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面臨風險有多大?聽聽青島專家怎麼說

2021-01-09 半島網官網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消息一出,輿論譁然。

隨著時間的發酵,一些問題也浮出水面:基因編輯會打開怎樣的「潘多拉魔盒」?真的會對某些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治療有效嗎?它面臨的風險到底有多大?

基因編輯嬰兒違反倫理風險巨大

據報導,賀建奎的研究項目通過應用CRISPR-Cas9這種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在胚胎時期完成對CCR5基因的修飾,使得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賀建奎稱這種基因的修飾使得這對雙胞胎在出生後能夠對愛滋病、霍亂或是天花具有天然的抵抗力,這項研究的成功也將為無數的重大遺傳性疾病的治療帶來曙光。

「科學上此項技術早就可以做,沒有任何創新及科學價值,但是全球的生物醫學科學家們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為巨大風險和更重要的倫理問題及其長遠而深刻的社會影響。」青大附院腫瘤醫院院長、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張曉春曾在美國排名第一的腫瘤醫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工作12年,據她介紹,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每個實驗室都在做基因編輯的相關實驗,青大附院腫瘤醫院也在做相關研究,開展該技術本身並不困難,相關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即可完成。

「基因編輯的實驗對象都是動物,在不能保證100%不出錯之前,是不可以用於人類的。」張曉春表示,從事「基因編輯嬰兒實驗」的科研人員既非HIV研究者,也非基因編輯領域專家,該項目的實施是在鋌而走險。「這將會使中國科研界的發展受到質疑,還將會帶來更多不可預見的負面影響,潘多拉的盒子也許就此打開了。」

警惕奠基者效應:可能提高罕見病發病率

目前已知有超過4000種遺傳性單基因疾病,影響全球超過1%的新生兒,從理論上講,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幫助預防這些疾病,讓每個家庭都獲得健康嬰兒。這顯然比胎兒出生前的基因檢測更先進,但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還遠遠達不到這種理想狀態。

「從該項目結果來看,只是對44%的胚胎編輯有效,連一半的成功率都不到,這也意味著CRISPR-Cas9基因剪刀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即脫靶,會對人造成嚴重傷害。」青大附院市南院區產前診斷中心副主任劉世國表示,研究證明,CRISPR-Cas9技術還可能在靶點附近導致大規模的DNA刪除,在部分情況下,甚至引起複雜的DNA重排,導致臨近基因或調控序列受到影響,並改變細胞功能。

這也意味著,如果使用基因剪刀修改CCR5基因,使其變異而預防愛滋病,也有可能脫靶,導致嬰兒患嚴重遺傳病。「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後果在一代人的時間裡還看不到,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隨著代際傳承,可能有一些基因突變在幾代人之後才被發現存在引發嚴重遺傳病的問題,這就是醫學中的奠基者效應,可能導致罕見病發病率提高。」劉世國說,基因編輯後全身基因組究竟有沒有造成突變,不是只做幾個全基因組測序就能判斷的,而且現在測序的手段還並非完美,很多基因突變並不是通過常規測序手段輕易發現。

據劉世國介紹,現在母嬰阻斷技術非常有效,高達98%以上,可以阻止新生兒不被愛滋感染。「HIV感染的父親和健康的母親,100%可以生個健康和可愛的孩子,根本無需進行CCR5編輯。」

回歸理性常識:先進技術不應帶來恐慌

隨著生物醫學先進技術的發展,精準醫療領域不斷迎來新突破,除了基因編輯之外,幹細胞生物診療技術也迎來發展契機。去年年底,青大附院和市立醫院成功入圍幹細胞臨床研究備案機構名單,具備了開展幹細胞臨床研究的資質。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由於具有增殖和分化的特性,幹細胞作為「種子」細胞可參與細胞替代和組織再生,臍帶血造血幹細胞是目前我國唯一準入可以用於臨床治療的幹細胞,由臍帶血庫保存。

幹細胞根據其分化潛能的大小,可以分為兩類:全能幹細胞和組織幹細胞。前者可以分化、發育成完整的動物個體,後者則是一種或多種組織器官的起源細胞。人的胚胎幹細胞可以發育成完整的人,所以屬於全能幹細胞。同胚胎幹細胞相比,成人身體上的幹細胞只能發育成20多種組織器官,而胚胎幹細胞則能發育成幾乎所有的組織器官。但是,如果從胚胎中提取幹細胞,胚胎就會死亡。因此,倫理道理問題就成為當前胚胎幹細胞研究的最大問題之一。

「一項技術,應該是用來造福人類,而不是帶來突破倫理的恐慌。在技術和倫理之間,倫理永遠是第一位,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技術的底線,更是道德的底線。」張曉春說。(趙波)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或面臨更高死亡風險
    11月28日,賀建奎在中國香港召開的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上闡述了「基因編輯嬰兒」這項備受爭議的研究。該研究使用CRISPR對人類胚胎CCR5基因進行了編輯,以圖讓嬰兒自出生便能夠抵抗HIV,降低其感染愛滋病的風險。但另一方面,由於人類對遺傳信息認知的局限,由此而產生的「基因編輯嬰兒」未來可能面臨著無法預知的風險。因此,這項實驗的貿然開展激怒了整個科學界。
  • 科學家宣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中國誕生 專家:給人類帶來風險
    即便這是真的,也未必是福音 深圳一科學家宣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中國誕生;專家:違背倫理,給人類帶來風險 如果基因被編輯的孩子真的出生,世界會怎樣? 11月26日,一對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消息,引發輿論軒然大波,科學家們、科研院校紛紛發表觀點,均持質疑和反對態度。國家衛健委回應,要求廣東衛健委認真調查核實。 基因編輯技術的安全性是否有保證?即使100%安全,那麼是否有悖倫理道德?會不會對人類基因帶來潛在危險?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為何爭議如此巨大?專家解析疑問
    張瑤 攝「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持續發酵11月26日,一篇名為《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報導,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波。報導稱,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 法學專家: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涉嫌違反多項醫療法規
    11月26日,有報導稱「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該報導稱,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 雙胞胎僅有一名基因編輯成功,基因編輯風險幾何?
    (原標題:雙胞胎僅有一名基因編輯成功,基因編輯風險幾何?)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基因編輯項目針對的是一對雙胞胎,但只有一名達到了預期效果,另外一名嬰兒雖然經歷了基因編輯手術,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來編輯基因,即控制人體的DNA鏈。這種被稱為CRISPR-cas9的工具可以對DNA進行操作,以提供所需的基因,或使導致問題的基因失效。世界首便轉基因嬰兒即用了這項操作手法。
  • 基因編輯嬰兒有沒有可能成為「超人」或「怪胎」?
    首先,很多人都看不懂這條新聞中被頻繁提到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以及脫靶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前段時間剛好看過王立銘教授的科普書《上帝的手術刀》,對這個還有點印象,這次又查了一些相關資料,詢問了專家團中的一些專家。
  • 聚焦「基因編輯嬰兒」案件
    在鼓勵科研創新和依法監管之間,案件有哪些警示意義?新華社記者旁聽了宣判,並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法學專家和醫學、科技專家。被告人為何要製造「基因編輯嬰兒」?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原副教授賀建奎對外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誕生。此事引起中國醫學與科研界的普遍震驚與強烈譴責。廣東省立即成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組展開調查。
  • 基因編輯嬰兒有早逝風險?最近相關論文撤稿,報導也撤銷了
    撰文 | 湯佩蘭2019年6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與統計系魏新竹 (Xinzhu Wei) 和拉斯莫斯·尼爾森 (Rasmus Nielsen) 在《自然·醫學》雜誌 (Nature Medicine) 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將賀建奎以及基因編輯嬰兒再次推到風口浪尖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 外媒:或影響整個基因庫
    (原標題:「基因編輯嬰兒」激起千層浪 海外媒體:或影響整個基因庫)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海外媒體稱,北京下令對一名中國科學家宣稱實施了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展開調查。此事將是突破性的醫學首創,但招致各方猛烈抨擊。
  • 基因編輯嬰兒涉及哪些法律問題?法學專家全面解讀
    首例人類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事件一經出現在網絡,便引發爭議,其原因並不是這項技術的突破性,而是在人類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為「人類物種」打開了一個面臨巨大進化和道德風險的瘋狂世界入口。圍繞首例人類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事件涉及的法律問題,《法制日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法學專家。
  • 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詳情曝光 基因編輯嬰兒是什麼?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如果這一消息屬實,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 追問「世界首例愛滋病免疫基因編輯嬰兒」
    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還是知道自己的孩子要接受的是「可能導致未知而不可控風險」的基因編輯?考慮到大部分的普通民眾對於此類技術了解堪稱盲區,我們不得不懷疑,這樣的「知情同意」背後,是否有部分隱瞞溝通的情況?如果不存在隱瞞,父母在怎樣的情況下,會同意讓孩子承受這樣巨大的、甚至全世界都無人試探的風險?
  • 基因編輯嬰兒:不必要 不現實 不公平
    基因編輯嬰兒可能永遠都應該被禁止,但這並不是因為害怕造成不平等和生來就更有優勢的「超級嬰兒」,而是因為現實情況是編輯胚胎在醫學上是不必要的。這些對胚胎的編輯是圍繞著一個概念而發生的,而不是為了治療一個正在受苦的人,這樣做總是會涉及到引入風險,從而檢驗了一個古老的醫學忠告,即「首先不要傷害病人」。
  • 從「基因編輯嬰兒」到「完美人類」還有多遠?
    「基因編輯嬰兒」的餘波仍在繼續。 去年11月底,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一時間引發軒然大波。
  • 賀建奎手稿曝光:從「基因編輯嬰兒」到「完美人類」還有多遠?
    「基因編輯嬰兒」的餘波仍在繼續。 去年11月底,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一時間引發軒然大波。 一年後的今天,《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披露了賀建奎投給國際頂尖期刊《自然》和《JAMA》的部分論文手稿,揭露了當時的一些研究細節,其中不乏令人震驚的信息。
  • 四問「基因編輯嬰兒」案件
    在鼓勵科研創新和依法監管之間,案件有哪些警示意義?新華社記者旁聽了宣判,並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法學專家和醫學、科技專家。    為何要製造「基因編輯嬰兒」?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原副教授賀建奎對外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誕生。此事引起中國醫學與科研界的普遍震驚與強烈譴責。廣東省立即成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組展開調查。
  • 基因編輯嬰兒震驚全球!可能改變整個人類基因庫
    其稱,他們通過全基因組測序評估了基因手術的效果。結果顯示,手術正如預想的那樣安全進行。除了防止HIV感染的基因外,沒有其他基因被修改——她們和其他孩子一樣安全和健康。 ▲賀建奎談「基因編輯嬰兒」爭議:歷史將會證明倫理站在我們這一邊。
  • "基因編輯嬰兒"被明令禁止 律師:或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
    專家表示,這種行為若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律師表示,此種行為可能涉嫌觸犯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非法行醫罪、或醫療事故罪等。  基因編輯嬰兒雖非人體試驗 行為違規違法   11月26日,據媒體報導,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 怎樣對兩個基因編輯嬰兒負責?賀建奎依舊有4個問題無法回答
    兩個降臨的生命,今後該如何接受自己被編輯過的基因?被基因編輯的嬰兒可能會終身面臨某種未知的風險。對這個問題賀建奎沒有正面回答,他表示,「我會用我所有錢和精力去照顧,用我生命的下半輩子去負責。」此前,相關基因專家已經明確表示,基因編輯技術本身還存在很大的風險,此次的愛滋病免疫基因編輯有可能造成嬰兒其他方面的免疫力下降,且嚴重違背醫學倫理。法學專家也認為,此舉涉嫌違反醫學倫理審查法規。
  • 多專家「打包」解析基因編輯嬰兒、處方藥外流等年度熱門話題
    多專家「打包」解析基因編輯嬰兒、處方藥外流等年度熱門話題 12 月 2 日,「第十七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落下帷幕,國內大批明星企業家紛紛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