發射的雷射能部分地穿透樹林的遮擋,直接獲取高精度的地表三維地形數據,彌補了傳統遙感技術和大地測量方法在高程數據獲取及快速自動化處理方面的缺點和不足。
  • 沙漠蝗蟲或將入侵?遙感技術預測蝗蟲遷飛路線可能在夏季進入我國
    這些信息都是通過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負責監測收集,繼而對沙漠蝗蟲的入侵預測展開研究。常年從事蝗蟲遙感監測與預測研究的黃文江研究員、董瑩瑩副研究員,近期帶領團隊以中高解析度衛星影像為主要遙感數據源,結合FAO發布的蝗蟲入侵和繁殖等多樣調查數據,對沙漠蝗蟲的繁殖、遷移路徑和時間、以及沙漠蝗蟲從印巴邊界邊界入侵我國的預測路徑等方面進行研究。
  • 蝗蟲止步!
    在古人們對蝗災還充滿著種種未知和誤讀時候,就已經開始嘗試驅趕這些不速之客。最初展開的僅是簡單的撲殺,而扑打和捕捉就是主要的「技術」手段。隨著人們對蝗蟲生活習性的逐漸了解,從20世紀初,人們就開始嘗試用噴火,並用滾輪和其他機械將其粉碎的方法來破壞蝗蟲卵;1950年,人們又開始用有機氯狄氏劑對蝗蟲進行噴殺。
  • 高考地理考點 : 從東非蝗蟲肆虐看蝗災
    2019年年底至2020年初,起源於非洲東部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的沙漠蝗災爆發,此次沙漠蝗蟲的爆發是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25年來最為嚴重的蝗蟲災害。   據悉,蝗蟲群飛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目前已經到達了巴基斯坦和印度。
  •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新技術!空天地一體化應對地災防治難題
    那麼,如何儘可能搞清楚「隱患點在哪裡」「什麼時候可能發生」等地災防治的核心問題?近日,長安大學地質工程與測繪工程學院教授張勤、公路學院道路災害防治研究所副教授李家春等專家,從實踐出發,談起了我國地質災害隱患點早期識別和監測預警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 衛星遙感等技術發展促進我省地理信息產業大眾化
    另外,基於122座測繪基準站而建立的全省衛星定位連續運行綜合服務系統,通過動態、高精度的平面和高程一體化測量,利用通訊網絡向用戶實時提供三位一體化定位服務,以及事後精密數據處理服務。無人機用於測繪行業。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技術進步,當代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已經邁進集航空航天、遙感、現代通信、網絡、計算機等高新技術於一體的信息化測繪時代。
  • 3S遙感技術在戰疫中的應用?
    3S技術是什麼早期3S是指遙感(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統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 和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的簡稱,廣義的說法則是遙感(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 高二地理教案:《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教學設計
    3.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知識梳理:  一、地理信息技術  1.地理信息技術是指獲取、①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②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和③地理信息系統等。
  • 蝗蟲止步!災難的蝴蝶效應
    在古人們對蝗災還充滿著種種未知和誤讀時候,就已經開始嘗試驅趕這些不速之客。最初展開的僅是簡單的撲殺,而扑打和捕捉就是主要的「技術」手段。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2019年11月11日,數以百萬計的蝗蟲湧入巴基斯坦的喀拉蚩市。一直以來,大地量子就利用遙感+AI技術對全球大宗作物進行持續監測,為農業和金融期貨市場提供數據服務。而對於期貨市場,正確的快速反應往往是成敗的關鍵。災害發生後,期貨商需要知道精確的災害影響範圍。
  • 地質災害防治刻不容緩 監測儀器儀表大顯身手
    地質災害的嚴重性不容忽視,相關部門表示,在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時,既要注重地質災害的前期監測及預防,又要提高地質災害的應急及後期治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質災害發生機率和損失。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會造成巨大危害,如何治理與防治成為刻不容緩的主題。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月2日,我國首個遙感人工智慧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在重慶成立。該研究中心將以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技術,促進地理信息、城市規劃等業務技術升級拓展,用產學研合力推進遙感數據智能化。 遙感技術集中了空間、電子、光學、計算機通信和地學等學科的最新成就,是當代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蝗蟲肆虐的真相:與野生動物有關的另一場「人禍」
    此次在西亞肆虐的蝗蟲,如想抵達中國,有兩個遷徙方向,一個是沿印度北上進入西藏和新疆,另一個是轉向東南亞進入雲南。無論哪一個方向,都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前者是西藏高原和帕尼爾高原,後者則是雲南的茂密雨林。沙漠蝗蟲的對於暖溼氣候有格外青睞,一般活動在溫度40℃左右、溼度60%-70%的條件下。高寒的山脈是阻隔他們的天然屏障。
  • 航測局遙感信息公司「美麗地球」建設再發力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航測局遙感信息公司先後承攬陝西省自然資源廳「地質災害遙感解譯採購項目」和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藏東南地區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與調查」項目。航測局遙感信息公司積極實施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戰略,投身「三個地球」建設,充分發揮具有豐富地學背景的遙感信息綜合技術服務優勢,全面推進業務轉型,著力構建空天地一體化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助力「美麗地球」建設,努力為國家和地方地災防治建設貢獻煤航遙感力量。
  • 國之實力的遙感技術
    經過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的範疇從當初的單一遙感技術發展到今天包括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在內的空間信息技術,逐漸深入到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與國家安全的各個方面,其發展與應用水平業已成為綜合國力評價的重要標誌之一。
  • 鹿心社:促進攝影測量與遙感等測繪高新技術發展
    鹿心社指出,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來自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測繪科技工作者相聚北京,交流地理空間科學研究最新成果,探討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最新進展,這對於和平利用地理空間技術和地理信息資源造福全人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是對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空間信息系統領域取得成就與水平的充分肯定,也是我國專家學者多年來積極參與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術交流及合作的結果。
  • 高考志願專業之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
    學制四年理學學士或工學學士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以地球科學和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結合遙感技術,衛星定位技術和數字地球的新興交叉性,邊緣性科學。他在國土規劃,城市建設,資源勘查和管理,災害預防與預報,地質環境研究,全球變化模擬,水體監測等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專業可為,國土資源部門,資源勘查與開發部門,城市基礎建設部門,水利水電勘察設計部門,地質環境評價和災害監測防治部門,基礎工程和高速公路建設部門培養,具備一定地球科學專業知識和紮實的,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專業型,複合型的地球信息科學人才。
  • 遙感技術(RS)於地震緊急救援中的應用
    一般指運用傳感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反射特性探測,是獲取目標地物反射、輻射或散射的電磁波信息(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信息),並進行提取、判定、加工處理、分析與應用的一門科學和技術。在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緊急救援)業務能力建設和科技支撐水平發展過程中,遙感技術以其高動態、大觀測、全天時、全天候等特點,展現出顯著的技術優勢。
  • 智庫| 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綜述
    協同層面的融合是指導航技術與遙感技術合作完成一項任務。例如在災害應急任務中,既需要遙感技術獲取受災情況,進行災害影響評估與分析,又需要導航技術用於救援人員和救災物資運送的指揮和調配。在很多應用場合,導航技術和遙感技術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缺一不可。典型導航與遙感協同的應用包括災害應急、地質災害監測等。
  • 防治沙漠蝗 中國緊鑼密鼓
    這是網絡上一段流傳甚廣的視頻,相關信息顯示,該視頻於近日拍攝於巴基斯坦,記錄下了沙漠蝗蟲在當地集體遷飛、鋪天蓋地來去的駭人場景。類似的視頻近日在網絡上熱傳,使人們對沙漠蝗蟲造成的災害印象深刻。巴基斯坦只是沙漠蝗蟲最近入侵的國家之一,此前沙漠蝗蟲已經肆虐了從非洲東部到阿拉伯半島和波斯灣的廣大地區,波及16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影響約20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