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當你在平臺看見一篇好文章或視頻時,想要獲得作者的最新動態,一般會點擊「關注」按鈕。關注作為產品中最常見的功能,它的設計過程頗有講究。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圍繞關注功能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最近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在各個內容平臺上看了不少文章,看到文章寫的不錯的作者,果斷來一波關注,方便日後能夠更快找到該作者。想到這裡,剛好與大家分享一下「關注」功能的設計過程。
首先,我們先來假想一下當沒有關注功能的時候,會是怎樣的情況?
以瀏覽文章為例,當我們在平臺上瀏覽一個作者的文章時,覺得該作者的文章內容很好,希望以後能夠讀到更多該作者的作品,這時候,如果沒有「關注」功能,在龐大的信息中我們很難再次找到該作者。那麼,「關注」功能就能夠幫我們很好的解決此問題。當我們關注該作者後,在「關注」列表中,我們能夠方便快捷的找到該作者。以上例子是設計該功能的背景之一。
在漢語詞典中,「關注」一詞的大意為關心重視、用實際行動或用心去對待某人、某事。 針對我們的功能描述來說,我認為基本上與它本身的大意一致,當我們消費某些鍾意的內容時,針對內容的產出者(作者)我們希望能夠產生持續性的互動,並且對其產出的內容重視程度更高,因此,付諸的實際行動就是對產出者(作者)本身進行關注。
一般情況下,「關注」功能存在於用戶列表界面或內容詳情界面,例如PMCAFF的文章詳情頁、抖音用戶列表頁、小紅書的內容詳情頁等等。
此處,我們以「小紅書」APP為例:
當用戶瀏覽文章的詳情內容時,對文章中的內容產生了共鳴,希望日後能夠繼續閱讀該作者的文章,這時候,如何能快速準確的找到該作者呢?
例如,用戶可以記住這個作者的用戶名,進行搜索,也能快速找到這個作者,但是當喜愛的作者過多時,這個方案顯然有些吃力,因為用戶無法準確的記住他們;再者,也可以不斷的刷新列表數據來尋找這個作者,但是當數據量相對龐大的時候,這也很難快速準確的找到該作者。
那麼,假設如果用戶能夠通過一個簡單操作就可以將喜愛的作者進行記錄,形成一個列表,這樣是不是就方便多了?
回到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將這個「假設」設計成一個功能,用戶的「簡單操作」=「關注」按鈕,形成觸發條件;「記錄」=「關注列表」,方便日後快速準確的查找。觸發條件形成後「關注列表」同時聯動,更新列表數據。當然,如果不想繼續關注該作者時,同樣可以取消關注,列表中的記錄也將消失。
如圖所示:
下面,我會將該功能拆分為以下幾個核心子功能進行具體的分析及說明:
「動態信息」指的是,用戶正在或近期發生的新事物、新情況。
舉個例子,比如我關注的一位作者,他今日發布了一篇文章,那這個「文章」就是他的一條「動態信息」。那如何能夠方便查看我所有關注用戶的動態呢?就需要把這些用戶的動態全部集合起來,放在一起進行瀏覽。這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我關注的」列表,你可以在這個列表中集中查看到你所關注的用戶近期發表的動態內容。一般情況下,列表內容的展示時間是以個人動態發布時間的「倒序」進行排列,有效的保證我們能夠接觸到目前最新的動態信息。
在設計這個功能模塊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分析,一個是「展示層面」,也就是參數的展示;另一個是「功能層面」,需要具有哪些功能,如下:
2.1.1「展示層面」
展示層面從2個方面入手,一個是作者層面,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定是「頭像」和「暱稱」,另一個是內容層面,比如:圖片、文案、視頻以及動態發布時間等和動態內容相關的展示,在「動態發布時間」這裡,因為我們做的是「動態信息」,所以一定是取最近一次的動態內容進行優先展示,這裡是需要進行時間的判斷。
2.1.2「功能層面」
關注列表,我將它分為兩個部分進行分析說明,分別是「方便快捷」&「便於管理」。
關於「方便快捷」這個其實是我們可以在關注列表中快速方便的找到相關人員,不需要進行冗長的操作;「便於管理」是當我們關注的作者過多且類別過多時,我們可以給他們進行分類操作,又或者我們不想關注某人時,也可以進行「取消關注」操作等等。
關注列表設計時,同樣可以從上面講的2個方面去考慮,一個是「展示層面」,列表中需要明確作者是誰,則「頭像」和「暱稱」一定是必要的;另一個是「功能層面」,先說和「關注」功能本身相關的,如果我不想關注這個作者了,在這個界面應該怎麼辦?同樣,我們可以通過上文中說到的「簡單操作」解決這個需求,設計一個「取消關注」功能即可。再者,和上述一樣,如果用戶想要查看這個作者的往期動態,我們該如何設計?
答案和上面的一致,這裡不做過多贅述。
回到其本身,「關注行為」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個用戶的操作動作,而是與「內容主動推送」、「持續獲得」詞語相關聯,也就是上文中「動態信息」中產生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將「關注行為」定義為:當用戶通過某種操作後,便可持續獲得被關注者更新的信息。
通常,「關注行為」的觸發操作一般會在3個頁面中出現,分別為「內容列表頁」、「內容詳情頁」以及「用戶推薦」頁面,下面進行一個簡單分析:
2.3.1「內容列表頁」
一般情況下,存在較短篇幅內容時,當內容在列表中的有限區域內可以顯示完全的情況下,用戶可以直觀、準確的感受到所寫內容並產生興趣時,在內容列表頁中即可存在「關注行為」的操作,例如:「微博」中內容篇幅有長有短,短篇內容可以顯示完全的情況下,在列表頁中進行操作可以減少用戶的操作路徑,提高操作行為。
2.3.2「內容詳情頁」
和上述「內容列表」不同的是,對於長篇內容來說,用戶是無法通過列表中的標題及少部分內容即可準確、直觀的讀取所有相關內容的,因此「關注行為」在內容詳情頁面也常出現,通過讀取全部或大部分內容後,判斷是否產生興趣並需要持續獲取相關內容後,從而進行「關注行為」的操作。
其次,「關注行為」操作一般置於頁面頂部並懸於頂部,提高用戶的感知力與便捷性,可以在操作成本最低的情況下進行「關注行為」的實施,避免操作過於冗長,導致操作行為降低的情況。
2.3.3「用戶推薦頁」
用戶推薦是通過推薦算法幫助用戶推薦高質量用戶,幫助用戶儘快形成新的社交關係。既然需要「儘快」形成,那麼一定需要減少操作路徑,因此在這個界面中存在「關注行為」操作。
其次,通過算法進行推薦,匹配度相對較準,用戶產生的興趣程度會更高,產生興趣就會產生相對的操作行為。
在具體的功能分析前,我們針對該功能進行一個簡單的流程梳理。針對「關注」功能來說,首先可以簡單分為3個步驟,分別為用戶「點擊按鈕」-後臺「進行判斷」-前臺「顯示結果」,如圖所示:
簡單梳理完畢後,我們再針對流程中的每一個節點進行更為細緻的分析。針對上述流程圖所示,前端用戶觸發條件後,誰負責將用戶的操作傳輸至後臺?後臺將會怎樣處理?處理結果又將怎樣傳輸至前臺?
帶著問題,我們可以將其分為4個維度進行分析,分別為:前端(用戶界面)、接口(傳輸者)、後臺(管理/增減)、資料庫(數據更新),如圖所示:
上面圖中表示的是從用戶「點擊按鈕-判斷-傳輸用戶信息-後臺記錄的增減-資料庫表中的內容更新-返回結果-結果展示」的整體數據流向,下面對每一步進行一個簡述:
流程整理清楚之後,我們需要將圖中的內容以文檔的形式交由開發人員,一般情況下,我會使用表格的形式進行需求點的展示,清晰明了的同時也便於進行管理,如圖所示:
註:以上內容中的圖片以及需求點均作為事例分析以及學習交流使用,請勿直接使用與個人項目!
「關注」功能除了能夠滿足普通用戶的需求之外,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也能夠提升作者的活躍度與粘度,對於作者來講,「關注」實際上也是一種鼓勵機制。
因此,我將這個功能的用戶角色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用戶」與「作者」,其注意事項有如下幾點:
本文由 @子睿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