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新科技表明:人類進入微觀世界旅行或不再遙遠

2021-01-15 水木長龍探索科學宇宙

科學不斷向前發展,人類夢想不斷被一一實現。

曾經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能看到的不可思議的高科技和奇幻世界,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被切切實實地展現到人類的現實世界中。

《西遊記》,婦孺皆知、名震海內外,作為一部神話傳奇類小說,被納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裡面諸多變幻術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細心留意的話,會發現裡面諸多變幻術都有一個相似的共同點,即「縮小變幻術」。比如:孫悟空的金箍棒,紫金紅葫蘆,金鐃,羊脂玉淨瓶,人種袋等等。

或許,很多人早已發現了這個共同點。沒錯,除了金箍棒可以被孫悟空任意縮小放大外,其它的寶貝都可以將人縮小裝進去。

當超自然現象或遠超於人類理解的高科技,不能被人類理解的時候,往往被賦以「神」的字眼來搪塞解釋。

很多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果真如此嗎?

如果有一天,當人類的科技水平達到了可以窺視「神」的殿宇並能與「神」爭搶「飯碗」的時候,人類還會相信「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當初這樣的天真論斷嗎?

那個時候,相信我們的說法會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而變成:神學的盡頭是科學。難道不是嗎?

所謂的「神學」,只不過是在人類有限的科技水平下,被賦予的「不知其所以然」的想像而已。當人類的科技水平發展到了「知其所以然」的程度時,便會豁然開朗:曾經所謂的「神學」,只不過是當初比人類科技水平更高的一種高科技罷了。

或許,我們現在的科技以「物質科技」為主,而所謂的「神學」,是以「物質科技」與「精神科技」相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高科技。也許,「玄幻」與「科幻」的本質區別,即在於此吧:前者是精神科技與物質科技相結合後的呈現,而後者只是基於物質科技的呈現。就像「神學」與「科學」的對比一樣。

或許,《西遊記》不只是一部神話巨著呢?裡面的所有「變幻術」都是有其根本的科學原理呢?或許,那些所謂的「神」就是來自於外星球的高智慧物種呢?金箍棒可被任意變大或縮小,諸多「寶貝」可以將人縮小裝進去,或許這些「縮小術」只不過是外星高智慧物種的一種高科技使用呢?

再說《蟻人》,這個漫威科幻,吸引了無數觀眾,不止裡面的特效科技抓人眼球,展現的奇特高科技更是令人拍案叫絕——一個人可以在高科技的協助下進入微觀世界暢意活動,在我們還沒有這樣的高科技的時候,的確很科幻,很驚人眼球!

如果,我們人類的科技發明出了「縮小術」,對於以上的神話和科幻,又會有什麼樣的理解和體會呢?或許,「神話」並不只是神話,「科幻」也不只是「科幻」,它們只是人類在科技發展道路中的航行燈標,是吸引人類向其靠航揭開面紗的動力牽引,是推動人類不斷向宇宙真貌探索的引擎機。

令人欣慰的是,「縮小術」如今已經被人類通過自己的科學手段實現了——它被麻省理工學院(簡稱「MIT」)的科研團隊成功地變成了現實。

這種「縮小術」主要通過「內爆製造」(implosion fabrication)技術——藉助一種水凝膠的輔助——可將原先物體縮小至千分之一,且不受材質、形狀限制。這為人類在納米級科技的精度上又提升了一個檔次,也給光學、醫學和生物學等領域的應用開啟了一扇新大門,為提高人類生活水平質量又拋出了一個錨。

MIT發明的新科技——「縮小術」——雖然還不能使我們人類像「蟻人」那樣進入微觀世界參觀活動一番,但人類向微觀世界的大門又邁出了一大步,進入微觀世界的時日還會遠嗎?

「縮小術」,這個看似不可思議、往日只現於神話和科幻裡的變幻術,如今也可以被我們應用自如地表演了。當有人再認為「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時,不妨思考一下水木(「水木長龍」或「水木長龍探索科學宇宙」簡稱)的這篇文章,看是否有道理。

說不定從「縮小術」上,也可以解開地球上遺留的一些千古之謎呢。

比如地球上遺留的那些巨型古建築——古埃及金字塔,普瑪彭古遺蹟,英國巨石陣,提亞瓦納科城太陽門等,這些古建築遺址,一塊石頭便重達幾頓到幾十噸,甚至上百噸,人類一直想不明白,當初尚處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究竟是通過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術,加工好這些石塊並搬運到建築之上的呢?

歷史考古學的多數研究者推測是外星生命來地球留下的傑作。他們認為宇宙如此浩瀚無垠,不可能只存在我們地球上的智慧生命——人類,銀河系其它星系也應該存在有很多的智慧生命,甚至比人類的科技文明更加地先進發達。我們人類如今可以發射各種探測器探索整個太陽系,說不定那些比人類科技文明先進的外星生命早已可以在星際間遨遊穿梭。所以他們造訪地球並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建築傑作不是沒有可能。

他們會通過什麼方法來建造如此宏偉巨大的建築呢?難道他們是巨人?或是用巨型飛船?當然,這些都不無可能。不過,水木還想到了另一種可能,那就是「縮放術」。或許,外星高智慧生物早已掌握了純熟的「縮放術」,他們先輕鬆地造出建築的小模型,然後利用高科技通過「縮放術」放大到所需尺寸,即今天遺留到地球的巨型古建築。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對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長龍」原創,轉載標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計算機模擬暗示光子能進行時間旅行
    時間旅行屬於科幻小說中的情節,對於物理學家而言,時間旅行仍然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說不定很快就會成為現實,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光子可以回到過去,他們通過研究發現模擬蟲洞旅行的光子之間可以發生「互動」,這表明在小尺度上時間旅行是可能存在的。
  • 人類實現星際旅行,還遙遠嗎?科學家:造出這個就可以實現了
    提到星際旅行,大家都會想到美國的著名科幻電影《星際迷航》,電影中,有很多當時預言的先進的東西,最後都在現實中成為可能,比如:船長使用的可攜式電腦,就變成了今天幾乎人手一個的Ipad。當然,這些發展迅速的科技主要是在通信和顯示技術方面。然而,電影中提到的「時空傳送器」和「星際旅行」卻仍未實現,因此,人們感覺現實與電影中的那個科幻世界還是差距太遙遠。
  • 100張照片告訴你,什麼叫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
    這是一次高速旅行,每次都以10倍的速度跳躍。從10的0次方開始(也就是1米), 然後每次按照10的乘方增加。從10米、100米、1000米……以此類推, 直至巨視世界的無盡。現在我們再回到一開始我們地球上那片樹葉的畫面上,看看微觀世界的景像,然後再朝一個相反的方向,以10的乘方減少我們的旅行距離,直至一個神奇的微視世界。請仔細觀察宇宙恆定一變的規律,也請想一想作為人類還有多少是需要我們學習的。
  • 夢見進入微觀世界,探索微觀文明的秘密
    我們已知的客觀世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宏觀世界,一部分是微觀世界;從我們所在的宇宙三維環境進行判定,宏觀世界是無限大的空間集合體,而微觀世界是無限小的空間集合體;如何進入微觀世界去探索那裡的神奇奧秘?我們藉助夢境為媒介,讓意識穿過層層空間物質粒子的阻隔,我們會發現在一些比夸克還要小的粒子裡面,存在著來自不同維度的微觀世界體系
  • 火星或不再遙遠
    「毅力號」火星車搭載了一架「機智」號直升機,它將是火星上人類第一架直升機。如此大密度的探訪,將使火星與地球的距離,不再那麼遙遠。三枚探測器,各負不同的使命與任務。阿聯的「希望」號希望能走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他們把探測目標選定為火星氣候及天氣的研究,主要手段是探索成像儀、紅外光譜儀以及紫外光譜儀。中國的「天問一號」 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並開展火星表面地理探測,收集數據。
  • 世界十大新科技排行榜!這些高端發明,你認識幾個?
    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列出世界十大新科技,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世界十大新科技:1、量子計算機2、液體活檢3、人類細胞圖譜計劃4、從陽光中收集液態燃料5、基因疫苗6、深度學習與機器視覺7、從空氣中收集淨水8、可持續型社區9、精準農業10、廉價的氫能汽車催化劑1、量子計算機詳細介紹:量子計算機在2016年就已經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高度,與其相關的實驗論文不斷發表
  • 色即是空:一張圖看懂宇觀、宏觀、中觀、微觀世界
    從10米, 100 米, 1000米,以此類推, 直至巨視世界的無盡。按照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可以分為宇觀、宏觀、中觀、微觀……宏觀,也就是從大方向來看,比如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甚至地球都還有可以稱為宏觀。再往上走,比如天體運動,在太陽系乃至銀河系角度觀察和思考世界就是宇觀宙。
  • 為什麼人類無法實現長生不老?科學家在微觀世界找到了答案
    隨著人類走進科技發展的時代,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人類走出了地球開始探索宇宙,也開始認識事物的本質,能夠初步進入微觀世界探索生命的奧秘,這個時候,科學家自然不會放過探索長生不老的奧秘,想要揭開人類生死的奧秘。在多數人的眼裡,生死這是自然規律,沒什麼好研究的,可是在科學家眼裡則不同,為什麼人類無法實現長生不老呢?到底是什麼原因阻礙著生命長生?
  • 他讓沙漠變綠洲不再是夢想,原來是這種新科技
    前段時間我國科學家已志堅先生便研發出了一項新科技。引來全世界的關注,因為這項科技的發明使得沙漠變綠洲將成為現實。大家都知道沙漠裡的沙子是鎖不住水的,表面鬆散的沙子顆粒之間沒有束縛力,這使得沙子很難變成土壤。而易志堅卻發明出一種粘合劑。這種粘合劑是從植物中提取的,純天然。
  • 利用空間彎曲可遠超光速,或引領人類真正進入星際旅行時代!
    ,特別是時間到了最近的百餘年裡,離開地球,甚至離開太陽系尋找我們的第二個家園,第二個「地球」,已經不再那麼遙遠,不再只是一個夢想。我們人類已經在上世紀登陸過地球之外的第一個星球:月亮,而我們也完全相信第一批能夠登陸火星的太空人已經出生,沒準你我,或者你我身邊的某人就是下一個登陸火星的人。而離開地球探索遙遠太空的關鍵就在速度。理察-歐伯斯是研究曲速引擎原理(超光速空間彎曲飛行)為數不多的幾個物理學家之一,他說過曲速飛船航行在空間扭曲所形成的起伏波上,與衝浪者駕馭浪波的原理大同小異。
  • 微觀的盡頭是宏觀嗎?一口氣讀懂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差別
    例如在太空人進入宇宙中就會發現,進入太空缺少地球引力的束縛後,會進入神奇的失重狀態,這樣的狀態會對生物和植物的生長造成影響,一些進入太空中的種子破土而出後,結出的果實會比普通的果子大上很多,這就足以證明人類在未來探索未知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顛覆常識的事情。
  • 人類用顯微鏡觀察微觀世界,會不會有比宇宙大巨型生物在觀察人類
    佛有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自從顯微鏡問世後,人類所觀察到的東西不再限於肉眼看到事物,而且看到了另一個微觀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人類看到了組成自身的細胞,也看到了極為微小,卻有能力讓人倒下或者死亡的病菌。
  • 星際旅行最大問題不是距離遙遠,而是…
    從小,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是星星,就已經開始對星空充滿著想像,希望長大了能去探索這個似乎抬頭就能看到但卻永遠無法接近的神秘世界。天空或者說宇宙的廣闊,從古至今激起了無數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既然想親自去看看,那麼必然就涉及到星際旅行這個問題了。目前已經飛出太陽系的旅行者一號的速度達到了60多公裡每秒,大約為光速的萬分之二,以這個速度,到達距離地球最近的,距離為4光年的比鄰星星系,需要耗時2萬年,考慮到人類一般不超過100年的壽命,以這樣的速度進行星際旅行是不現實的。
  • 微觀世界的探索,揭開海洋生物的秘密,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眾所周知,樹木的光合作用會產生氧氣,我們人類呼吸消耗氧氣,但絕大多數氧氣並非這些樹木產生,事實上全球50%的氧氣都是由海洋的微生物產生。然後,我們對於這些微觀世界的了解實在有限。這些年來,我們不斷研究細胞與基因,進行了一系列糖尿病、高血壓、肺纖維化等臨床試驗,並卓有成效,我們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好似進入了正規,但依舊有著巨大的未知空間等待我們去發現。現在,生命科學,還能探索微小海洋生物的奧秘。4月6日《Science》報導,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 從「微觀世界規律」到人類「新物理革命」
    新華社合肥10月19日電(記者徐海濤、董瑞豐)19世紀末,歐洲一些學者認為從牛頓力學到熱力學、電磁理論,人類的「物理學大廈」已全部建成,再沒有多少可研究的了。但是,在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論,為人類開啟了探索「微觀世界規律」的「新物理革命」。量子理論也與相對論一起,成為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打開「量子之門」:微觀世界裡的奇妙「疊加」與「糾纏」量子是什麼?
  • 蟲洞旅行理論上並非不可能,人類可穿越蟲洞?
    由於廣義相對論認為宇宙中不存在比光速還快的速度,所以蟲洞旅行在廣義相對論下是不存在的。然而近幾年的物理研究認為,這種蟲洞或許存在於以量子物理為主的微觀層面上。最近的一項研究又給這一觀點添加了新依據。來自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的理論物理教授 Juan Maldacena 和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專業的畢業生 Alexey Milekhin 共同研究,闡述了一種 「被現有物理所允許存在的」、大小足夠人類進入的蟲洞存在的可能。
  • 半月評論:面對新科技革命,別輕忽了新科技風險
    來源:半月談滴滴打車,網上購物,機器換人……在網際網路、大數據、智能化噴薄而出的世界中
  • 從「微觀世界規律」到人類「新物理革命」
    從「微觀世界規律」到人類「新物理革命」記者徐海濤、董瑞豐19世紀末,歐洲一些學者認為從牛頓力學到熱力學、電磁理論,人類的「物理學大廈」已全部建成,再沒有多少可研究的了。但是,在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論,為人類開啟了探索「微觀世界規律」的「新物理革命」。量子理論也與相對論一起,成為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
  • 從「微觀世界規律」到人類「新物理革命」
    從「微觀世界規律」到人類「新物理革命」  記者徐海濤、董瑞豐  19世紀末,歐洲一些學者認為從牛頓力學到熱力學、電磁理論,人類的「物理學大廈」已全部建成,再沒有多少可研究的了。  但是,在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論,為人類開啟了探索「微觀世界規律」的「新物理革命」。
  • 從「宏觀」到「微觀」的震撼體驗
    1000萬光年從這個距離看,所有的星系看起來都變得很小,星系之間相距遙遠.同樣的法則統治著宇宙的每一個組成部分。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現在我們再回到一開始我們地球上那片樹葉的畫面上,看看微觀世界的景像,然後再朝一個相反的方向,以10的乘方減少我們的旅行距離,直至一個神奇的微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