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鴨丁丁?超大瓶起子?150年前專家發現的螺旋結構到底是什麼

2021-01-20 一寸蟲奇聞

估計誰也想不到,幾米深的地下竟然可以找到2米至5米長的螺旋結構硬質化石。這種螺旋狀結構化石大約呈35度角繞中心向下延伸,主要組成的物質成分就是一種土質化石和植物纖維化石。

因為這種螺旋結構化石的形狀非常規整和巧妙,根本不像是在自然界天然產生的,所以又被古生物學家稱為「魔鬼螺旋鑽」。

其實它長得像是某種巨型鴨子的丁丁,又或者是開紅酒的大瓶起子,實在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到底是何人所製造的呢?又是用來做什麼的呢?看完文章會發現關於它後續的故事更讓人大長見識。

1870年,一名叫做歐文巴伯的古生物學家在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牧場中找到了一位農場主,是因為這位農場主聲稱在前不久沿著尼亞加河工作時,在地下幾米處發現了一個螺旋狀結構的巖石。因為這個螺旋結構非常規則,所以農場主也百思不得其解。

歐文巴伯作為內布拉斯加高校的一名古生物學博士,對此非常感興趣。同時他也是一名化石收藏家,此前他因為工作關係已經收集了許多幾十萬年前至幾百萬年前的動物化石。

歐文巴伯跟隨農場主來到了尼亞加河沿岸,在此處他們找到了螺旋結構化石。通過測量這個化石長度為2.74米,表面是由一些礦化的植物纖維組成,內部則是土壤沙土經過年深日久後形成的化石。螺旋狀結構完整,造型對稱,見多識廣的歐文巴伯也不知道這是什麼。

以後的兩年裡,歐文巴伯經常只身前往此處,他陸陸續續地尋找到了幾十個造型相似的螺旋結構化石。並在通過自己的研究,在19世紀90年代初,對其進行了科學的解釋,他把這種化石命名為「魔鬼螺旋鑽」。科學界為之譁然,歐文巴伯也開始成立自己的團隊開展後續研究。

歐文巴伯查閱了大量科學文獻,他根據巨型螺旋結構化石內的植物纖維推斷,這種螺旋化石可能是史前時代的一種大型的植物化石。

說到這裡這讓我想到了我國的「德哈令外星人遺址」中的史前鐵管,當時根據物質成分來分析,很多人認為這些鐵管是外星人在地球留下的直接證據,但是經過科學家的仔細研究,原來這種管狀物就是史前時期一種巨型植物的化石。

那麼看來歐文巴伯認為螺旋結構化石為史前植物化石,確實很有道理。那麼它真的是植物化石嗎?

歐文巴伯的螺旋結構植物化石學說,在當時確實被許多人認為是非常正確的。但是還有許多人提出了質疑的聲音,他們認為這種化石中,雖然有植物纖維化石的痕跡,但是大部分化石的成為的還是土壤化石。並且,一些科學家在螺旋結構化石中找到了古代齧齒動物的骨骼化石。

如果它真的是一種史前巨型螺旋植物的化石,那麼該如何解釋植物裡面還藏有嚙齒類動物的化石呢?所以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美國古生物學家德克斯特庫克率先提出了反對的聲音,他認為這種螺旋形狀的結構應該是一種史前生物的洞穴倒模。

這種洞穴倒模學說被大多數科學家逐漸認同,其中就包括奧地利動物學家西奧多福斯,通過研究發現,他認為被困在螺旋結構中的嚙齒類動物,可能是一種已經滅絕的老鼠,而這種螺旋結構應該就是它的洞穴。

一時間,形成了兩個派別,以發現者歐文巴伯的植物化石學說與其他科學家的動物洞穴倒模學說彼此爭論的異常激烈,兩方都堅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人都傾向於動物洞穴倒模學說。

這很可能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嚙齒類動物的洞穴倒模,因為有科學家已經在這些螺旋狀結構內壁中找到了動物的齒痕和抓痕,並確定了這是從化石內部用牙齒和爪子造成的痕跡。

一直到了20世紀初,專家們已經初步判定,這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史前海狸的洞穴倒模,科學家把這種海狸命名為「古蓖麻海狸」。在史前時期它只生活在美國中部和西部,體型比現在的荷蘭豬還要小。它們與現代的海狸雖然樣貌相似,但是它們的牙齒和爪子更長,更加適合挖掘很深很長的地道洞穴。

在20世紀70年代,堪薩斯大學教授拉裡·馬丁比對了1000多個螺旋狀結構,結果發現內壁的齒痕和抓痕和史前海狸的牙齒與爪子全部吻合。所以這種螺旋狀結構就是史前海狸的洞穴倒模。

科學家們也由此推斷,史前海狸之所以把洞穴挖成這種螺旋形狀,其實為了保持洞內的溫度和溼度;並且在挖洞的時候,還可以像上樓梯踏步一樣,方便運送挖出的土;螺旋狀洞穴還可以阻擋大部分天敵的襲擾。

如果史前海狸把洞穴建造的直上直下,則天敵可以快速地入侵它們的洞穴,挖出的土也不方便運送到地面上,也無法保持洞內的溫度和溼度。所以,就是在今天看來,史前海狸也是如此的聰明。

那麼洞穴內為什麼有非常多的植物纖維化石呢?這是因為史前海狸滅絕之後。它們的洞穴也慢慢被倒灌的泥土所掩埋,但是因為獨特的結構使之保存了非常多的水分,許多植物的根須向此溼度非常大的洞穴聚攏填充,也慢慢也形成植物化石。

而當地又有活火山,火山灰非常豐富,火山灰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植物吸收了過多的二氧化矽,使植物的根莖也逐漸礦化。這就相當於對史前海狸的洞穴進行了倒模。

其實在現代,也有許多人熱衷於其他動物巢穴的倒模,這種倒模可以被製成工藝品或者盡享科學研究。最普遍的就是蟻穴倒模,市面上許多蟻穴倒模製成了精美的藝術品,這和史前海狸的洞穴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種螺旋狀結構化石的謎底已經揭開,它既不是什麼紅酒瓶起子,也不是巨型鴨子的丁丁。看來科學確實能解釋所有的未解之謎,如果不能解釋,那就只能說明科學還沒有發展到一定高度,你們覺得呢?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相關焦點

  • 科學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3個科學發現,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雙螺旋結構莫屬。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本報訊(記者馮瑞)50年前兩位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
  • 地質專家在五臺山南臺山麓發現23億年前巨型疊層石
    巨型疊層石 佛教在線山西訊 2008年8月23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著名地質專家李江海,在山西五臺山南臺山麓考察時,發現一個23億年前、體量達450cm(直徑)×500cm(高度)的球狀碳酸鹽巖石,並確定是迄今為止國內已知規模最大的疊層石。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史
    從那以後,一切似乎都變得很簡單了,各種生物學上的突破接踵而至……  61年前的4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由沃森(Watson)及克裡克(Crick)合著的論文,這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講述了DNA的結構。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一發現卻依舊令人著迷,其原因不僅在於其重要性,還在於1954年時,無論是沃森還是克裡克都並不太可能做到這一點。這一切還要從1953年,也就是雙螺旋年說起。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是上世紀最重大的自然科學成果之一。沃森和克裡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揭開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序幕。這一重大發現的誕生,是曲折複雜的。正如沃森所說「科學很少像外行想像的那樣,完全按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1868年,24歲的瑞士醫生米歇爾首先發現核酸,但因為不同生物的核酸性質過於接近,無法解釋生物遺傳的多樣性而與遺傳物質的發現失之交臂。
  • 中國發現「生命信息載體」另一雙螺旋結構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供圖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攝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5日發布信息說,該所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30nm(納米)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這是繼DNA雙螺旋結構之後,在破解「生命信息載體」的另一種更高一級的雙螺旋結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突破。
  • 絮狀螺旋星系,超大質量黑洞,二者有何關係?
    當然,沒有人確切知道到底有多少星系。NGC 4237是一個距離地球6000萬光年的星系,位於后髮座,是由著名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的。 NGC 4237是一個螺旋星系,雖然乍一看很難分辨。它實際上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螺旋星系,被稱為絮狀螺旋星系。你不慶幸你查了那個詞嗎?「絮狀」大概是形容它蓬鬆。
  • 天文學家發現新宇宙巨型結構,銀河系也屬於其中的一部分!
    在天文學家看來宇宙中的星系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是受某種規則制約的,而且發現宇宙中的星系都在一張巨大的網絡中運行,同時這張巨大的星系網也圍繞著宇宙的中心進行環繞,對於宇宙的中心在哪裡以及中心是什麼目前還無法確定,目前天文學家通過對星系運行數據分析,可能發現了一個從未定義過的新宇宙結構體,
  • 男子河邊發現巨型「石頭」 !驚動專家!結果讓人感嘆!
    有一男子來到河邊要釣魚時,突然發現對面河岸的土裡有一黑色巨型物體,剛開始還以為只是一塊較大的石頭,但仔細一看,發現這黑色巨型物好像不太對勁。於是就走近觀察,見形狀圓圓的,好像是一顆蛋的樣子。他非常激動,以為發現了一顆恐龍蛋。心想,這下發財了,此事也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極大熱情,一時之間,議論紛紛,這也引起了有關專家的關注。
  • 這種兩米高的「魔鬼開瓶器」,是誰在幾十萬年前造出來的?
    大約19世紀中期,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一個縣的牧場主意外發現了一種硬化的巖石狀物會拔地而出。它看起來跟樹一樣大,呈現出有規律的螺旋結構。當時人們紛紛感到驚奇,把它看作是從地裡長出來的開瓶器。 沒過多久,這一奇特的發現引起了古生物學家埃爾溫·H·巴伯(Erwin H. Barbour),一位來自內布拉斯加大學的教授。
  • 超大巨竹節蟲在雲南被發現 昆蟲專家:或是國內首次發現
    就是這一眼,雲南盈江觀鳥協會理事長曾祥樂發現了一隻巨竹節蟲。比劃後他發現,這隻巨竹節蟲比兩張A4紙要短3-4釐米。「超大的巨竹節蟲。」他和小夥伴在朋友圈說道。也是一眼——一看到它的『劍鞘』狀的尾巴,趙力就認出了這隻馬格納斯竹節蟲。他介紹,該種是中國昆蟲的一個新紀錄種,也是目前該種最北的發現記錄。如果最後測量的長度如曾祥樂所述,「那麼這個種類將是中國的第二長的竹節蟲種類。」
  • 英科學家發現巨型太陽龍捲風 5倍地球溫度200萬
    這些氣體螺旋上升,形成龍捲風,最後進入高空大氣層。龍捲風內的炙熱氣體最高時速達到30萬公裡,相比之下,地球上的龍捲風時速僅有150   在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拍攝的影像中,英國威爾斯的天文學家發現太陽表面噴射的一個巨型龍捲風,規模相當於5個地球。龍捲風內的超高溫氣體以時速超過10萬英裡(約合每小時16萬公裡)的速度螺旋運動,最高溫度達到200萬攝氏度。
  • 臺灣發現巨型螞蟻 專家稱是特有種類呼籲保護
    中國臺灣網11月22日消息 據臺媒報導,桃園縣龜山鄉最近有農民在下田時,發現一隻身長約1公分,比普通螞蟻大上數十倍的螞蟻。由於品種相當罕見,引起生態專家的重視,初步判斷是臺灣的特有種,應該加以保護。
  • 科學家發現四鏈螺旋結構DNA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1月20日報導】題:人類細胞中發現DNA四鏈螺旋結構  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確立了DNA為雙螺旋結構這一理論60年之後,一種四鏈螺旋結構DNA出現了。  由4條而非兩條DNA鏈盤繞形成的四鏈螺旋結構此前就已在實驗室中獲得,但由於沒有證據表明該結構在大自然中存在,因此其被認為是偶然現象。
  • 太平洋底發現超大結構,正是雷姆利亞文明所在,史前文明真存在?
    四月底一位叫做Mac·McIver的業餘海底考古學家發現一個龐大的水下結構,該結構的跨度達150千米,每個疑似跑道的結構在寬度達8千米,看這規模足夠恆星際飛船起飛!並且這處水下的結構大到非常誇張!他是在前不久發現這個巨大水下結構的,具體位置位於6°. 04′ 56″ N 86° 03′ 16″ W,有這個坐標應該很容易找到,各位可以去地圖上翻翻。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克裡克辭世 享年88歲(圖)
    圖文:DNA雙螺旋鏈結構發現50周年  DNA分子:20世紀科學界的「蒙娜-麗莎」>  據法新社洛杉磯7月29日消息,英國人弗蘭西斯·克裡克曾和美國人詹姆士·沃森一道,發現了DNA(膠氧核糖核酸,攜帶遺傳信息)的雙螺旋結構,從而帶來了遺傳學的徹底變革,並催生了無所不在的生物工藝學的全新領域。
  • 科技日曆|15年前「DNA之父」逝世 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
    科技日曆|15年前「DNA之父」逝世 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  Evelyn Zhang • 2019-07-28
  • 日本多地發現巨型烏賊 日媒稱或為大地震前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關超】據RecordJapan網站1月23日報導,近段期間,日本全國多地相繼捕獲到存活的巨型烏賊,該現象引發了許多海洋學者的關注,更有專家指出,這很可能是天地異變,尤其是一種與地震有關的前兆,那麼到底是不是因為海底發生了什麼驚天堵塞地殼變動呢?
  •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同時捕獲多個星系
    實際上,已有的觀測數據顯示,宇宙在誕生後的 9 億年時就已經存在這種帶有超大質量黑洞的網狀結構了,這些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通常約為 10 億個太陽質量,但無論是在空間中延伸如此之廣的巨大網絡,還是網中存在的超大質量黑洞,科學家一直以來都沒弄清楚,即如此巨型且蘊含大量物質的結構究竟是如何在宇宙誕生初期就形成並擴張的。
  •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同時捕獲多個星系
    實際上,已有的觀測數據顯示,宇宙在誕生後的 9 億年時就已經存在這種帶有超大質量黑洞的網狀結構了,這些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通常約為 10 億個太陽質量,但無論是在空間中延伸如此之廣的巨大網絡,還是網中存在的超大質量黑洞,科學家一直以來都沒弄清楚,即如此巨型且蘊含大量物質的結構究竟是如何在宇宙誕生初期就形成並擴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