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光都無法逃脫的黑洞是怎麼拍的?

2020-11-22 新華網客戶端

  廣義相對論預言,將會看到一個近似圓形的暗影被一圈光子圓環包圍,由於旋轉效應,黑洞左側更亮。

  2017年4月參加EHT觀測的8個VLBI臺站

  VLBI原理:多個望遠鏡可等效成一臺孔徑更大的望遠鏡

  如果要評選出2019年最有價值和最受期待的照片,那麼非下面這張照片莫屬。這是5500萬光年外的大質量星系M87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黑洞陰影照片,也是人類拍攝的首張黑洞照片。它是黑洞存在的直接「視覺」證據,從強引力場的角度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

  這張照片於2017年4月拍攝,兩年後才「衝洗」出來。2019年4月10日由黑洞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合作組織協調召開全球六地聯合發布。

  看不見的黑洞如何證明它存在?

  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將引力視為時空扭曲的效應。他的方程預言,一個小而重的物體能隱藏在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之內,在視界內,其引力強大到連光都無法逃脫,這個物體就是黑洞。幾乎所有的星系中心都存在黑洞,在那裡它們可以成長到太陽質量的數百萬或者數十億倍。

  在這次拍照前,主要有三類代表性證據可以表明黑洞的存在:

  1. 恆星、氣體的運動透露了黑洞的蹤跡。黑洞有強引力,對周圍的恆星、氣體會產生影響,可以通過觀測這種影響來確認黑洞的存在。

  2. 根據黑洞吸積物質(科學家們把這個過程比喻成「吃東西」)發出的光來判斷黑洞的存在。在黑洞強引力的作用下,周圍的氣體就會向黑洞下落,在距離黑洞幾百到幾萬倍事件視界的地方形成一個發光的腰帶——吸積盤。以超大質量黑洞為例,如果把黑洞的吸積盤區域比作一個黃豆,普通星系就相當於一個身高5萬米的巨人,雖說黃豆般大小的活躍黑洞比巨人般的星系小千萬倍,但每秒鐘發出的能量卻還要強很多。這種小尺寸、大能量的性質使我們推斷它很可能是黑洞。

  3. 通過看到黑洞成長的過程「看」見黑洞。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的五次引力波都對應了恆星級質量黑洞的併合事件,見證了更小的黑洞藉助併合成長為更大黑洞的過程。這類引力波的發現,也是我們推斷黑洞存在的證據之一。

  廣義相對論預言,因為黑洞的存在,周圍時空彎曲,氣體被吸引下落。氣體下落至黑洞的過程中,引力能轉化為光和熱,因此氣體被加熱至數十億度。黑洞就像沉浸在一片類似發光氣體的明亮區域內,事件視界看起來就像陰影,陰影周圍環繞著一個由吸積或噴流輻射造成的如新月狀的光環。鑑於黑洞的自旋及與觀測者視線方向的不同,光環的大小約為4.8-5.2倍史瓦西半徑(史瓦西半徑,指沒有自旋的黑洞的事件視界半徑。)

  給黑洞拍照不止是為了「眼見為實」

  給黑洞拍照,有三個科學意義:

  1. 對黑洞陰影的成像將能提供黑洞存在的直接「視覺」證據。黑洞是具有強引力的,給黑洞拍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強引力場下驗證廣義相對論,看看觀測結果是否與理論預言一致。

  2. 有助於理解黑洞是如何「吃東西」的。黑洞的「暗影」區域非常靠近黑洞吞噬物質形成的吸積盤的極內部區域,這裡的信息尤為關鍵,綜合之前觀測獲得的吸積盤更外側的信息,就能更好地重構這個物理過程。

  3. 有助於理解黑洞噴流的產生和方向。某些朝向黑洞下落的物質在被吞噬之前,會由於磁場的作用,沿著黑洞的轉動方向被噴出去。以前收集的信息多是更大尺度上的,科學家沒法知道在靠近噴流產生的源頭處發生了什麼。對黑洞暗影的拍攝,就能助天文學家一臂之力。

  黑洞照片應該是這樣:圓形陰影+光環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提出後不久,便有科學家探討了黑洞周圍的光線彎曲現象。上世紀70年代,James Bardeen及Jean-Pierre Luminet等人計算出了黑洞的圖像。上世紀90年代,Heino Falcke等天文學家們首次基於廣義相對論下的光線追蹤程序,模擬出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的樣子,引入了黑洞「陰影」的概念。

  理論預言,受黑洞強引力場的影響,黑洞吸積或噴流產生的輻射光被黑洞彎曲,使得天空平面(與視線方向垂直的面)被黑洞「視邊界」(apparent boundary)的圓環一分為二:在視邊界圓環以內的光子,只要在視界面以外,就能逃離黑洞,但受到很強的引力紅移效應,亮度低;而視邊界圓環以外的光子,能繞著黑洞繞轉多圈,積累的亮度足夠高。

  從視覺上看,視邊界內側的亮度明顯更弱,看起來就像一個圓形的陰影,外面包圍著一個明亮的光環。故此也得名黑洞 「陰影」(black hole shadow)。這個陰影有多大呢?史瓦西黑洞的陰影直徑是視界直徑的5.2倍;如果黑洞轉得快,陰影直徑也有約4.6倍視界半徑。如此看來,黑洞視邊界的尺寸主要與黑洞質量有關係,而與黑洞的自轉關係不大。

  後來,更多科學家針對黑洞成像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均預言黑洞陰影的存在。因此,對黑洞陰影的成像能夠提供黑洞存在的直接「視覺」證據。

  八位拍寫真的「攝影師」

  為了捕獲第一張黑洞圖像,過去的十年多時間裡,麻省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們聯合了其他機構的同行們,讓全球八個天文臺同時對銀河系中心的黑洞Sgr A*和M87星系中的黑洞M87*展開亞毫米波段觀測,這些望遠鏡統稱為「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

  由於EHT此次觀測的波段在1.3毫米,容易受地球大氣的水汽影響,因此這些亞毫米波望遠鏡分布在高海拔地區,包括夏威夷和墨西哥的火山、亞利桑那州的山脈、西班牙的內華達山脈、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以及南極點。

  參與此次觀測的包括位於世界六個地點的八個臺站。其中由於位置的限制,位於南極的SPT望遠鏡無法觀測到M87*。所以參與觀測M87*的望遠鏡實際上是七臺。

  給黑洞拍寫真真的太難了

  給黑洞拍照難不難?肯定難。不然我們不會到今天才拍出第一張照片。

  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座難以逾越的大山:黑洞陰影的「小」、技術要求極高的觀測波段、複雜的數據處理。而面對這些難點,天文學家們發揮智慧,拿出了不少應對的妙招。

  解決黑洞陰影的「小」需要兩個靠譜選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保證兩個「靠譜」——拍照模特靠譜、望遠鏡的實力靠譜。

  黑洞陰影實際看起來的大小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實際的大小、黑洞到地球的距離。

  一個1米之外的桌球(直徑40毫米)和一個百米之外的4米長杆看起來一樣高。所以在望遠鏡拍照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想要拍攝一張好照片,一定要找一個「靠譜」的拍照模特,它的角尺寸看起來很大。

  而黑洞陰影的實際大小與黑洞的質量有關,黑洞質量越大,黑洞陰影越大;再綜合距離因素,你會發現選擇臨近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個明智之選。銀河系中心的黑洞Sgr A*和星系M87的中心黑洞便是兩個好模特。

  Sgr A*是地球上能夠觀測到的最大的黑洞,質量是400多萬倍太陽質量,對應的視界半徑是1300多萬千米,「視邊界」的半徑約3300多萬千米,它到地球的距離是26000光年,「視邊界」看起來的角尺寸約為0.00005角秒(50微角秒,1角秒相當於100萬微角秒)。要知道,從地球上看滿月的尺寸約為30角分(1角分等於60角秒),50微角秒就相當於從地球上看月球上一個橘子大小的物體。

  而黑洞M87*,儘管質量比Sgr A*質量大了約1500倍,但距離卻遠了2000多倍,使其成為第二大黑洞,黑洞陰影的大小約為40微角秒。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對M87中央黑洞質量的不同測量方法(氣體動力學VS.恆星動力學)所得結果差了近兩倍,意味著黑洞陰影的大小有可能小於40微角秒,甚至低於此次EHT所能分辨的能力極限。因此從這個角度看,M87*的陰影拍攝成功,真是幸運,並為M87*黑洞的質量提供了限制。

  拍攝黑洞照片所用到的望遠鏡的靈敏度和分辨本領很重要,這也是描述望遠鏡實力的兩大要素。兩者均對射電望遠鏡的口徑提出了要求,望遠鏡的口徑越大,其靈敏度越高,分辨本領越高。此外,分辨本領還和觀測波段有關。

  由於射電望遠鏡所接收光的波長是可見光波長的上千成萬倍,為了達到同樣的解析度,射電望遠鏡得比光學望遠鏡大上上千萬倍。因此,口徑為百米級的射電望遠鏡所能達到的解析度甚至還遠不及愛好者們使用的光學望遠鏡。

  天文學家對高解析度的渴求,並沒有止步於射電望遠鏡單天線。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技術解決了射電望遠鏡實現高分辨本領的難題。

  所謂VLBI技術,就是當相隔兩地的兩架射電望遠鏡同時觀測來自同一天體的射電波,根據各自獨立的時間標準,將天體的射電波記錄下來,然後再將這兩個記錄一起送入處理機進行相關處理,最終分析獲取該天體的射電輻射強度和位置。

  要成像成功必須要求所有望遠鏡在時間上完全同步,當EHT的每個望遠鏡都能在時間上同步時,記錄到的信號就能被完美地修正聚焦。如果鏡面不穩定,譬如會振動的話,反射的光線將無法準確聚焦。EHT利用氫原子鐘來確保記錄的穩定性。原子鐘能精準到每數億年才誤差一秒。

  值得一提的是,該VLBI技術也成功應用於我國嫦娥探月工程的探測器的測定位。

  射電幹涉技術的成功實施使得望遠鏡陣列的角解析度相較於單獨每架望遠鏡更高,靈敏度也更高。VLBI網絡便是利用這一技術,讓處於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個射電望遠鏡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望遠鏡觀測網絡,同時對一個天體進行觀測。

  實現高技術觀測波段:1毫米+高精度望遠鏡

  根據理論預言,黑洞周圍氣體在1毫米附近的輻射強度最高,而且最關鍵的是,1毫米附近是個比較乾淨的觀測窗口,被同步自吸收等的作用大大減弱,黑洞周圍氣體的輻射變得透明。2017年EHT觀測Sgr A*和M87*所基於的窗口便是1.3毫米,未來還希望用0.8毫米。

  既然理論預言甚至預言出的照片很早便存在,VLBI技術也並非近十年才有的,那為何黑洞照片現在才誕生呢?

  主要瓶頸其實在觀測窗口——1毫米左右。這種對觀測波段的極高要求,其實就意味著對望遠鏡性能的極高要求。

  要讓EHT實現最佳性能,除了要使用VLBI技術,還有一點很重要——每個望遠鏡必須性能足夠好。

  EHT的每架射電望遠鏡本質上就是一架大口徑的拋物面天線,就像衛星天線鍋。為了保證射電望遠鏡的天線在觀測波段內正常觀測,天線在技術上有個門檻,加工精度必須足夠高,其偏離拋物面的程度最多只能與觀測波長相差5%。

  因此,可以預想,觀測毫米波比觀測釐米波所要求的天線加工精度更高,加工難度更大。大家也不難發現,參與EHT的八臺望遠鏡有效口徑大多為十幾米,最大不過73米。

  由此可見,根據不同科學需求,望遠鏡必須在大和精上作出權衡,不能一味地追求大;如果你的科學需求是想在毫米波觀測天體,卻一味地追求口徑做大,但無法保證拋物面精度,結果根本就沒法實現毫米波信號的有效聚焦,這架望遠鏡就算不上成功的作品。

  「衝洗」照片:複雜的後期數據處理分析

  在這次拍攝黑洞照片的過程中,多臺設備同時觀測和記錄,然後將數據匯總到一起分析。2017年4月份的觀測中,八個臺站在五天觀測期間共記錄約3500 TB的數據(1TB等於1024GB,相當於500小時的高清電影)。

  因為數據量龐大得不可能靠網絡傳遞,所以EHT用硬碟來紀錄每個望遠鏡的原始觀測數據,再把硬碟寄回數據處理中心。

  超級計算機需要獲取相同的信號到達兩個望遠鏡的時刻差(時延)以及時延隨著時間的變化快慢(時延率),校正射電波抵達不同望遠鏡的時間差,最後綜合兩個望遠鏡的位置信息、信號的強度以及上述兩個參數——時延、時延率,就可以對該天體的射電輻射強度和位置進行分析。

  這個過程中涉及數據量之多,處理難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即使現在人類的運算能力已經非常強大,這張照片還是花費了近兩年時間「衝洗」——從2017年4月開始,科學家們用了近兩年時間對這些數據進行後期處理和分析。終於,在前天發布了首張黑洞照片。

  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的照片即將出爐

  在為黑洞拍照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沒有缺席。我國科學家長期關注高解析度黑洞觀測和黑洞物理的理論與數值模擬研究,在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國際合作形成之前,就已開展了多方面具有國際顯示度的相關工作。

  在此次EHT合作中,我國科學家在早期EHT國際合作的推動、EHT望遠鏡觀測時間的申請、夏威夷JCMT望遠鏡的觀測、後期的數據處理和結果理論分析等方面做出了中國貢獻。

  1.機構參與

  EHT是一個多年國際合作的結果,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宇宙中最極端天體的新方法。EHT的建設和宣布的觀測結果源於數十年觀測、技術和理論工作的堅持和積累。這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的密切合作是分不開的,是全球團隊合作的典範。13個合作機構共同創建了EHT,使用了既有的基礎設施並獲得了各種機構的支持。主要資金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歐盟歐洲研究理事會(ERC)和東亞資助機構提供。

  這一激動人心的成果受到了中國科學院天文大科學中心(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和上海天文臺)的支持。天文大科學中心是EHT的一個合作機構(EHT共有三個合作機構)的成員。上海天文臺牽頭組織協調國內學者通過該合作機構參與此次EHT項目合作。

  2.望遠鏡參與

  想要利用VLBI技術構成一個等效口徑足夠大、靈敏度足夠高的望遠鏡,需要在全球各地廣泛地分布足夠多的這類望遠鏡。過去十年中,技術的突破、新射電望遠鏡不斷建成並加入EHT項目、算法的創新等,終於讓天文學家們打開了一扇關於黑洞和黑洞視界研究的全新窗口。

  此次參與到EHT觀測的JCMT目前由中科院天文大科學中心參與的一個EHT合作機構負責運營。由於觀測波段的限制,正式觀測基於的觀測波段是1.3毫米。

  位於中國大陸的射電望遠鏡未參與正式的觀測,但在前期聯合觀測(2017年3-5月的全球聯合觀測)中,上海65米天馬望遠鏡和新疆南山25米射電望遠鏡作為東亞VLBI網成員共同參與了密集的毫米波VLBI協同觀測,為最終的M87*黑洞成像提供了總流量的限制。

  參與此次EHT觀測的上海天文臺專家一致表示,對M87*黑洞的順利成像絕不是EHT的終點站。一方面,對於M87*的觀測結果分析還能更加深入,從而獲得黑洞周圍的磁場性質,對理解黑洞周圍的物質吸積及噴流形成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大家翹首以待的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的照片也要出爐了。

  EHT項目本身還將繼續「升級」,還會有更多的觀測臺站加入EHT,靈敏度和數據質量都將提升。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看到M87*和Sgr A*的更高清照片,發現照片背後的黑洞奧秘。

  總之,人類既然已經拍到第一張黑洞照片,那麼黑洞成像的春天還會遠嗎?

  文/左文文(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圖文感謝科學大院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既然連光都無法逃脫,第一張黑洞照片又是如何拍到的?
    不過,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的時空扭曲論來說,一個小而重的物體能隱藏在事件視界之內,在視界內,其引力強大到連光都無法逃脫。那麼,我們又是怎麼拍攝到這張彩色黑洞照片的呢?一直以來,黑洞都是天文學中最神秘的話題和領域。作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們都為揭開黑洞的真面目而費盡了心思。
  • 連光都無法逃脫黑洞的引力,那麼引力波又是如何逃逸的?
    黑洞通常被描述為一個奇點,所有的質量都在這個奇點之上。它還被「事件視界」所包圍,事件視界剛好是可以光速可以逃逸的臨界點。很多人可能都有一個疑問,既然連光都無法逃脫出黑洞,那麼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是逃逸的?
  • 一點都不深奧:為什麼連光都逃不出黑洞?
    具體點,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天體。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黑洞的引力很大,連光都無法逃脫。其實黑洞並不「黑」,只是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
  • 宇宙中的黑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它連光都不「放過」
    脫離速度和天體表面的重力有關,跟物體本身的質量沒有關係,一顆小石頭和一棟房子脫離地球表面的速度都是每秒11.2公裡。月球的重力比地球小,所以脫離月球表面的速度就只要每秒2.4公裡。而太陽表面的重力比地球大,所以需要超過每秒618公裡的速度才能脫離太陽。如果在黑洞的表面(事件視界)上,那麼要離開黑洞的脫離速度是多少呢?
  • 事件視界連光都無法逃脫,那麼黑洞就真的只吃不吐嗎?
    黑洞可能是整個宇宙中存在的最極端天體,雖然物質或能量的每一個量子都受到引力影響,但無論到哪裡,除了黑洞內部,都有其他力能夠克服引力。黑洞最重要的特徵是存在事件視界,其他類型的天體都沒有。雖然黑洞有這樣一個區域,那裡的引力非常強大,以至於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脫,即使以光速運動的光。黑洞的引力無法逃脫,這可能有漏洞嗎?黑洞在任何時候都會吐出東西嗎?如果會吐,那麼黑洞會吐出光嗎?黑洞最令人驚訝的事情是:黑洞根本不是黑色的(無論是理論上預測的,還是直接觀察到的)。
  • 事件視界內連光都無法逃脫,那麼黑洞就真的只吃不吐嗎?
    黑洞可能是整個宇宙中存在的最極端天體,雖然物質或能量的每一個量子都受到引力影響,但無論到哪裡,除了黑洞內部,都有其他力能夠克服引力。根據發出的光,可以知道它是一顆恆星、還是一顆白矮星、一顆中子星,或者甚至是一個黑洞(如果根本沒有光的話)。但在我們實實在在的宇宙中,圍繞其他恆星旋轉的黑洞,實際上是可以通過輻射探測到的。你可能會反駁:因為如果黑洞是空間中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的區域,即使是光,那麼我們怎麼能看到來自黑洞本身的輻射呢?
  • 光為什麼逃脫不了黑洞
    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即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視界逃脫的天體,黑洞產生的過程是一個穩定的恆星死亡的過程,當某一個恆星衰老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的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的收縮塌陷發生強烈爆炸。
  • 黑洞連光都無法逃脫,為什麼科學家卻說它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
    黑洞,宇宙中引力最大的天體,以至於光也無法逃脫,也就是人類根本無法觀測到黑洞。為什麼黑洞這麼亮黑洞似乎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發光。黑洞本身不發光,但是黑洞並不孤單,黑洞通常被熾熱的雲團包圍。當這些物質被黑洞引力吸引,跌向黑洞漏鬥時,可以在宇宙中最黑暗的黑洞周圍產生宇宙光環。
  • 黑洞研究獲得諾貝爾獎(三)如何給黑洞拍照片?
    之前我做過N期關於黑洞的科普視頻和文章,我們再把它們一次發出來。本期內容為第三篇:如何給黑洞拍照片? 2019年4月10日,世界上第一張黑洞照片誕生了。這個工程稱為「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它凝聚了無數科學家的心血。拍攝過程中,人們調集了世界各地的數臺射電望遠鏡,數據處理經過兩年之久。 黑洞連光都能吸進去,為什麼還能拍照片呢?
  • 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是如何拍出來的?
    上面你所看到的是史上第一張黑洞的照片,可能第一眼看上去沒有那麼壯觀,但要知道黑洞本身是不可見的。因為其引力太強,就連光也無法逃脫。所以多年以來,天文學家們一直認為這樣的圖片是不可能拍出來的。就好比如何給一個不發光的東西拍照呢?天文學家們是如何拍下史上第1張黑洞照片的呢?
  • 黑洞真的可以拍出來,肉眼可見嗎 答:不是
    我以為的黑洞是《星際穿越》裡那樣的。圖一。網友P的黑洞照片是這樣的。圖二。科學家「衝洗」出來的黑洞照片是在這樣的。圖三。我們對黑洞都有誤解啊!!!首張黑洞圖並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樣,由光學望遠鏡拍到的光學照片,而是射電波數據分析得到的圖像 。橙色也不是真實顏色,只是科學家選擇用橙色來描繪射電波數據,屬於偽色成像。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
  • 光都無法逃脫的黑洞,如果它來到太陽系穿過地球,人類會怎麼樣?
    黑洞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種天體,它的引力非常之大,大到甚至連光都逃不過它的魔掌!。黑洞是怎麼產生的呢?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在某個恆星在即將崩潰的時候,他聚集成一點核心,在自己重力的作用下極速收縮,發生極其恐怖的爆炸,最終被壓縮成一個緊密的形體,時間和空間也無法躲避!由於超高質量產生的引力,任何靠近它的物體都會被吸進去,所以在它的周圍是空的,這部分環境也是看不見的,所以人們稱之為「黑洞」。
  • 光都無法逃脫黑洞,那麼,科學家又是如何給黑洞拍照的呢?
    黑洞曾經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黑洞具有很強的吞噬性,以至於光這麼快的速度,都無法從黑洞內逃出,所以,黑洞是無法直接被觀察到的,只能以間接的方式感知它的存在。黑洞最初只是以一種數學上的猜想,以及它的難觀測性存在,直到2019年4月10日,首張黑洞的照片問世,人們才有所了解。
  • 黑洞本身不會發光,望遠鏡怎麼給它拍照片?只因它暴露了這些信息
    黑洞是宇宙中引力最強的單一天體,在它的視界邊緣,連光都難以逃脫,原則上沒有任何物質可以從黑洞的視界邊緣(史瓦西半徑邊緣)逃出黑洞的引力束縛,雖然霍金輻射認為有些粒子對可以從黑洞的邊緣逃逸,但其輻射的物質量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如果說只看黑洞本體的話,它是不會發光以及發出任何電磁波輻射的
  • 黑洞要顯真身了,是誰為它拍了第一張照片?
    人類在2015年第一次聽到了兩個黑洞相互繞轉合併所產生的引力波之聲,從那以後,科學家們又在為親眼目睹黑洞真容而努力了。 無論我們最終得到的黑洞圖像是什麼樣子——是像電影畫面一般壯觀恢弘,或者只有幾個模糊的像素點——事件視界望遠鏡都意義非凡,這是我們在黑洞觀測史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 一張導圖告訴你,啥是黑洞?小學生都能看懂的知識
    黑洞並不是我們常說的窯洞、土洞、山洞之類的洞。黑洞其實是宇宙中的一種特殊的天體。宇宙中的天體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見的太陽、地球、月亮、金星、火星……這些都是宇宙中的天體。既然黑洞是宇宙中的天體,為啥叫它「洞」呢?當然它跟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的洞有類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現實生活當中的洞,比如說水洞,它會把周圍的水吸進洞裡去。但黑洞會把周圍任何的物質都吸進去,連光都無法逃脫。可見黑洞不是普通的洞。
  • 黑洞的引力到底有多大,以至於光都無法逃脫
    黑洞在宇宙是普遍存在的,只是我們看不見。據說,大的星系中心都有黑洞存在。黑洞在宇宙是普遍存在的,只是我們看不見。據說,大的星系中心都有黑洞存在。我們銀河系中心可能就有黑洞,銀河系的直徑大概有十萬光年,那麼銀河系中心到底是有個多大一個東西,能有如此強大的引力,以至於它能帶動半徑5萬光年的這個範圍內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星系在圍繞它在轉。但是根據科學家觀察,銀河系中心什麼都沒有。
  • 黑洞是什麼?如何給孩子介紹黑洞?
    來源:EHT Collaboration上圖展現了M87星系中心的特大質量黑洞,它距離我們有1600萬秒差距(5500萬光年),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所得照片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向我們展現了事件視界。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任何物體,即使是光也無法從事件視界內逃脫。
  • 黑洞真的是黑滴嗎?
    黑洞是廣義相對論中存在的一種天體,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熱而放出和γ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藉由間接觀測恆星或星際雲氣團繞行軌跡取得位置以及質量。
  • 第一張照片之謎,黑洞為什麼能被EHT望遠鏡「看到」?
    視界面望遠鏡為黑洞拍下的史上第一張「照片」即將公布了!暗物質粒子,可能已經被發現了!今天,科幻迷和天文愛好者都在奔走相告,這是人類移民外星球夢想捅破的又一張窗戶紙。今年的4月5日到14日之間,來自全球30多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展開了一項雄心勃勃的龐大觀測計劃,利用分布於全球不同地區的8個射電望遠鏡陣列組成一個虛擬望遠鏡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