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一個只有兩百多戶人家的偏遠小山村走出了264名大學生,其中,有6名研究生,12人獲得了博士或雙博士學位。這裡就是海東市乃至我省有名的「大學村」「博士村」——樂都區瞿曇鎮徐家臺村。
沿著瞿曇河畔蜿蜒的山間公路行進,幾十公裡的路程開車花費了半個多小時。走進徐家臺村,整潔的村委會綜合服務中心大樓裡,牆上掛滿了村裡考出去的學生的畢業證和獲獎證書。剛剛連任的村黨支部書記徐世林對這面榮譽牆有著特殊的情感,滿是自豪。
學習知識走出大山
知識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更是一個人、一個家庭永遠值得驕傲的資本。走進村民徐世斌家,正房牆上貼滿了各類獎狀。這個在黃土裡刨了半輩子食的莊稼漢,說起兩個兒女徐玉潔、徐玉清時一臉的欣慰和自豪。
徐世斌對於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早年徐世斌上小學時,時常偷偷到村子周邊的山窪裡挖金子,希望能增加家庭收入。然而,短暫的淘金路沒有讓他的家庭富裕起來,反而是一心撲在學習上的同齡人考上了大學,走出了大山,有了好工作和穩定的生活,這讓徐世斌下定決心要讓兒女好好讀書。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改變人生,這是徐家臺村村民的認識和自覺。
董國章老人是徐家臺村第一代民辦教師。兢兢業業育桃李、勤勤懇懇做園丁,是對這位教育工作者最中肯的評價。在他的辛勤教育下,村裡走出了7名大學生。1958年,徐有珠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是村裡第一個出省深造的大學生。
董國章老師培養出的學生,一個個考上大學,走出山村,而後又如同一粒粒種子,紮根在海東市以及樂都區的各個鄉鎮山窪,為基層教育事業發展辛勤付出、無私奉獻。留在徐家臺村的徐進科,是眾多學生中的一員。
85歲高齡的徐進科老人做了32年基層教育工作,是徐家臺村第二代民辦教師的代表。
徐進科五六歲的時候,父母因不識字用家中的地契糊了窗戶,讓村上人看過後才知道地契已被損毀。惋惜和遺憾之餘,目不識丁的兩位老人把徐進科送進了學校,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他身上。
作為董國章的學生,徐進科沒有辜負父母的希望,也牢記老師的囑咐,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憑著一腔熱血,將畢生奉獻給了鄉村的教育事業。
說起民辦老師的教學生涯,徐進科有許多往事值得回味。徐克英、徐金花是兩名女學生,上了幾年學後兩人就輟學了。徐進科不斷地上門家訪,可學生父母認為女娃娃再過幾年就嫁人了,即使有了工作也是外人,還不如幫著家裡幹點農活。
然而,徐進科沒有放棄。一次又一次地上門家訪,以至於家長們都躲著他,或者根本就不給這位固執的老師開門。只要用心,石頭也會被焐熱。徐進科搬出戲文中蔡文姬等人的典故,不厭其煩地勸說,兩名女學生終於回到了課堂上。上世紀八十年代,雙雙考入了大學。
如今,在城市工作的兩人只要回村子裡看望父母,都會來拜訪恩師徐進科。
村民學有榜樣
說起徐有瀛,村民們都會伸出大拇指。作為徐家臺村的第三代民辦教師,他的三個兒子都是博士,大傢伙兒羨慕地稱他家為「博士之家」。
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淵源。行走在徐家臺村,很多村民家的大門上依舊高高懸掛著「耕讀傳家」的匾額。「耕讀傳家躬行久,詩書繼世雅韻長」的家風村約,成為這個集體引以為傲並代代傳承的家風。
一代代徐家臺村人營造出了學有榜樣、比有目標、趕有動力的濃厚氛圍。而且,讓村民們更加信心滿滿的是,在黨和國家的優惠政策下,地處瞿曇溝裡的農村孩子們享受到了優質的基礎教育。一系列舉措將會更大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以更優異的成績回報社會。
徐家臺村之所以能走出這麼多大學生,是海東市基礎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的結果。多年來海東市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動創新能力培養,努力補足學生全面發展短板,致力於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結束採訪,我們再次駕車沿著蜿蜒的山間公路行駛,瞿曇河峽谷一側一條寬敞筆直的公路(樂都至化隆)正在修建中。不久的將來,孩子們出村就再也不用走蜿蜒曲折的山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