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測局遙感信息公司「美麗地球」建設再發力

2020-12-04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近日,航測局遙感信息公司先後承攬陝西省自然資源廳「地質災害遙感解譯採購項目」和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藏東南地區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與調查」項目。

航測局遙感信息公司積極實施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戰略,投身「三個地球」建設,充分發揮具有豐富地學背景的遙感信息綜合技術服務優勢,全面推進業務轉型,著力構建空天地一體化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助力「美麗地球」建設,努力為國家和地方地災防治建設貢獻煤航遙感力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從心之年】全國政協委員郭華東:「眺望」地球40年 用遙感記錄祖國
    (央廣網記者 韓靖 攝)  1973年,郭華東考入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開始了對地球的親密探索。「我那時候對關於地球的事都非常感興趣。」大學畢業後攻讀雷達遙感專業研究生,郭華東第一次接觸遙感,他回憶起當時的心情,不自覺地就笑了起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
  • AI+遙感,讓地表信息製圖再攀新高峰
    在近日召開的WGDC 2020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院長宮鵬教授重磅發布了由清華大學與全球領先的AI平臺企業商湯科技合作完成的全國首個3米解析度地表覆蓋製圖產品。
  • 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發布「四維地球」 國內首個智能遙感雲...
    前言:遙感技術是60年代在航空攝影和判讀的基礎上隨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綜合性感測技術。遙感即是從遠離地面的不同工作平臺上,如高塔、氣球、飛機、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和太空梭等,通過傳感器對地球表面的電磁波輻射信息進行探測,然後經信息的傳輸、處理和判讀分析,對地球的資源與環境進行探測與監測的綜合性技術。
  • 「從心之年」全國政協委員郭華東:「眺望」地球40年 用遙感記錄祖國
    (央廣網記者 韓靖 攝)1973年,郭華東考入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開始了對地球的親密探索。「我那時候對關於地球的事都非常感興趣。」大學畢業後攻讀雷達遙感專業研究生,郭華東第一次接觸遙感,他回憶起當時的心情,不自覺地就笑了起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
  • 陳述彭:遙感應用與數字地球
    文章回顧了我國在星載對地觀測體系、機載對地觀測技術、遙感地面衛星接收站網與圖像數據處理系統能力建設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在遙感基礎理論研究、遙感在全球變化與海洋調查、國土資源普查、環境保護與災害監測、城市規劃與工程建設、遙感考古與古環境再現等應用領域取得的豐碩碩果,闡述了我國在「數字地球」戰略本土化建設包括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數字省區」、「數字城市」、「數字流域」及數字地球原型系統等方面取得的進展
  • 海南實現衛星遙感信息全產業鏈孵化式招商
    圖為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供圖中新網海口5月20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南省委深改辦(自貿辦)2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海南自貿區第三批制度創新案例。
  • 世界地球日〡中科星圖「天眼」守望美麗星球
    4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當前,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大氣汙染等環境問題困擾著人類共同生活的美麗星球。如何更好地保護地球,成為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多年來,中科星圖始終致力於攻克衛星應用技術國產化難題,為解決現階段生態環境監管中信息共享不暢通、事前預警難、事中監管能力弱等問題,研發團隊利用遙感、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對空、天、地多源數據協同獲取,在GEOVIS數字地球基礎平臺上進一步深入探索,開展水利環境、生態狀況、土壤環境、汙染源等多項監測,建設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形成生態環境 「一張圖」綜合管理平臺,從中國遙感衛星領域進一步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成立
    他指出,三亞站的建設運行使我國陸地觀測衛星數據直接獲取能力首次擴展到南部海疆,解決了我國南海和周邊區域長期缺乏遙感衛星數據的狀況,填補了我國民用對地觀測數據接收空白,對於利用空間信息保障國家利益具有重大意義。
  • 遙感地球的脈動
    2013年,「全球遙感空間信息系統」作為空天院(原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一三五」規劃中的一項重大突破項目全面啟動。以往開展資源環境研究主要依賴科研人員的地面調查,效率低下、耗時漫長,導致研究不能在大的區域範圍內開展。「而衛星遙感是沒有國界限制的。」張兵介紹,「想要得到大面積的數據,在區域乃至全球範圍內開展資源環境研究、災害預警工作,衛星遙感技術是為數不多甚至是唯一的有效手段。」
  • 2019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考研招生簡章
    2019年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成立於2012年9月,在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基礎上組建,為中科院直屬綜合性科研機構。
  • SpaceX之後B站也要上天 6月發射遙感衛星 已有A股公司布局這一領域
    如發射成功,嗶哩嗶哩視頻衛星或將成為國內首個由網際網路公司定製的用於科普的視頻遙感衛星。合作方長光衛星:已發射16顆「吉林一號」據B站方面介紹,嗶哩嗶哩視頻衛星是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下簡稱「長光衛星」)自主研發的多功能遙感衛星,將在距離地面500多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俯視地球,可每天環繞地球15圈。
  • 衛星遙感護航「藍天、碧水、淨土」
    顧行發說,去年3月江蘇與中國科學院籤署協議,使得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一個重大的空間信息應用項目落地常州。據了解,該項目已在新孟河疏浚等重點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遙感是一種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目前在全球發展非常迅速。「環境遙感目前最主要的手段還是衛星。衛星遙感的機理,類似照相和照片人臉識別。」
  • 曹軍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地球環境科技支撐
    根據黃土高原地區的典型地貌形態和地理分區,結合微地貌特徵與財力資源,因地制宜採取協同發展措施,及時開展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總體科學規劃、遙感製圖和信息決策系統等的立項研究,為推廣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方略提供科技支撐,促進黃土高原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臧文乾博士到計算機與信息工程...
    10月1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臧文乾博士應邀做客由河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主辦,河南省大數據分析與處理重點實驗室承辦的「遙感應用學」課堂講座,在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603會議室作了題為「遙感衛星數據幾何處理技術」的學術報告。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和河南省大數據分析與處理重點實驗室的師生到場聆聽。報告由河南省大數據分析與處理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左憲禹主持。
  • 以前沿遙感技術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孫錦)探討地理信息技術,助力智慧城市發展。首屆「InSAR測繪應用及產業化高峰論壇」昨天在深圳舉行,與會嘉賓就InSAR(幹擾合成孔徑雷達)數據處理策略及方法、地質災害監測及預警、測繪應用領域等相關議題展開研討。
  •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轉型發展實錄:投身「三個地球」建設
    2018年12月28日,該局黨委書記、局長趙平在第十六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上擲地有聲,交出了中煤地質人的答案:我們將以建設「透明地球」「數字地球」和「美麗地球」為戰略願景,即:以地質勘查技術為依託,全面加強地下空間探測,投身「透明地球」建設;以地災治理、環境修復技術為依託,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奉獻「美麗地球」建設;以地理信息技術為依託,全面打造地質信息化產業平臺,參與「數字地球」建設。
  • 我國高光譜遙感技術邁入新時代,高分五號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的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作為國際首臺同時兼顧寬覆蓋和寬譜段的高光譜解析度成像遙感儀器,對複雜地物、環境具有突出的識別和分類能力,它將使我國高光譜遙感技術再上新臺階。
  • 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產業園首個項目「太空科技館」正式動工
    11月9日,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產業園重點項目——太空科技館奠基儀式舉行,這是該產業園成立以來首個開工建設項目。  據了解,該太空科技館項目規劃用地面積23.75畝,總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
  • B站計劃今年6月下旬發射一顆名為「嗶哩嗶哩視頻衛星」的遙感衛星
    DoNews 6月1日消息(記者 程夢玲)嗶哩嗶哩(B站)方面消息,B站計劃今年6月下旬發射一顆名為「嗶哩嗶哩視頻衛星」的遙感衛星,衛星所獲的遙感視頻、圖片數據將用於B站科普。B站工作人員表示,「嗶哩嗶哩視頻衛星」會在距離地面500多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俯視地球,可每天環繞地球15圈。
  • 巾幗集聚再發力 | 江西省婦聯召開「清潔家庭」工作推進會
    巾幗集聚再發力 | 江西省婦聯召開「清潔家庭」工作推進會 2020-12-03 1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