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劍釗
諾貝爾文學獎,自1901年第一次頒發給法國詩人普呂多姆以後,迄今已進入了第一百個年頭。在全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種文學獎項中,它因為遴選程序的嚴格,獎金數額的巨大,延續時間的持久,獲獎作家分布地區的廣泛,已經成為一項最引人矚目的獎勵;與此同時,由於對諾貝爾遺囑中「理想主義」闡述的分歧,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審美習慣的不同、作品產生影響的滯後,等等,這一獎項也錯過了不少第一流的世界文學大師,從而也成為一項最引人爭議的獎勵。經過一個世紀的評選活動,圍繞著諾貝爾文學獎是否公正,是否存在一個大體的標準和尺度,在評選過程中是否存在著很強的政治因素、地理因素、種族因素、語言因素,是推動了還是阻礙了世界文學的發展,等等,大加褒讚者有之,激烈抨擊者有之,毀譽參半者有之。在我國,由於中國作家在獲獎者行列中的缺席,人們對這一文學獎的評選作出的反應尤其強烈,以致於年深日久積澱成了「諾貝爾文學獎情結」,後者甚至觸發了一位英國留學生將其作為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筆者本人就曾經接受過她的採訪)。
有鑑於此,我們對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外語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黑龍江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四川外語學院、中南大學等高校一部分從事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學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北京、上海、南京、武漢、成都、廣州、哈爾濱、杭州、鄭州、海口、昆明等地從事寫作的詩人、作家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以求對其中的某些問題獲得一定的共識。隨後,我們又以同樣的問卷分別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中進行了一項調查。下面是這三次調查的統計結果和簡要分析。
自2001年7月初,我們陸續向各地的專家、學者、詩人和作家發出問卷100份,至同年10月1日止,回收67份。
這部分問卷的統計結果如下:
1、您的性別:
A、男46人。B、女21人。
2、您的年齡:
A、25歲以下1人。B、25-39歲30人。C、40-55歲27人。D、56歲以上29人。
3、您從事的職業:
A、研究32人。B、翻譯10人。C、寫作21人。D、學生無。E、其他4人。
4、您對諾貝爾文學獎的熟知程度:
A、知道有這個評選,誰在評,誰得獎就不知道了。無。
B、有所了解,閱讀過部分獲獎者作品。41人次。
C、比較關注,閱讀了大量獲獎者作品。17人次。
D、很關心,熟知評選程序和歷年的評選情況。9人次。
5、您覺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否公正?
A、是。24人次。
B、否。6人次。
C、說不清楚。25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自行給出其他答案的有:基本公正者7人次;既有公正又有不公正者1人次;對西方作家而言是公正者1人次;沒想過者1人次;未作選擇者2人次。
6、您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是否存在一個大體的標準和尺度?
A、是。62人次。
B、否。2人次。
C、說不清楚。2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沒想過者1人次。
7、在諾貝爾文學獎的評比中,是否存在著很強的地理因素和語言因素?
A、是。49人次。
B、否。7人次。
C、說不清楚。8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自行給出其他答案者有:一般沒有者1人次;有一定的地理因素和語言因素者1人次;沒想過者1人次。
8、您覺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設立是推動了還是阻礙了世界文學發展的進程?
A、推動作用。54人次。
B、阻礙作用。1人次。
C、說不清楚。11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沒想過者1人次。
9、您覺得中國作家應該如何面對諾貝爾文學獎?
A、不去理會。3人次。
B、積極爭取。35人次。
C、無所謂。23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自行給出其他答案者有:真誠創作,抱希望,不活動者2人次;以平常心去爭取者1人次;沒想過者2人次;未作選擇者1人次。
10、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行列中,中國作家的缺席究竟是什麼原因?
A、水平不夠。32人次。
B、評獎委員會有偏見。22人次。
C、宣傳不夠。19人次。
D、翻譯不力。32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自行給出其它答案者有:存在文化差異者2人次;認為存在意識形態和文化差異者1人次;沒想過者1人次。
11、您覺得設立這樣一個獎項是否必要?
A、是。61人次。
B、否。3人次。
在上述答案之外,認為無所謂者2人次;更加沒想過者1人次。
12、您閱讀過以下作家的哪些作品?對該作家有什麼評價?
在這個問題後面,我們列出了以往96位獲獎作家的名單及其已有中文譯本的作品目錄,分「偉大」、「傑出」、「不錯」、「一般」、「二流」五個級差,供答卷者選擇。由於相當一部分答卷者認為「偉大」與「傑出」之間的界限很難劃分,而且另有一部分答卷者認為,20世紀沒有產生「偉大的作家」,我們最後所做的統計是,將選擇「偉大」與「傑出」者的答案相加,從而篩選出了公認為最優秀的前20位作家。根據得票率,他們依次是:
1、海明威(57);2、肖洛霍夫(55);3、馬爾克斯(49);4、羅曼·羅蘭(47);5、帕斯捷爾納克(46);6、薩特(46);7、貝克特(46);8、福克納(43);9、託馬斯·曼(42);10、川端康成(41);11、葉芝(40);12、加繆(40);13、羅素(39);14、泰戈爾(39);15、黑塞(38);16、艾略特(36);17、蕭伯納(36);18、索忍尼辛(36);19、聶魯達(35);20、蒲寧(35)
13、您認為下列名單中有哪些作家是被諾貝爾文學獎遺忘的或還有希望獲得的?
在這個問題後面,我們列出了94位作家的候選名單,根據最後的統計結果,排名前20位作家依次是:
1、魯迅(48);2、卡夫卡(47);3、喬伊斯(39);4、託爾斯泰(36);5、哈代(33);6、昆德拉(33);7、博爾赫斯(31);8、納博科夫(28);9、易卜生(28);10、沈從文(28);11、普魯斯特(26);12、契訶夫(26);13、裡爾克(25);14、高爾基(23);15、老舍(23);16、左拉(22);17、瓦雷裡;18、勞倫斯(20);19、曼傑什坦姆(20);20、阿赫瑪託娃(20)
向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生發出問卷45份,回收38份;
這部分問卷的統計結果是:
1、A、18人。B、19人。其中一份未標明性別。
2、A、30人。B、8人。
3、D、38人。
4、A、4人次。B、32人次。C、無。D、1人次。
未作選擇者1人次。
5、A、9人次。B、8人次。C、21人次。
6、A、31人次。B、1人次。C、6人次。
7、A、31人次。B、2人次。C、5人次。
8、A、23人次。B、1人次。C、14人次。
9、A、無。B、15人次。C、23人次。
10、A、13人次。B、17人次。C、9人次。D、24人次。
11、A、32人次。B、4人次。
表示無所謂者1人次。未表態者1人次。
根據第12個問題的選擇所作的統計結果,作家的排名依次是:
1、海明威(27);2、馬爾克斯(22);3、加繆(20);4、艾略特(19);5、泰戈爾(19);6、羅曼·羅蘭(18);7、肖洛霍夫(17);8、川端康成(16);9、帕斯傑爾納克(15);10、薩特(15);11、福克納(14);12、葉芝(14);13、達裡奧·福(14);14、蕭伯納(13);15、貝克特(13);16、羅素(12);17、聶魯達(10);18、索忍尼辛(9);19、大江健三郎(8);20、梅特林克(7)
根據第13個問題的選擇所作的統計結果,作家的排名依次是:
1、魯迅(30);2、卡夫卡(26);3、昆德拉(21);4、博爾赫斯(21);5、普魯斯特(21);6、託爾斯泰(19);7、老舍(19);8、沈從文(17);9、喬伊斯(16);10、默多克(15);11、契訶夫(12);12、北島(10)13、毛姆(10);14、巴金(9);15、哈代(9);16、林語堂(9);17、三島由紀夫(8);18、阿赫瑪託娃(7);19、勞倫斯(7);20、卡爾維諾(7)
向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生發出問卷38份,回收38份。
這部分問卷的統計結果是:
1、A、5人。B、33人。
2、A、37人。C、1人。
3、D、37人。E、1人(留學生)。
4、A、10人次。B、26人次。C、1人次。
5、A、5人次。B、4人次。C、28人次。
認為一定程度公正者1人次。
6、A、28人次。B、2人次。C、8人次。
7、A、30人次。B、3人次。C、4人次。
未選擇答案者1人次。
8、A、21人次。B、無。C、16人次。
9、A、2人次。B、23人次。C、12人次。
10、A、11人次。B、13人次。C、7人次。D、17人次。
11、A、33人次。B、4人次。
根據第12個問題的選擇所作的統計結果,作家的前15位排名依次是:
1、川端康成(27);2、海明威(25);3、泰戈爾(25);4、羅曼·羅蘭(21);5、馬爾克斯(16);6、薩特(15);7、肖洛霍夫(15);8、蕭伯納(14);9、葉芝(13);10、貝克特(13);11、拉格洛芙(10);12、大江健三郎(10);13、羅素(9);14、加繆(9);15、艾略特(6)
在15名之後,獲得4票的分別是梅特林克、法朗士、帕斯捷爾納克、聶魯達、達裡奧·福和薩拉馬戈等六位作家。
根據第13個問題的選擇所作的統計結果,排名前20位的作家依次是:
1、魯迅(28);2、老舍(27);3、卡夫卡(23);4、沈從文(20);5、勞倫斯(13);6、三島由紀夫(13);7、高爾基(13);8、巴金(12);9、毛姆(12);10、託爾斯泰(11);11、左拉(9);12、哈代(8);13、北島(8);14、紀伯倫(7);15、契訶夫(7);16、谷崎潤一郎(6);17、易卜生(6);18、林語堂(6);19、格林(5);20、喬伊斯(5)
在我們所設計的問題中,分歧最大的是第10個問題「中國作家的缺席究竟是什麼原因」,在學者和作家的這部分問卷中,有近半數的人認為,「水平不夠」,他們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文學工作者對當代中國文壇的看法,不過,也有相當部分答卷者將這一原因歸咎於「宣傳不夠」和「翻譯不力」,以及「評獎委員會有偏見」。應該承認,在近百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過程中,要否認存在著上述原因的影響,恐怕不符合事實。它們暴露了我們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弱勢存在,正是這種弱勢地位,使我們喪失了某些「零的突破」的機會。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尚沒有產生能夠影響整個世界文學進程的作家。當然,這並不排斥我們的個別作家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它甚至高出了以往某些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水準,具備了一定的「進軍斯德哥爾摩」的能力。一方面,這跟我們在世紀初出現的文學斷裂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新文學運動以後的幾十年內,人們在審美判斷和追求上的失誤有關,我們的文學,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文體上,都遠未達到成熟的程度。
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我們發現,在排名前10位的作家中,小說家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它再次說明了敘事文學在當前的精神和文化傳播中的優勢,與其它文體相比,小說天然地與大眾化具有某種親和性,因而在20世紀世界文學中佔據著主流的地位,已是不爭的事實。相對而言,詩歌在彰顯時代的特徵方面則顯得有點捉襟見肘,而詩人們在傳達物質夾縫中的精神信息時,也確實不如小說家們那樣來得得心應手。儘管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在評選過程中,相當重視詩歌的創作,在評選份額中也給了詩人以相當高的比例,但在大眾的閱讀中,標誌著高雅趣味的詩歌,仍然無法擺脫被冷落的境遇。
中國作家的「諾貝爾情結」在本次調查中仍然表現得很充分,在我們給出的94位被諾貝爾文學獎遺漏的作家中,雖然其中不乏託爾斯泰、左拉、喬伊斯、普魯斯特、裡爾克、易卜生、斯特林堡等對整個世界文學發展有過影響,並在其他許多國家得到公認的文學大師。但在我們的統計結果中,高踞榜首的依然是魯迅。殊不知,1927年,當魯迅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時,曾經發表過這麼一個看法:「諾貝爾賞金,梁啓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顯然,魯迅的這一番話不僅僅是自謙的緣故,它還包含著一個優秀作家所具備的清醒與沉著。相比之下,我們中有相當部分人則多少有點兒感情用事,撇下了74位其他國家的詩人和作家,而讓列名在冊的6位中國作家全部進入了前20名的行列。
最後,這次的問卷調查,也反映出了我們在文化趣味上存在著與所謂的文化大國趨同的傾向,絕大多數答卷者的閱讀範圍主要局限在西歐和美國作家身上,閱讀過馬哈福茲、索因卡、海頓斯坦、卡爾費爾德、揚森等出自非洲或北歐小國的獲獎作家的作品者寥寥無幾,至於在被遺漏的作家中,對亞非文學的忽視則更為嚴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許多人儘管一直在指責歐美中心主義的文化霸權,內心深處依然認可西方的標準和判斷,不自覺地成了後者的傳聲筒,甚至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