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行為並不能促進遺傳多樣性嗎?| 果殼 科技有意思

2020-11-26 果殼網

生物教科書告訴我們性行為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遺傳多樣性,但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分子醫學和遺傳學中心的副教授亨利.恆(Henry Heng)卻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Sciencedaily網站的報導,亨利和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的魯特.戈雷利克(Root Gorelick)副教授提出,儘管遺傳多樣性可能源自於基因的不同組合,但是性行為的主要作用卻不是促進遺傳多樣性,更確切地說,它的作用其實是保證基因體儘可能穩定,從而維持一個物種的特性。 這篇論文 已經被《進化》(Evolution)雜誌選為封面文章發表了。

亨利認為如果性行為的作用只是增加基因的多樣性,那它就沒有被進化出來的必要了。因為無性繁殖(只需要一方即可生育的方式)的基因多樣性可比有性繁殖的要高。在近130年間,傳統觀念認為無性繁殖能產生和母體一樣的後代,而有性繁殖可以產生具有多樣性的子體。但亨利表示,事實上這種關係是相反的。而且無性繁殖產生多樣性後代的效率要比有性繁殖的高出兩倍多。

事實上,20億年前的地球生物圈上,生命全部靠無性繁殖繁衍,所有生物無需為交配激烈競爭即可擁有後代。因此有性繁殖的出現和延續讓科學家很是困惑,他們不斷的提出疑問,既然已經有了快速和高效的無性繁殖生殖模式,明顯不是最優的有性繁殖為什麼會被進化而且倖存下來的呢?

儘管許多科學家給出了答案,但是大多數答案都是從基因混合所帶來的好處入手的。若將基因組理論考慮在內,亨利的研究結果可能會為我們解開這個進化生物學上的難題。根據亨利的解釋,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相比,潛在的優勢在於它限制了物種的宏觀進化(一般指種群以上在基因組層面上的進化)從而保證了物種的特性得以留存,它能防止物種A一下子變成了物種B。同時有性繁殖還允許微觀進化(在基因層面上的進化),從而使物種適應環境的變化。

亨利和戈雷利克認為新研究應該將注意力放到基因組上,而不是單個的基因,因為基因組兼具基因信息單元和進化「選擇包」的功能。

刊物:Sciencedaily網站7月7日
導讀者:風之精靈王
原文:請看這裡
圖片來源:Sciencedaily

(果殼環球科技觀光團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

相關焦點

  • 性行為並不能促進遺傳多樣性嗎?
    生物教科書告訴我們性行為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遺傳多樣性,但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分子醫學和遺傳學中心的副教授亨利.恆(Henry Heng)卻認為事實並非如此。根據Sciencedaily網站的報導,亨利和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的魯特.戈雷利克(Root Gorelick)副教授提出,儘管遺傳多樣性可能源自於基因的不同組合,但是性行為的主要作用卻不是促進遺傳多樣性,更確切地說,它的作用其實是保證基因體儘可能穩定,從而維持一個物種的特性。 這篇論文 已經被《進化》(Evolution)雜誌選為封面文章發表了。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流量和內容的專業性有著天然的矛盾,「有什麼內容比造謠更有意思?」同事經常向他吐槽。而與讓「科技有意思」成為果殼內容調性同樣重要的商業化變現,也屢屢受挫。成立一年後,因不斷探索商業化的可能,姬十三收到很多粉轉路的「分手」留言。但對他來說,最令人窒息的時刻是2014年,當時工資發不出來果殼差點關門。
  • | 果殼 科技有意思
    然而處於人生巔峰的他卻做了一個足以毀掉他職業前景的決定——研究人類的性行為。在價值觀更多元的今日要公開地談論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馬斯特斯醫生在60年前所遇到的阻力也可想而知。實際上,他的研究計劃從一開始就遭到了一手捧紅他的教務長的強烈反對,甚至一度到了決裂的地步。
  • 樹立正確手淫觀| 果殼 科技有意思
    2、手淫無害:男性很多從14歲左右就開始有了性衝動,一般在24歲左右才結婚,這之間有10多年的時間性處於被壓抑狀態,而在18歲左右是男性性衝動最強烈時期,長期的性壓抑並不有益健康,這是採用手淫的方式緩解性壓抑無論對心理還是對身體都是有益的,傳統的教育在於誇大了手淫的危害,使人們在手淫的同時備受心理煎熬,一方面無法抵禦手淫的衝動,一方面又非常害怕手淫帶來的危害,心裡處於極度矛盾的狀態。
  • 生物為何會進化出性行為?
    畢竟,為了增加多樣性的說法並不能解釋單細胞生物為何、以及如何進化出性過程之一:減數分裂,即基因組分成兩半、形成卵細胞和精細胞的過程。  有證據顯示,自體受精在草履蟲中是一種相當常見的行為,這也許是草履蟲基因多樣性非常低的原因之一。這一事實無疑與「性的好處之一是可以增強基因多樣性」的主流理論相矛盾。  研究中發現,就像前面提到的藻類一樣,草履蟲似乎也能從性交的過程中直接受益。
  • 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由於自然種群中單基因控制的性狀較少,因此,通常情況下選擇由多基因決定的數量性狀來研究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李冬華[2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120份秦艽樣品的33個性狀進行分析,認為黃管秦艽G. officinalis H. Smith與秦艽在植株高度、基生葉的寬度、花萼與花冠的長度比例等表型性狀上並無絕對界限,因此不能對其進行有效劃分。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2015-06-02 15:05
  • 遺傳多樣性與動物滅絕的關係
    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廣義概念: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中,因此,遺傳多樣性就是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在自然界中,對於絕大多數有性生殖物種而言,種群內的個體之間往往沒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種群就是由這些具有不同遺傳結構的多個個體組成的。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任何一個物種都具有其獨特的基因庫和遺傳組織形式,物種的多樣性也就顯示了基因遺傳的多樣性。另一方面,物種是構成生生物多樣性,物群落進而組成生態系統的基本單元。
  • 生物為何會進化出性行為? 新答案公布
    畢竟,為了增加多樣性的說法並不能解釋單細胞生物為何、以及如何進化出性過程之一:減數分裂,即基因組分成兩半、形成卵細胞和精細胞的過程。性選擇和性假說的關注點往往都放在生物的後代上,在對性行為進化史研究發現的證據顯示,僅圍繞「什麼對後代和整個物種而言最為有利」的理論並不全面,研究總是忽略了性交給個體帶來的直接益處。
  • 禿有禿的好| 果殼 科技有意思
    亞裡斯多德認為禿是由性行為引起的。在古羅馬,軍隊中禿瓢的盛行被歸咎於士兵們戴的沉重金屬頭盔。後來的理論包括「腦子乾燥」——認為乾燥導致大腦的萎縮,從而把頭髮拉了下去,以及空氣汙染,或者稍顯諷刺的說法,怪頭髮剪得不好。早在1897年,一波恐慌曾席捲全球,因為一位法國皮膚科醫生宣稱他發現了禿頭的元兇:一種微生物。
  • 【論文故事】用基因組圖譜揭開蛛絲與毒液奧秘| 果殼 科技有意思
    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傑斯帕·貝奇佳德(Jesper Bechsgaard)對果殼網說,「選擇捕鳥蛛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團隊的一部分研究者研究捕鳥蛛消化液中的蛋白質,基因組序列將為他們提供幫助。而選擇隆頭蛛是因為我們正試圖了解它們的社會行為對基因組的影響。當然,基因組序列也更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 拉馬克和他的獲得性遺傳
    達爾文主義者的眼裡,基因的變化是隨機性的,人後天的行為不會通過基因傳遞給後代。這就是說,人的後天努力和改變沒有生物學上的意義。然而,另一種進化學說認為生物後天的行為及環境影響會在遺傳上留下印記,即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
  • 植物所揭示樹木遺傳多樣性對功能性狀和群落生產力的影響
    大部分關於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BEF)的研究表明物種多樣性能夠促進群落生產力,這是由於物種之間的功能差異帶來的物種多樣性效應的作用結果。結果表明,除種間差異外,由於母樹來源不同而具有不同遺傳家族信息的個體形成的種內差異也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性狀差異。同時,功能性狀對物種多樣性和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響應差異顯著。此外,在多物種混交林中樹木個體的多種功能性狀形成的綜合差異顯著大於純林中同樣數量個體之間的差異;而多種功能性狀的綜合差異在遺傳多樣性更豐富的純林和遺傳多樣性比較單一的純林之間卻很相似。
  • 聊聊SSR•遺傳多樣性(二)
    遺傳多樣性主要是指生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因此遺傳多樣性實際研究的就是個體間遺傳基因和群體間遺傳結構的差異,簡單來說就是遺傳變異性的高低和遺傳變異分布格局即居群(種群群體)的遺傳結構。
  • 【專訪】MOOC學院宗唯伊:她比科技更有意思
    【專訪】MOOC學院宗唯伊:她比科技更有意思 作者:東瓜 發布時間:
  • 饅頭老妖 - 我的個人主頁 | 果殼 科技有意思
    對未成年人的性殘害,從未走遠在我們身邊,在世界各個角落,依然發生著未成年人,特別是幼童遭遇性侵的不幸案例,包括強姦、猥褻、性服務等等。這些惡行,被通稱為對兒童的性殘害。這些行為會給未成年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和生理傷害。
  • 野生植物保護|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通過觀察深圳野生墨蘭的生殖行為,發現其種群數量動態隨氣候變化而波動,氣候暖化和降雨失衡成為其種群發展的致死因子。許多蘭科植物具有觀賞或藥用價值,容易受到人為過度採集,從而直接導致其種群數量迅速減少。對我國蘭科植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西雙版納的蘭科植物進行研究,發現蘭科植物的瀕危等級與其利用價值(藥用或觀賞)顯著相關,說明該地區蘭科植物瀕危的主要原因是過度採集。
  • 科學家揭示人類表觀遺傳多樣性模式
    當 DNA 甲基化變異在遺傳控制下時,便可以通過代代相傳,幫助人類適應環境。了解促進人群 DNA 甲基化變化的因素對於了解表觀遺傳多樣性與表型多樣性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包括疾病的多樣性。研究表觀遺傳多樣性的全球模式頗具挑戰。
  • 遺傳多樣性影響人類身高和思維
    遺傳多樣性影響人類身高和思維 2015-07-21 科技日報 華凌 【字體:大這一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首次回答了達爾文提出的遺傳多樣性有何益處的問題。  該研究由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資助。研究人員分析了世界各地100多個健康和遺傳信息研究,包括來自城市和鄉村35萬多人的詳細信息。結果發現,更豐富的遺傳多樣性與增加個子高度有關,也與更好的認知技能以及更高的教育層次相關。其父母來自不同遺傳背景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高,並且具有更強的思維能力。
  •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李曉春、王學鋒 記者張行勇)7月12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