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現在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出處
字數 2286
閱讀約5分鐘
「一個好的恐怖故事,能透過虛構的事件,使得我們了解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恐懼。」以恐怖小說見長的作家史提芬·金曾在《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一書中寫道。
這個說法在近期得到了社會科學論文的肯定,虛擬的恐怖能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現實中的恐懼。
美國芝加哥大學比較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柯登斯古納(Coltan Scrivner)及其團隊,在期刊《個性與個體差異》上刊發了一篇研究論文,它指出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間,恐怖迷能夠保持更好的心理狀態。
史提芬·金作品改編電影《迷霧》的截圖。圖片來源:豆瓣網
研究團隊招募了310名測試者,在問題設置中把電影類型分成十類,其中包括有恐怖片、喪屍片、浪漫愛情片等分類,用以了解測試者的電影喜好。其後再對測試者進行情緒狀態測試,了解其在新冠疫情期間的心理狀態及適應能力,包括沮喪度、焦慮度以及睡眠質量等。該研究最初在今年4月開始執行,一個月後團隊以相同問題對測試者做回訪。
在控制性別、年齡、收入等變量後,研究數據顯示,疫情期間,恐怖片影迷的心理適應能力更好。基於上述數據,該團隊認為可以證實一個假設:觀看恐怖作品的時候,觀眾能夠獲得應對「恐怖狀態」的策略訓練,這種訓練對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也同樣有幫助。
「儘管大多數人看恐怖片的初衷,只是為了娛樂,而非學習東西,但恐怖故事提供了充足的學習機會。」研究論文如此寫道。恐怖片影迷能擁有更好的心理調節能力的原因之一,是觀眾看著熒幕中的怪物或者兇手時,會觸發其恐懼情緒,之後人便會對恐懼情緒自行調節,相當於一次情緒調節的練習。在疫情中,這些練習所得的技能可以幫助人緩解心理困擾。
在研究中,該團隊將喪屍、世界末日以及外星人侵入主這三類主題的電影,並稱為「預備流派」電影,即能為混亂的世界做好準備。測試結果證實,喜歡此類電影的測試者,不僅有更強的心理適應能力,而且應對疫情的準備更為充分。
恐怖電影的情節是虛構的,例如喪屍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不過喪屍電影中出現的混亂的世界,則和現實具有相似性,那麼片中應對混亂世界的方式,就自然有了現實參考價值。此外,流行病毒也是一種場景的恐怖片元素,例如馬特·達蒙主演的電影《傳染病》、韓國電影《致命感冒》都以此為背景。
電影《傳染病》的劇照。圖片來源:豆瓣網
根據《衛報》報導,主導本次研究的柯登表示,一部好的電影,可以使觀眾代入到角色之中,如此一來,觀眾便在觀影期間預演了劇中的場景。「人們在這過程中進行學習,例如當衛生紙缺貨時,他們就知道該買什麼替代品來應急。」柯登補充道。
觀看流行病相關電影頻率和新冠疫情期間準備情況的關係圖,圖片來源自研究論文
研究團隊認為,觀看恐怖片是一種低成本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觀眾能夠在安全的空間裡,去體驗社會崩潰的混亂無序。在這一過程中,觀眾能習得如何逃避危險的攻擊者,如何應對新的社交環境,以及練習情緒管理能力。
「你已經在電影裡看過上百次類似的情節了,當災難真的來臨時,你就不會那麼束手無策。」柯登解釋著。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丹麥奧胡斯大學的心理學家馬蒂亞斯·克拉森(Mathias Clasen)的肯定,他認為觀看恐怖電影就像一次應對可怕情況的彩排。此外,馬蒂亞斯曾在2017年的一場發言中表示,人們主動去看恐怖片,是因為它讓我們能在安全的空間中,體驗到恐懼和焦慮等負面情緒,一些焦慮的人甚至能從恐怖片中獲得治癒感。
有網民在看了這項研究後,建議防疫指引應該增加一條輔導人民多多欣賞恐怖電影,「這才是真正的寓教於樂,邊尖叫邊學習如何度過疫情」。
圖片來源:unsplash
數據顯示,在疫情期間,流行病主題的電影的觀影量確實在上升,有的媒體還製作出這一主題的觀影清單。三月時,電影《傳染病》的出品方華納兄弟宣布,它已經成為線上播放數排在第2名的電影,僅次於哈利波特系列,而它原本的排名是第270名。
那麼,從現在開始刻意看恐怖片,能幫助我們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嗎?研究無法就此提出準確的答案,柯登表示,這取決於是否能觸發到觀看者的情緒調節機制,如果能激發觀看者進行焦慮和恐懼等情緒調節,那麼就會有效。與此同時,也有個案顯示出,在觀看更多關於流行病的電影後,部分人的不安和焦慮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