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來自開州、城口的300多名還在在輕軌站合影。
學生們來到華生園親手設計並製作蛋糕。通訊員 滕越 攝
1月17日至21日,由重慶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團市委、市教委、市青少年社會教育協會、重慶晨報(上遊新聞)等單位主辦的「感受黨的溫暖·爭做追夢少年」2017年新春關愛行動「紅色之旅」主題教育公益活動,來自城口、開州的300多名青少年及困境兒童代表來到主城區,開展了為期5天的研學旅行。
春節即將到來,300名孩子有怎樣的新春願望?他們中的留守兒童,爸爸媽媽今年回家嗎?我們採取問卷調查的形式,向孩子們發放了168份問卷調查。父母回家過年,是絕大多數孩子這個春節最大的心願。
故事>>
照顧生病母親6年,她的成績依然拔尖
任成意
11歲的任成意是城口坪壩鎮中心小學四年級的學生。1年前,母親龐金桃因病去世,父親四處打工,她被送到二姑家生活。
2010年,任成意的母親龐金桃突發腦梗塞後癱瘓在家,父親任大清一邊照顧家,一邊四處打工養家,常天不亮就出門。4歲的小成意便在姑姑們的指導下,開始學做家務,六七歲時已經可以燒火做飯。
「我不在家時,她媽媽就全靠她了。」任大清對於女兒滿是愧疚。他說,有時孩子天不亮就起床,來不及洗臉就忙著生火燒水端到媽媽的床邊,幫媽媽洗臉,擦手。幫媽媽洗臉後,又得跑回院子裡,從門前再抱起一捆柴火,煮麵送到媽媽床前,「孩子擔心面燙著她媽,用嘴吹了吹才餵到她媽媽口中。」等吃完飯、洗完碗筷,小成意再出門走一個半小時的山路去念書。
「這孩子太不容易了,有時她到學校時,身上還粘著做飯的菜葉子。」任成意的老師李志說,能燒火做飯時,任成意還沒有1米高,連灶臺都夠不著。除了做飯,任成意還要負責洗衣服,無論春夏秋冬。
這樣的童年,你或許覺得很苦、很難,但在任成意的身上,李志看到的卻是自強不息的成長。「她的家庭作業,是我們班裡做得最漂亮的一個,很多時候,我們老師之間都在說真不知道這孩子怎麼堅持下來的。」
從4歲到10歲,任成意照顧了媽媽6年,她依舊是班裡成績最拔尖的孩子之一。2016年春節,母親龐金桃去世,任成意被送到二姑家生活,因為父親為了家人的生計,需要外出謀生。
這個春節,任成意最大的願望是父親回家,和她一起去山上看看媽媽,她想把獎狀和成績單燒給媽媽。「我媽說,小時候的苦不算苦,如果不努力,長大了的苦才是真的苦。」任成意說,她儘管希望天天和爸爸在一起,但她能理解爸爸的離開,自己會好好學習,因為她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因為特殊的成長經歷,李志說,任成意是班級裡老師們最關注的孩子之一,「在我們這樣的特殊學校,一個老師要承擔的責任,不僅僅是教書育人,我們必須盡力去彌補這些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失的父親、母親的角色。」
他最喜歡晚上,因為睡覺時常夢見爸爸
周志潘。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平索茜
8歲的周志潘很瘦小,他是城口縣沿河鄉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記憶中,爸爸的印象比較模糊,最近一次見面是去年春節,爸爸回家待了3天,擔心孩子哭,大年初三的清晨,他趁著小志潘還在睡夢中悄悄離開。實際上,周志潘一宿沒敢睡著。
「我爸爸在工地修房子,全國各地跑,他說等我長大了,就帶我去城裡看他蓋的房子。」8歲的周志潘說這話時,低著頭,聲音極小,眼角流淚了。每年臨近春節,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們,父母回不回家,也是老師們最緊張的事。
在沿河鄉小學,周志潘是出了名的好孩子,懂事、成績好。班主任蒲思霓說,因為住得遠,上一年級時,6歲的周志潘就住校了,學校宿舍緊張,兩個小孩兒睡一張床,小志潘每天會主動把兩個人的床打掃乾淨,班裡最髒最累的活他一個人包了,同樣包攬下的,還有每學期班裡的第一名。
「有一次,周志潘躲在凳子下面哭,我把他拉出來,問出了什麼事,他說,爸爸說得了三好學生,他就回來看我,但他評到了三好學生,爸爸卻依舊沒有回家。」蒲思霓說,發生這事時,周志潘已經有兩年沒有見過父親了。
今年春節,父親回來得很早。早在一周前,父親周明發便從天津工地趕回重慶,可是還沒來得及回去看一眼小兒子周志潘,便直奔西南醫院,因為大兒子周志雄患心臟病生命垂危。哥哥身體從小就不好,小兒子周志潘身上則寄予了家人更多的希望。這些年,母親劉坤愛在家帶兩個孩子,周明發則在外打工。
周志潘說,他最不喜歡星期五了,特別是下雨天的周五,因為住讀,每個星期回一次家,周五放假時,校門口會有很多爸爸媽媽來接同學,但他的爸爸一次也沒有出現在學校過。「但我最喜歡的是晚上,睡覺時我常夢見我爸爸,夢到他給我買很多變形金剛,在家給我做蛋炒飯,我爸爸做的蛋炒飯是全世界最好吃的蛋炒飯。」
周志潘笑著,露出一排整齊的牙,8歲的他,依舊是個天真的孩子。
來看看這份記錄孩子們生活的問卷
1.你是第幾次來主城區?
第一次 130人 兩次及以上 38人
2.平時,是否與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
與父母在一起 59人
父母不在身邊 109人
3.父母不在家,你與誰一起生活?
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62人
跟著外公外婆 31人
住在親戚家 16人
4.爸爸媽媽在哪個城市打工,你知道嗎?
知道 132人 不知道 36人
5.你是否去過父母務工的城市?
沒去過 138個
去過 30個
6.父母不在身邊的你,每隔多久,會與父母通一次電話?
每天打一次電話 21人
每周打一次電話 65人
三四天打一次電話 12人
很少能與父母打電話 11人
7.你有多久沒有見過爸爸媽媽?
半年 27人 一年及以上 82人
8.2016年的春節,你是否與爸爸媽媽一起度過?
與父母一起 134人
沒與父母一起 34人
9.以下四個願望,你最希望實現的是什麼?
能夠和爸爸媽媽一起過年 102人
爸爸媽媽在異鄉平平安安 31人
爸爸媽媽身體健康 35人
想要一份精緻的糖果作新年禮物 0人
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精神成長了
關於這份問卷結果呈現出的困境兒童現狀,聽聽孩子們的老師是怎麼說的?
36歲的李志在城口縣坪壩鎮中心小學教了16年的書。李志說,他教過3000多名學生,60%都是留守兒童,近幾年,留守兒童的比例仍在增長。「一些孩子的情況確實具體,但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變化。比如,現在過年回家的父母越來越多,寒暑假,有意識把孩子接到身邊的父母也越來越多,家長們開始關注孩子的精神成長。」
每學期的最後一課,李志會讓孩子們聊聊春節願望,80%的孩子會說「希望爸爸媽媽能在家多待幾天」,在李志的班級,有的孩子父母多年春節沒有回家,電話幾乎是孩子們與父母聯繫的唯一方式。
「有時候看到一些五六歲的孩子,跟著老人生活,這麼小父母就不在身邊,大冬天還要走很遠的山路來上學,挺心酸的。」24歲的蒲思霓畢業於四川大學,如今是城口縣沿河鄉中心小學的數學老師,那些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是她多次放棄更好工作機會的主要原因。「小時候,我也是留守兒童,跟著老人長大,我知道良好的教育對大山裡的孩子意味著什麼。」蒲思霓說,沿河鄉中心小學有365名學生,80%以上是留守兒童,她希望年輕的自己能帶給這些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孩子一些新鮮的血液,讓沒有父母陪伴的成長,能夠有老師的相守。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珊 實習生 馬恆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