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徽的一個小村子上熱搜了。只有3000多人的逆水村,相繼走出334位大學生、34位碩士和26位博士。大學以上學歷佔全村總人口的10%,成為有名的「博士村」。
村裡一家幾個大學生,連續幾代都是大學生的,比比皆是。逆水村走出的博士,遍布世界——英國華人社區領袖、法國一級教授、世行高級財務官、中科大超導博士……
網友排隊點讚,「太厲害了!」、「知識改變命運,重視教育才有未來!」
逆水村,坐落於大別山深處,距安徽潛山縣城50多公裡。由於山勢阻隔,村裡的河水是由東向西流,所以村子就以「逆水」來命名。
逆水地處天柱山後山腹地,交通閉塞,土地貧瘠,人均耕地不到1畝,是個典型的貧困村。
窮則思變,鄉親們都認定一個樸素的道理:自古華山一條道,改變面貌靠讀書。「窮莫丟書,富莫丟豬」,也成了鄉親們的口頭禪。
在逆水村,教育總是被放在首位,孩子們不比吃穿比學習,誰家孩子學習成績好,誰家就是村民心目中的「光榮戶」。
逆水河兩岸山頭,有的像獅子大象,有的像龍頭寶劍。村中流傳著民謠:「獅象把水口,寶劍插龍頭;讀書學習好,就能中諸侯。」以此鼓勵孩子們發奮讀書。
不少村民家中還掛著,「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的條幅。村民說,「這是專門用來激勵孩子好學上進的。家裡有人考上大學,走出門身板都挺得直直的」。
村民操龍飛說:「我們村裡出的博士很多,我的兩個孩子是研究生,我的弟弟是博士,妹妹的女兒和女婿也是博士。那時的條件比較困難,全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博士。」
逆水村委會副主任儲著年說:「我們這裡最好的房子是學校。」
逆水河畔的逆水中心小學是這裡唯一一所完全小學。村裡人都是從這兒開始他們的啟蒙教育,身處逆水中心小學,會發現它與周圍農家平房相比,這裡的操場寬闊、教學設備先進。
在逆水村,老師是知識的象徵,老師的地位是最高的,春節前後,村民便挨家挨戶請老師吃飯,家長們把老師當做親戚看待,老師也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村裡人尊師重教,老師們殫精竭慮,把愛心都傾注在學生身上。
今年83歲的老支書徐浩川說:「只有讀書,才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
近些年來,村民的口袋漸漸殷實了,在教育投入上逐年加大,很多先富起來的村民,紛紛出錢出力支持教育。
90年代初期開始,村裡的集體企業發展得很好,學生的學費都是企業承擔,企業每年承擔幾十萬元。老校搬遷時,企業也出資30萬幫助,此後每年,只要是學生上學資金出現困難。村裡都要幫著解決,民辦教師的待遇也全由企業出資。
民辦老師的工資全由企業出,老師工資是潛山縣最高的。
同時為了讓讀書成為一種風尚。學校在十幾年前就制定了獎勵制度,一直堅持到今天。「當時考上大學給300元,中專200元,考取高中也給100元」,村民儲浩川說。
如今,從逆水村走出的優秀人才,遍布世界各地。「博士村」的故事讓網友紛紛表示,「太厲害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家的支持讓這個村越來越好」
不止有一個村子頻出學霸的新聞,其實更多的還有一個寢室扎堆出學霸的新聞。
上個月,武漢一大學的學霸宿舍被各大官媒紛紛報導:同宿舍8名女生全部保研成功。她們分別被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還有本校成功錄取。
她們說宿舍濃厚的學習氛圍對保研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大學剛入學時,這幾名女生就相約要「全寢保研」。在三年多的時間裡,她們一起複習,互相鼓勵,最終讓這個夢想真的成為了現實。
而這樣神奇的事情,其實並不是個例。學霸宿舍,遠遠不止一個。
在湖南師大附中,有這樣一個「學霸寢室」,寢室的6位少年全部考上了清華、北大。
因為同樣喜歡化學奧賽,因為有著同樣遠大的理想,在「寢室公約」下,六人學習、生活步調高度一致,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戳視頻,看學霸寢室是如何煉成的
還有去年的考研季,四川大學華西男2舍110寢室的6個男生,剛剛獲得包括北大、浙大在內15個名校的offer,5人順利保研,1人出國。
網友驚呼:不怕學霸多,就怕學霸住一窩!
這樣的新聞,隨手一搜就是一大把。
但每每看到這些消息,我還是真心為這些年輕人感到欣喜。同時,也感慨:好環境,不一定能保證孩子成功,但至少能一直激勵孩子努力。給孩子創設好的環境,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也很想對自己的孩子說:孩子,你看,優秀是可以傳染的,跟對了人,你就走了人生的捷徑。
04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是環境的產物,你是你最密切交往的六個人的綜合體。
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對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良好的村風、家風、學風,創造了一個個精彩傳奇。
人的成長,從來都是潛移默化的。
記得一位北大才子曾說過:「在北大這種名校,最讓人震撼的不是老師多牛,同學多聰明,而是一種大家都積極努力的氛圍。」
好的環境,就是隱形的教育資源,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才會離成功更近一些。
與你共勉!
註:文章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好內容值得轉發,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