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雲南省發布了《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是我國首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該名錄將入侵生物按照危害程度高低分為5大類,分別是:Ⅰ級惡性入侵類、Ⅱ級嚴重入侵類、Ⅲ級局部入侵類、Ⅳ級一般入侵類、Ⅴ級有待觀察類。
其中Ⅰ級惡性入侵類包括水葫蘆,而Ⅱ級嚴重入侵類名單中則出現了小龍蝦以及牛蛙的身影。
我們知道,小龍蝦在我國屬於國民性美食,每年可消耗190萬噸,而且國人對小龍蝦的消耗量逐漸遞增。這使得我國小龍蝦養殖業異常火爆,大約有520萬人從事小龍蝦產業,其中光是養殖小龍蝦的人就達到了100萬人左右。
而且,在我國小龍蝦價格較為昂貴,這也使得我們在消耗小龍蝦時,都是打打牙祭,如果讓國人放開了吃小龍蝦,可能對小龍蝦的消耗量還要增加10倍不止。
然而就在我國擔心養殖的小龍蝦不夠吃時,另一邊我國也是遭受小龍蝦泛濫之苦的國家,尤其是雲南各地區,當地小龍蝦泛濫成災,為了保護當地特有物種和生態環境,整個昆明都將小龍蝦納入了防控範圍,並從2013年至今,捕撈野生小龍蝦10多噸,才勉強控制住小龍蝦的泛濫,但目前仍未徹底解決問題。
媒體上每次報導國外小龍蝦泛濫成災時,我國的吃貨們恨不得掂起鍋灶出國幫助他們消滅小龍蝦,那為什麼到了國內,小龍蝦依舊在泛濫呢?
其實這是因為,小龍蝦並不會乖乖地等著人類來捉,而是會在河堤上打洞,在水底的巖石、土壤中藏身。想要抓捕它們並不容易,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精力以及金錢。也就是說,即使野生的小龍蝦本身是免費的,但打撈它們所付出的成本甚至比養殖的還高。
除此之外,小龍蝦在野外環境生長時,生長環境不可控,這也會造成它們品質下降,比如:肉質不夠多,體型不夠大,吃起來口感不如養殖的好,所以即使野生小龍蝦在市場出售,也很難賣上價錢。當然也有人認為野生的就是好東西,故意去買野生小龍蝦。
另外,小龍蝦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儘管它們喜歡在乾淨的水質中生存,但如果把它們放到汙染的地區,它們也能活下去。正因為如此,導致它們體內的重金屬含量有高有低,這也是為什麼泛濫的小龍蝦不建議被流通到市場的原因。
也就是說,儘管我們非常愛吃小龍蝦,但是吃貨們並沒有辦法通過「吃」來解決生物入侵的問題。而野生小龍蝦在我國沒有天敵,再加上它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生命力旺盛,對食物的需求量大,以至於它們不斷擠壓我國本土水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另外它們還善於打洞,破壞堤壩等,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所以我國才會將小龍蝦列為入侵物種,在小龍蝦泛濫的雲南省,當地會定期組織人力消滅小龍蝦,並禁止在野外河段放生小龍蝦。
儘管如此,也只是暫時控制了小龍蝦的數量,而沒有徹底解決小龍蝦入侵的問題。
既然小龍蝦在我國泛濫成災,那養殖小龍蝦就不會破壞當地環境嗎?
在養殖小龍蝦之前,當地人會對承包的水域進行攔截,確保水塘內的小龍蝦不會逃之夭夭,否則養殖戶也會損失慘重。
這也使得當地的魚類難以進入到小龍蝦的水塘中,既保護了當地物種,又增加了經濟價值。
除此之外,當地人在養殖小龍蝦時,會對當地的堤壩進行加固,令小龍蝦無法鑿開,解決了小龍蝦破壞堤壩的問題。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小龍蝦的逃亡數量。
在很多人看來,「吃」可以解決生物入侵的問題,以至於在我們的觀念裡,國外之所以大閘蟹、小龍蝦、鯉魚等泛濫,完全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中國烹飪技術。
但其實,吃貨們並無法解決生物入侵問題,這是因為只要野外有一定數量的入侵物種,用不了多久它們又會捲土重來。
除此之外,能吃的生物只佔生物入侵名單中的極少一部分而已,還有許多生物無法被食用,比如:水葫蘆。正因為如此,消滅入侵物種遠比我們想像中要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