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網紅「博士村」:出了29個博士54個碩士 河水自東向西「逆流...

2021-01-11 中國青年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 磊 王海涵

單從人口基數看,地處大別山東南麓的安徽潛山,一個以山為名的縣級市,全市僅50多萬人,近年來先後走出了3位院士。2020年高考,全市有7人考上清華、北大。

相較之下,該市還有一個以水為名的村子——逆水村,稱得上「神奇」:只有3500多人,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相繼走出29位博士,54位碩士,近300名本科生(均不重複計算)。

外人將逆水村稱之為「博士村」。事實上,這一「封號」由來已久,多年前就有相關報導在網絡上四處流傳。這段時間,因為一條博士村「盛產」高學歷人才的短視頻極速傳播,又把它推上了「熱搜」的風口,鄉村教育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再度引發熱議。

近年來,國家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增長,鄉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成效顯著,但不能忽視的是,城市化進程給鄉村教育帶來的衝擊也在顯現,一些昔日輝煌的鄉村學校,如今因為生源流失,徘徊在被撤併的邊緣。

這一背景下,逆水村賡續40多年的教育「神話」,讓人看到了現實的另外一種可能,鄉村學校的復興之光興許就蘊藏在此。在逆水村,能否探尋到鄉村教育的成功密碼?我們帶著深深的疑問上路,從省城合肥驅車潛山市區,再換乘當地的車輛,歷時4個小時,穿越大山的層層懷抱,一路蜿蜒、急轉,終於來到了沐浴在冬日暖陽下的寧靜村落。

逆水初中女足隊員合影

「神話」起源

大山是公平的,有著慈愛的一面,也有著嚴酷的一面。逆水村距離縣城60公裡山路,位於兩縣交界,儘管交通不便,但是森林覆蓋率達到80%,處在「三富之地」的核心區域,山清水秀,土壤富硒、富鋅,空氣富含負氧離子。

在當地村民的普遍認識中,自然條件孕育了逆水村人的聰慧稟賦以及吃苦耐勞的寶貴品質。那些博士、碩士無論走得再遠,飛得再高,人生的根脈還扎在這裡。

逆水村與生俱來就有一層神秘色彩,自然法則似乎在這裡被改寫,因為山勢的強行阻擋,造就了河水自東向西流的特殊地貌,該村也因此得名「逆水村」。

群山的阻擋,未能讓祖祖輩輩的村民低頭,反倒在他們身上激發出「逆水行舟,力爭上遊」的倔勁。直到今天,不少人家的中堂上還掛著「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的條幅,時刻勉勵後人,通過努力改變命運。

年過八旬的儲浩川是改革開放之後第一個帶領村民改變集體命運的人,也是鄉村教育的「恩人」。早在上世紀80年代,擔任村支書的他就提出,面對「七山半水兩分田」的貧瘠土地,唯一的出路是多栽樹、栽好樹,有了好生態,才有村民的鐵飯碗。

儲浩川大膽拿出4000元的家底承包荒山種樹,不久趕上了全國各地大辦鄉鎮企業的好時光,成立了一家村辦林業企業,定位林產品深加工,開辦紙製品廠,產品暢銷全國。不少村民還記得逆水村一度的繁華,當年來自天南海北的大貨車排隊停在村裡,等著紙品裝車運出大山。

經濟的發展為鄉村教育注入了「第一推動力」。因為貿易,逆水村人第一次走出大山,嘗到了改革開放的甜頭。在接待四方來客、走南闖北跑市場的社會交往中,僅有初中學歷的儲浩川看到了這裡與發達地區的巨大差距,敏銳地意識到振興鄉村教育迫在眉睫,由此,他的事業重心開始由「植樹」向「樹人」逐步轉變。

逆水中心小學的原址是由祠堂改建而成。上世紀50年代,學校坐落在河對岸,師生出行困難。校舍破舊,也沒有像樣的操場。上世紀90年代後期,政府決定將小學搬遷至村裡的中心地帶,儲浩川帶頭響應,捐出30萬元,解決了土地徵遷費用。作為村辦企業的當家人,他又果斷拍板,村小學生的學費、雜費、教育附加費全由企業埋單;此外,民辦老師的全部工資,企業來承擔,標準達到全縣最高。

在捐資助學的道路上,儲浩川為村裡的後輩立下了標杆。逆水中心小學原校長儲昭益說,「從逆水出去的大學生,不僅僅是考取功名,更想著反哺桑梓,一些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幫學校修大門,建幼兒園。」

他的學生儲柏青是一名身在外地的企業家,從1996年開始,每年定點捐助5到10個村裡的孩子。儲昭益說,一人有困,眾人幫,即使在過去的年代,逆水村也極少發生因貧輟學的事,因此確保了教育基數。「走出一名大學生,往大裡講,是為國家作貢獻,對小家庭來說,等於踏上了脫貧之路,也減輕了政府壓力。」他說。

「從小到大,身邊從沒有孩子考上高中,家裡不讓讀的情況,如果想考碩士博士,家長東拼西湊、砸鍋賣鐵也要支持。」一位逆水村走出的博士分析,這也是該村高學歷人才輩出的原因之一。

逆水初中女足隊員在籃球場上訓練

民風學風師風

1998年,逆水村中心小學搬入新址,儲昭益擔任首任校長。此後幾年時間,村小持續擴招,每個年級都達到了6個班的規模。為了鼓勵學生好好念書,儲浩川設立個人助學基金,村裡的孩子,考取大學獎300元、中專獎200元、高中獎100元,這在當年是個不小的數目。

「教育經費雖然有限,但再苦再難,對老師的獎勵還是捨得的。」儲昭益回憶,當時學校根據全縣統考的成績對老師進行獎勵,獎金由學校和儲浩川的企業共同分擔。「1995年,自己工資每月才100元出頭,一位數學老師拿到的獎金就高達1000元」。

「這一切都是為師生樹立榜樣,讓大家看見,只要努力就能得到社會、學校、家長的認可。」直到今天,儲昭益提起那些視生為子、視教如命的同事仍感動不已。「據我所知,至少有3位老師,都是太熱愛教學和學生,最終倒在了講臺上」。

汪令貴老師來自沙畈村校,教授語文和數學,工作兢兢業業,長期患有肝炎,一直帶病工作。儲昭益帶著校領導多次勸他去醫院治療,但這位老師捨不得離開課堂,放心不下自己的學生。2002年,他病情惡化,實在堅持不住,住進了醫院,可惜再也沒有回到講臺,離開了他深愛的學生。

據儲昭益介紹,上世紀90年代,曾經連續兩年,潛山全縣統考,逆水小學的平均成績拿下全縣第一。很長一段時間內,該校的教學質量比城裡很多小學都好。

1988年出生的汪靜姝博士來自逆水村,正在重慶理工大學任教。她回憶,小學時,有一個同學幾天沒來上課,座位一直空著。老師走了20公裡的山路,前去家訪。原來該生家裡有人受傷,需要他在家照顧。老師沒有責怪,連續一周時間,晚上步行前往學生家義務補課,幫他跟上進度。「中間隔著一座大山,來回要走很遠的路,老師毫無怨言,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她感慨道。

正是這些捨命燃燒自己的「鄉村紅燭」,擎起希望的火束,代代相傳。逆水初中副校長汪節勝任教30多年,也曾多次受過村裡的「重獎」。不過,更讓他享受成就感的是,無論在田間地頭,還是街頭巷尾,遇到每一位村民,都能從對方的言語中感受到親切。很多腳上帶泥的普通農夫背後,都對應著一個大學生,有的已經在中央部委工作,有的已經任職於國際機構,他們都曾是自己帶過的學生。

汪節勝說,村民遇到插秧、上梁、婚慶之類的大事,都會把老師請到場,奉為上賓,一起見證分享這個家庭的歡樂和榮耀。

在村民眼中,老師的地位最高,往往在家族議事中也擁有至高的「話語權」,作為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汪節勝說,有時鄰裡之間的矛盾,老師去調解很管用。「他們樸素地認為,老師的話一定要聽,因為孩子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一個村民組,家家戶戶都是大學生。有的人家,一戶好幾個博士。」汪節勝說,在逆水村,村民不比吃穿比孩子學習的民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孩子,他們之間形成了「你追我趕,互不相讓」的學風。

汪靜姝記得,人生的第一個「對標」是自己的表叔操雲甫,他也是村裡最早走出的博士之一,如今已是中科院的軟體專家。父親一直拿表叔的例子教育她。現在汪靜姝返鄉時,又會現身說法,勉勵自己的弟弟妹妹考上理想的大學,繼續提升自己。

她至今還感謝當年「老對手」儲根柏的砥礪,第一次記住對方的名字是在逆水中心小學舉辦的數學競賽上。「他是第一名,而我成績不佳,所以我記住了這個名字」。

初中時,汪靜姝和儲根柏同校不同班,但二人一直保持著「聯繫」。初三第一次月考,儲根柏年級第一,汪靜姝第二;第二次月考時,二人位置「互換」。二人長期交替佔據前兩名,一直暗暗較勁。

高中時,他們又在一所學校,每次公示全校排名前20名,二人都在其中。2004年,他倆雙雙考上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又同步讀完了本碩博,同學十幾年,最後也都選擇投身科教事業。

「在學習上,同學、親戚之間不僅相互競爭,也相互勉勵支持。」汪靜姝通過線上溝通,指導自己的表妹和表姐考上了碩士研究生。在她的帶動下,一位非名校出身的親戚,考取了中科院的碩士研究生,目前在讀博士。這樣「傳幫帶」的案例,在村裡比比皆是。

逆水中心小學的教室裡,正在開展智慧課堂教學

讓教師安心

逆水村出來的博士、碩士幾乎都在本村小學接受第一站的啟蒙。2017年,凌節春調入逆水中心小學擔任校長時,眼前的校園已是今非昔比,教學樓不僅是全村最好的建築,比起城區學校也毫不遜色。

這裡硬體設施完善,教師隊伍逐步壯大,並且人心穩定。學校本部目前有155名學生,23名教師,其中大部分是近年分配來的師範專業畢業生,而且一半來自外縣。

在逆水村這個高山村,青年教師如何能留得住,幹得穩?2016年以來,潛山市結合境內山區、畈區交織的實際情況,摸索出一條「積分調動」的管理辦法,給包括逆水村在內的偏遠鄉村的老師吃了一顆「定心丸」。

對於青年教師來說,嚮往城區生活是人之常情,與其把他們「強堵硬留」在農村,不如搭建公平公正的制度平臺,實現有序流動,不僅可以提高工作積極性,也能通過流動,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推動全市學校師資配置更加合理。

「過去想調到城郊去,大家習慣性想到『找關係』,現在則是憑積分,你不要急,積分達到了,自然有機會。」凌節春分析,積分管理辦法要求,山區學校必須幹滿5年才能申請調動,像逆水中心小學這樣的山區學校,幹一年就有1.2分,而普通學校只有1分,這也是對山區偏遠學校教師工作的鼓勵。

「此外,教師的評優、獲獎在積分體系中佔有較大比重,旨在鼓勵他們立足崗位多出成績,推動青年教師的進步。」凌節春說,「當然,教育部門還要對各校的調動指標進行整體規劃,避免同一學校多人調出,影響教學質量。」

「相比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目前更為現實的是環境留人。」潛山市教育局局長石敬忠也是鄉村教師出身,深知堅守山區的不易。他曾聽聞,一位畢業生剛剛到校,第二天一早就給校長打電話請辭。「可能是生活不適應,安居才能樂業,對於青年教師來說,我們必須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給他們家的溫暖」。

這件事情讓石敬忠內心酸澀,為此他要求教育部門狠抓教師周轉房工程,一定要優先解決鄉村老師的住宿條件,真正做到「一切資源向鄉村傾斜」。目前在潛山,35平方米的周轉房,衛生間,洗漱池……正在成為鄉村教師宿舍的標配。

逆水中心小學教師儲詠松任教30多年,他從未想過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逆水村。依據安徽省現行的相關政策,在鄉村連續任教30年,申報職稱可以不再受到學校指標限制,他於2020年順利評上了副高職稱。此外,像他這樣的老師享受到的鄉村工作補貼,每月加起來能有千元。

值得一提的是,一切向鄉村教師傾斜的政策導向,促使潛山教育系統出現了教師「回流」鄉村學校的現象。「據我所知,就有好幾個老師主動從城區學校調到了鄉村學校。」潛山市教育局工作人員儲成傑說。

近3年來,潛山市新招和新調的450多名教師,90%以上分配到了農村學校。無論在哪裡,流動的機制激發出他們的活力,鄉村教育有了更蓬勃的生命力。

新時代怎麼教

在逆水中心小學六年級教室裡,師生人手一塊iPad,90後語文教師殷文燦每節課教授新知識時,都會習慣性地用上智慧教學系統。通過智慧課堂,中心小學的優質課程還可以向村小「直播」。牆上的大屏,手中的小屏,師生目光來迴轉換。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在逆水村已成為歷史。

「十三五」期間,潛山市把智慧學校建設納入民生工程,2020年以來,優先覆蓋貧困偏遠地區及山區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建設54所智慧學校,這讓山區孩子搶先一步享受到教育技術的紅利。

「在傳統教學以書本、紙筆為主的基礎上,智慧教學更具直觀性、動態性、交互性,更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殷文燦和學生一道,逐漸度過了智慧教學的適應期。她發現,「課堂上27個孩子個個都有勁頭,現在連字跡都變得工整了。」

「老師不能再一味地灌輸知識點,不能再局限於課本,要帶著學生一起體會課文背後的深意,結合山村孩子生活環境的實際,多介紹當地的文化知識。」殷文燦坦言,智慧教學提出更高的技術要求,「本領恐慌」的緊迫感與日俱增,「現在連村小的老師都積極參與教研活動,相互學習的氛圍已然形成。」

新的時代,教研活動必須走出去,不能關在山裡閉門造車。逆水初中校長李向東介紹,外出開展教研活動,出行、住宿等方面費用較大,學校盡力給予保障,所有活動經費都向教研傾斜,並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每年市教育局也都針對小規模和鄉村學校下撥專項經費,2020年就給了我校17萬元」。

不過,對於逆水初中這樣只有16名老師的「小學校」來說,有的學科只有一兩名教師,教研缺少氛圍和規模。為此,該校充分利用「國培計劃」線上培訓平臺和智慧教學的資源庫,組織老師線上學習,同時採用「片區教研」的形式,與周邊學校聯動,各校輪值主持,「抱團」開展活動。「先將老師分批次送出去聽課,具備一定基礎後,再將城區學校的名師挨個請到學校指導,面對面交流。」李向東說。

「剛來一年的英語老師在全市英語優質課大賽上獲二等獎;一位老師被推薦到安慶市參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賽;2019年在全市考評中,近40所初中,逆水初級中學排在第11位……」在取得這些成績的背後,李向東心裡明白,鄉村教師付出了成倍的努力。

苦一點,累一點,沒有關係,不過每逢開學得知生源流失時,所有堅守逆水村的教育人心頭都會掠過一絲失落。這份失落,不僅體現在老師的教研中,「規模」的掣肘也一直是鄉村教育的「隱痛」。發展教育,不能沒有適度規模,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增多,鄉村中學的「萎縮」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在山區表現尤甚。只剩下80多個學生的逆水初中,也面臨著相同的困境。

李向東做過粗略統計,學校所輻射的3個行政村範圍內,大概有三四百戶,父母在外打工,大部分孩子跟著父母在外面讀書。「留下來的學生中,留守兒童、家庭困難的比較多,我校就有30多個學生,過去曾是貧困戶」。

依據安徽省的統一政策,省級示範高中「指標到校」,逆水初中每年分到固定的指標讓在鄉村學校排名靠前的學生擁有更大的機會進入重點高中。讓李向東感到欣慰的是,現在經常聽到重點高中的老師反饋,「雖然進來的分數有差距,但是山裡的孩子後勁足!」

事實上,對於鄉村教育人來說,他們並不在意,學生最後是從哪裡考出去的。教育就是一場接力賽,所有老師都是參與者、貢獻者。

「不管學生是在哪裡就讀的,即使是在城裡上的初中,只要能從這片土地走出,我們都感到自豪。」李向東所迫切希望的是,「相關部門能否搭建一個常態化交流的平臺,讓更多的博士、碩士常回來看看,把成功的經驗和人生感悟分享給家鄉的孩子。」

逆水中心小學的教室宿舍

品格教育,同一起點

如果非要問,逆水初中有什麼教學成果在全市是數一數二的?那可能要屬校園女足了,它的戰績算得上逆水村的又一個「神話」。

還是從人口基數的角度看,只有80多人的學校,女生大概佔到一半,其中一半被選到20多人的足球隊,挑選空間非常之小。

但是這樣一支在籃球場上訓練出來的鄉村校園女足,2018年獲得安慶市中小女子足球聯賽季軍;代表安慶市參加安徽省校園足球聯賽,獲得第7名的好成績;2019年又捧得安慶市中小女子足球聯賽冠軍。

「要知道,我們的對手可都是規模兩三千人的大學校,開展足球運動多年。」該校唯一的體育老師兼足球教練方金潤一個勁兒地重複:「只能說,我們的孩子能吃苦、不服輸,人家的女孩子捨不得踢足球,我們的家長特別支持。」

「足球不僅是體育,更是一項品格教育。」這也是方金潤的深刻體會,他見證了這群女孩子的蛻變與成長。2016年,他首次帶隊參加安慶市的比賽,面對緊張的比賽氣氛,女足隊員們有些「怯場」。她們呼吸急促,動作僵硬、變形,結果三戰二負一平,排名墊底。孩子們哭成「淚人」,圍著方金潤表態:回去一定好好練!

方金潤向外校的老教練拜師求教,一邊制定訓練計劃,一邊在網上找來視頻,看比賽,學技術。學校起初沒有訓練裝備,他就地取材,想出了很多土辦法:從食堂找來生火用的木棍,綁成繩梯,訓練隊員的靈敏性和反應力,把體操墊鋪在水泥地上練身體對抗,對著垃圾桶練習射門精度。

重返賽場的鏗鏘玫瑰令人「生畏」。有對手感慨,「她們身上像裝了鐵一樣,撞都撞不動。」方金潤清晰地記得,一次比賽中,一名主力隊員受傷,鼻子裡都是血,躺在擔架上,還不忘拉住他說,「不要換人,我還能上!」

「足球運動讓孩子更得懂規矩,更團結,他們明顯懂事了、長大了。」方金潤介紹,每年暑假,有一半時間集中到校訓練,早上5點半起床跑步,學生從不叫苦叫累。學校還專門安排老師,為他們義務補課,確保學習成績不掉隊。5年來,女足隊員或是考上了省示範高中,或是考上了縣裡的定向師範生。

儘管時光流轉,歲月變遷,在校園女足隊員身上依然能夠看到逆水村人不變的精神傳承,不管在什麼時代,什麼樣的人生階段,一個人的成功都繞不過品格的支撐。安徽省野寨中學黨總支副書記徐富貴感慨:「在品格教育上,城鄉學校都站在同一起點,品格教育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有效手段,對農村學校來說,尤其重要!」

他所在的學校是潛山市最好的省級示範高中,同樣位於大山腳下,絕大部分逆水村的學子,都在這裡完成最後一站學業,從而踏上人生的跳板,一躍飛出大山。在他看來,當下優質教育資源都在向大中城市集中,單純從知識獲取來看,農村孩子並不佔優勢。「但對於山區孩子而言,養成品格教育的『素材』和有利條件可能會更多」。

比如,在逆水村,孩子從小上山下水,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幫著家長做家務、做農活兒,養成勤勞、勇敢等良好品質。「有些東西不能和大城市比,但是有一點,我們的老師完全可以做好,就是把孩子的品格培養好,除了盡力做好知識傳授,要狠抓品德教育,這會讓孩子終身受益。」他說。

「品格教育是『做』出來的,把說教轉變成體驗。」徐富貴介紹,野寨中學持續7年探索品格教育,潛山市教育局已將該校的成功經驗在全市中小學推廣,通過「德育微行動」「品格青年評選」等活動載體,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我們就是要讓孩子知道,教育不是為了逼著學生考高分,讀書是為了改變自己、家庭和國家的命運」。

「這些年來,眾多案例證實,集中精力抓品格教育不但不會影響學生成績,反而有助於學生成績的提升。」在石敬忠看來,潛山教育在新時期「獨闢蹊徑」的探索,其實是對教育本真的再次回歸。當年逆水村的孩子,正是沿著這條「品格之路」走到了成功的彼岸。

結 語

到這裡,我們的追尋暫時告一段落。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這是大部分逆水村學子完整的教育路線圖。沿著這條線路,我們向每一個採訪對象都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博士村的奧秘究竟何在?」略有遺憾的是,我們在採訪中發現,並沒有什麼有力的證據可以表明,是某種特殊、甚至神奇的單一因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逆水村的教育現象其實並沒有神話,也沒有什麼可供快速複製、推廣的秘訣,它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村教育發展的縮影和樣本,它是眾多教育人和一屆屆政府「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成果顯現。

當然,我們無法割裂歷史,回望身後的這片綠水青山,不僅是金山銀山,也是文化厚土,孕育出進取向上的文風家風,營造著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澤被後世。在這裡,山水生態與傳統文明完美融合,讓耕讀中國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

(儲成傑對此文亦有貢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安徽「博士村」:29名博士,54名碩士,300名本科生,奧秘何在?
    安徽省潛山縣有個偏僻的小山村名叫逆水村,據說這個村莊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特殊的地形,使得河水在村旁從東向西逆向流淌而得來。和這個村莊的名字相比,逆水村更引人注目的是連續多年高得離奇的高考升學率。據統計,自從恢復高考以來,逆水村已經走出了29名博士、54名碩士、300名本科生。
  • 這個大山裡的「博士村」火了!走出60多名博士碩士,背後故事震驚所有家長
    只有3000多人的逆水村,相繼走出334位大學生、34位碩士和26位博士。大學以上學歷佔全村總人口的10%,成為有名的「博士村」。村裡一家幾個大學生,連續幾代都是大學生的,比比皆是。逆水村走出的博士,遍布世界——英國華人社區領袖、法國一級教授、世行高級財務官、中科大超導博士……網友排隊點讚,「太厲害了!」
  • 「博士村群」很寶貴,需共同呵護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羅時茂周婷   五個村莊走出84名博士,成為遠近聞名的「博士村群」,吸引各方關注的同時,「博士村群」在新形勢下也面臨難言之隱。   實際上,「博士村群」並非神話,村裡的孩子也不比其他人更聰明,很多將兒女送進高等學府的家長,只是遵從著「讀書改變命運」的樸素真理。
  • 假設地球自轉的方向由「自西向東」改為「自東向西」,世界會怎樣
    假設地球自轉的方向由「自西向東」改為「自東向西」,世界會怎樣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又位於宇宙中,其中有關於地球的很多秘密都是我們人類想知道的,就比如說地球自轉,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自轉都是自西向東運轉的,自轉一周的時間大概就是24小時,
  • 逆流而上,連通溝渠,海澱北部首個循環水網已經「織」好
    今天,隨著工作人員啟動南沙河翠湖補水泵站的開關,源源不斷的南沙河水通過管線逆流而上,開始為上遊四條多年缺水的溝渠補水。這標誌著海澱北部地區首個循環水網已經「織」好。每日,泵站從下遊南沙河取水10.7萬立方米,將河水加壓打入管線,水在管線中逆流而上,為四條溝渠「解渴」,溝渠中的水再通過自流回到南沙河,實現水體循環。「俗話說水流不腐,水體有了動力,河道生態系統將更加健康。」李玉明告訴記者,溝渠寬窄、深淺不一,實現水體循環之後,四條溝渠的水面寬度將在10米至30米之間,水深將在1米左右。
  • 「博士村」其實沒有神話 中國鄉村教育的「逆水」樣本
    相較之下,該市還有一個以水為名的村子——逆水村,稱得上「神奇」:只有3500多人,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相繼走出29位博士,54位碩士,近300名本科生(均不重複計算)。外人將逆水村稱之為「博士村」。事實上,這一「封號」由來已久,多年前就有相關報導在網絡上四處流傳。
  • 吉林省氣象臺:1月9日,我省氣溫將自西向東逐漸回升
    1月7日,吉林省氣象臺臺長劉海峰接受採訪時表示,預計從1月9日白天開始,我省氣溫將自西向東逐漸回升,本次寒潮降溫天氣將會逐漸趨於結束。  劉海峰表示,氣象數據顯示,6日開始,我省氣溫自西向東大幅度下降,7日早晨,全省大部分地方最低氣溫都在-25℃以下,創下今年入冬以來的新低,特別是西部和北部有7個市縣,最低氣溫在-27℃以下,最低氣溫出現在扶餘,達到了-29.3℃。  預計,冷空氣影響將持續,在7日、8日這兩天達到最強的階段。
  • 赤道逆流簡介 赤道逆流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在大洋中赤道的南北兩側各有一直龐大的海流,它們自老家大洋東部開始萬裡「西徵」,到達大洋西部後,又各自有一部分「辭別」主流,「會師」赤道附近,然後轉向東流,再萬裡迢迢地返回東部老家,這就是赤道逆流。  北赤道流向南的支流和南赤道流向北的支流在赤道附近匯合後水位抬升,致使大洋西部水面高於東部,從而形成一支自西向東運動的表層海流,相對於自東向西的南北赤道流逆向流動,因此被稱為「赤道逆流」。  赤道逆流位置在南北赤道流之間,赤道無風帶之下,是赤道海洋中普遍存在的海流。
  • 為什麼月亮自西向東繞地球轉,我們看到的卻是月亮東升西落?
    因為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所以被撞出去的物質(月球)也是自西向東繞地球轉。很多人可能有這個疑問,為什麼月亮自西向東繞地球轉,可是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卻是月亮東升西落?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得考慮地球的自轉。地球每天自西向東轉動一周,月球每個月繞地球自西向東轉動一周。這意味著它們的轉動速度相差巨大,地球比月球轉動得快。
  • 中國山東省境內的一條河流,從東往西流動的逆流河,你了解嗎?
    中國山東省境內的一條河流,從東往西流動的逆流河,你了解嗎?所謂水往高處走,人往低處流,按照我國地勢分布,在我國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動的。這已然是人們基本的認知,而我國一些民生工程在建造中需要違反這一規律,實現水的逆流,這就需要藉助於管道等技術的支持。然而在我國境內有一些河流能夠在自然的狀態下實現逆流,不符合人們的基本認知,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我國最大的一條逆流河,是從東往西流動的,你了解這是哪一條河流嗎?
  • 中國有幾條河自東向西流?新疆有條河從東往西,跨3國流入北冰洋
    我國海拔西高東低,河流自西向東流仿佛已是共識。確實我國大多數河流都是從西向東,跨過高山,越過平原,流入大海,比如黃河、長江。但,凡事皆有例外,大河向東流也有例外,我國還是有河流自東向西流,那自東向西流的河流有幾條呢?
  • 疏勒河:這條一路向西的河流,孕育了多少綠色神話
    疏勒河,是中國版圖上少有的一條自東向西流淌的內陸河,千百年來,疏勒河催生了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孕育了輝煌燦爛的敦煌文化,潤澤了河西走廊一片片生命的綠洲,滋養了世代生活在祁連山疏勒河的水系原貌及走向原來大致是這樣的:在上個世紀中期以前,疏勒河在昌馬峽出了山口,然後由東向西進入河西走廊的玉門盆地、瓜州盆地,經過敦煌,再西行到玉門關,與由南而北的黨河匯合,然後一路西行,流向羅布泊。
  • 自東向西的自轉方向,使得金星每天都在上演「太陽從西邊升起」
    如果,太陽直射點剛好位於赤道,也就是剛好是春分日或者秋分日,那麼全球太陽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赤道上的太陽視運動圖我們把太陽的東升西落,在天空中划過的軌跡稱為太陽的視運動,是什麼原因使得地球上的太陽只能從東邊升起呢?
  • 自東向西自轉的行星——金星
    金星的自東向西自轉還使得太陽在金星上西升東落。金星有厚厚的二氧化碳的大氣,沒有水。它的雲層是由硫酸微滴組成的。它的地表大氣壓是地球上的九十多倍。金星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強大的「溫室效應」,太陽光能夠透過大氣將金星表面烤熱,但地表輻射卻受到大氣的阻隔,熱量無法得到釋放,致使地表溫度高達攝氏四百八十多度。這樣高的溫度使得金屬都會熔化。
  • 「沙德爾」在越南登陸,未來三天海南省海域和陸地將自東向西出現強...
    預計,受「莫拉菲」和冷空氣共同影響,26日~28日白天,海南省海域和陸地將自東向西出現強風雨天氣。「沙德爾」生成後以每小時15公裡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21日上午移入南海,並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級,21日~22日在南海東中部海面緩慢向西北方向移動,22日下午繼續加強為颱風級,23日轉向偏西方向移動,24日上午減弱為強熱帶風暴級,24日夜間從距離海南島南部約80公裡的近海海面經過,25日上午減弱為熱帶風暴級,25日晚上繼續減弱為熱帶低壓,26日凌晨在越南洞海附近沿海登陸,登陸後迅速減弱消失,對海南省影響結束
  • 從西向東和從東向西飛,哪個耗時更短?
    為什麼地球自轉對從東向西或從西向東飛行的時間沒有影響? 地球的自轉是否會影響從東到西駕車所需的時間,或者影響從西到東駕車所需的時間?從東到西穿過臥室和從西到東花的時間是不是不一樣?
  • 《水經.河水注》卷三新考(上)
    河拐子古城位於今黃河西岸,無法滿足「河水又北,過朔方臨戎縣西」方位校驗的問題;則系因黃河自古以來向東、南偏移的影響所致;鄒逸麟、譚其驤(1990)指出,自晚更新世以來,由於西面風沙的移動,黃河河道一直東移。至今仍有三條古河道遺蹟。在廢棄的河道和低洼地,曾因河水漫溢而積聚成湖(申屠澤)[4]。磴口黃河故道與沙漠湖泊位置關係圖。磴口擁有許多古今黃河變遷的實證。
  • 《東成西就》攝影師拉來古天樂,拍了向《東成西就》致敬的喜劇片
    以及拿到最佳攝影的電影《淡藍琥珀》當時是文藝片女神郝蕾給頒的獎《淡藍琥珀》和《冥王星時刻》有點親戚關係,他們都是愛奇藝出品的,都全部或部分取景抖音網紅市重慶,對白中都有大量的重慶方言(包括其實很汙的網紅詞
  • 重慶申報120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
    公示信息顯示,各高校共計擬申請新增120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具體來說:西南大學21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點:法學、社會學、民族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風景園林學、中藥學、工商管理、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碩士學位一級學科點:地質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 揭秘宇宙級神奇網紅家族-虎嗅網
    黑紅黑紅的發家史美國網紅界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存在:她既不是能歌善舞的藝人,也非演技超群的巨星,口才和幽默感同樣平平無奇,但就是火到海外網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穩坐第一網紅的寶座——她就是金·卡戴珊。同時,卡戴珊們也積極活躍於各大熱門影視綜藝中,曾紅極一時的《比弗利嬌妻》《比弗利拜金女》《澤西海岸》等真人秀,都成為了這個網紅家族積攢人氣和流量的絕佳機會。但卡戴珊家族的內容裂變,遠未止步於電視真人秀。她們早在本世紀初,便看到了網際網路中蘊藏的無限流量與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