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朋友私信問我:你如何理解,吳冠中「筆墨等於零」這句話?
吳冠中的「筆墨等於零」這一觀點,歷來備受眾人爭議,遭受了不少罵名。
但其實,吳冠中先生在《筆墨等於零》一文中的開頭,就把他的這句話解釋的非常清楚:
「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
吳冠中並不是否認筆與墨的價值,而是認為,作品最重要的是整體的效果,就算一幅畫面中的、所有筆墨都是好的,但如果整幅畫面看上去不和諧、再好的局部也是沒有意義的。

吳冠中先生舉了非常具體形象的例子:
威尼斯的畫家未洛內則(Veronese),指著灰暗泥濘的人行道說,自己可以用這泥土的色調,表現一個金髮少女,
未洛內則道出了,畫面上色彩運用的相對性,畫面的色彩效果,誕生於色與色之間的相互作用。
就繪畫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往往一塊單獨看起來是髒的單調的,但在特定的畫面中,它卻能起無以替代的效果,單獨談論色彩高低是所謂優劣的,同樣,孤立的品評筆墨,也是沒有意義的。
脫離具體畫面,談論孤立的筆墨,是無所謂優與劣的。

我對於「筆墨等於零」的理解,這裡就以梵谷的《向日葵》為例,簡單說說:
梵谷的這幅《向日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幅畫我們一眼看上去就是一大片明亮的黃色,明黃的背景,一個很樸素的陶土瓶子,瓶子裡插著十五朵向日葵,每朵向日葵的姿態各異。

梵谷畫的這幅向日葵,就好像人的形象,向日葵們有的抬頭有的低頭,就像人一樣俯仰顧盼,姿態各異。

《向日葵》整幅畫看起來顏色明亮熱烈,觸動人心,但若是你湊近去仔細看會發現:
畫上的向日葵的筆觸和顏料,顯得略凌亂,筆觸錯落或粗或長,顏料這邊一塊那邊一坨,薄厚不勻,乍一難認出這畫的是朵向日葵。
但當你遠離一定距離再看這幅畫時,這些或長或短,或薄或厚的筆觸和顏料,卻完美組合出了一大瓶活力四射的向日葵,生機勃發,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就算筆觸單看是雜亂無章,長短不一併不美的,但結合到一整幅作品上面,卻是無比和諧,組成了美好的畫面效果,這樣的就是好筆墨。
相反,就算單獨的筆觸看著很美,但把這個筆觸放在整幅畫面上來看,效果並不協調,甚至破壞了一幅畫面的完整性和平衡感,這樣的筆觸就稱不上是好的筆觸,也就是吳冠中先生所說的「筆墨等於零」。

朋友們,你認為吳冠中的「筆墨等於零」說的在理嗎?
對於「筆墨等於零」,你是怎麼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