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深圳,記者 覃澤俊)訊,3月2日晚間,國信證券公布了150億元定增的調整方案,這也是再融資新規公布後第二家調整方案的券商。
公告顯示,國信證券3月2日召開的董事會議通過了公司對定增的發行時間、發行價格、發行對象、限售期進行調整的議案。國信證券表示,定增將夯實公司資本實力,增強綜合競爭實力和抵禦風險能力,推動公司戰略規劃落地,鞏固和提升行業地位。同時,國信證券提示本次調整尚需股東大會批准,臨時股東大會召開時間為2020年3月19日。
此次再融資新規調整的三大核心內容就在於鎖定期限縮短一半、發行價格由9折到8折、發行對象數量可增至35名,國信證券150億定增方案的調整,正是針對這三項主要內容,用足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券商即將實施定增的規模並不小。截至目前,共有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原證券、西南證券、南京證券、海通證券、國信證券和第一創業等8家券商合計859.6億規模的定增即將實施。
主要涉及4大調整
公告內容來看,國信證券本次調整的內容主要有4個方面,分別是發行時間、發行價格、發行對象數量以及限售期。
首先是發行時間上,國信證券表示將發行時間由監管核准後的六個月內擇機發行改為在監管核准的有效期內擇機向特定對象發行。
其次,發行價格調整。由此前以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90%調整為為80%,相當於從打9折到打8折。
三是發行對象數量的調整。國信證券披露,本次定增發行對象由包括深投控、雲南合和、華潤信託在內的不超過10名改為,由包括深投控、雲南合和、華潤信託在內的不超過35名。公告同時披露,深投控擬認購的股票數量不低於定增股數的33.53%;雲南合和擬認購的股票數量為佔定增股數的16.77%;華潤信託擬認購的股票數量不低於定增股數的1.00%。
最後是限售期的調整。發行後其他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在5%以下(不含5%)的發行對象本次認購的股票自發行結束之日起12個月內不得轉讓,改為發行後其他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在5%以下(不含5%)的發行對象本次認購的股票自發行結束之日起6個月內不得轉讓。
募集資金60億投向自營
國信證券認為,公司自2014年12月完成IPO以來,尚未進行過股權融資,按照合併口徑,公司淨資產行業排名從2014年底的第七位下降到2019年9月底的第十位,資本實力與領先券商的差距不斷拉大。公司擬通過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夯實資本實力,增強綜合競爭實力和抵禦風險能力,推動公司戰略規劃落地,鞏固和提升行業地位。
募集資金用途來看,國信證券募資最大的投向是用於投資與交易業務的資金,規模達60億元,佔募集資金總額的40%。國信證券認為,與行業資產規模前十的券商相比,公司的自營投資規模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國信證券判斷,投資與交易業務有望成為公司未來盈利增長的穩定且重要的來源之一。公司投資與交易業務的戰略定位是積極把握市場機會,做好風險管理,合理運用多樣化的投資策略,為公司提供相對穩定的收益貢獻。權益類投資方面,堅持以追求低風險絕對收益為目標,靈活使用各種金融工具和衍生品,保障投資資金安全和收益穩定;固定收益類投資方面,鞏固與優化現有投資業務,加大新業務推進力度,打造「可轉債、權益、量化、固收、衍生品」五輪驅動的投資體系,加強市場研判和信用研究,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增厚公司投資收益。
償還債務也是國信證券定增的主要目的之一。國信證券表示公司擬用於償還債務的募集資金規模為40億元,佔總募資額比重為26.67%。以2019年12月31日公司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為基礎,按照本次發行募集資金用於償還有息負債規模為400,000萬元進行測算,有息負債率將相應下降至44.09%,財務風險將有所下降,符合全體股東的利益,有利於公司的長遠健康發展。
募集資金的用途之三是大力發展資本中介業務,定增用於融資融券、股票質押等資本中介業務的金額不超過25億元,佔總募資額比重達16.67%。國信證券在公告中透露,公司同期融資融券餘額和股票質押式回購餘額分別為339.07億元和267.07億元,與前十大證券公司的平均值相比均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國信證券認為,公司資本中介業務面臨的最大短板是自有資金規模較小,資金成本較高。
此外,國信證券的定增還將用於子公司增資,規模不超過23億元,佔募集資金總額的15.33%。其中,對國信期貨增資14億元,對國信香港增資9億元。剩餘的募資資金國信證券將用於補充營運資金,規模為2億元,募集資金投入佔比1.33%。
值得一提的是,國信證券同時公布了攤薄即期回報及填補措施。國信證券表示,為保護投資者利益,保證本次募集資金有效使用、有效防範即期回報被攤薄的風險和提高對股東的回報能力,公司擬通過嚴格執行募集資金管理制度,積極提高募集資金使用效率,加快公司主營業務發展,提高公司盈利能力,不斷完善利潤分配政策,強化投資者回報機制等措施,從而提升資產質量、增加營業收入、增厚未來收益、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填補回報。
8家券商即將實施定增
中信建投證券曾指出,由於券商再融資額度與原有資本實力掛鈎,大型券商可享受更高的再融資額度,最終加劇了證券業淨資本的「馬太效應」。
全年來看,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原證券、西南證券、南京證券、海通證券、國信證券和第一創業等8家券商共計859.6億規模的定增即將實施。從增發目的來看,其中7家提到項目融資,6家券商表示將用於補充流動資金,2家券商表示需要償還債務。
另外,有兩家券商董事會選擇終止定增。
在2019年6月17日,廣發證券發布《關於非公開發行股票批覆到期失效》的公告稱,2018年12月26日收到中國證監會批覆,核准公司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1.8億股新股,自核准發行之日(2018年12月17日)起6個月內有效。在取得上述批覆後,公司一直積極推進發行事宜,但由於市場環境和融資時機變化等因素,公司未能在中國證監會核准發行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發行工作,該批覆到期自動失效。
11月8日,證監會發布修訂再融資制度的徵求意見,擬從精簡發行條件、適當延長批文有效期和方便上市公司選擇發行窗口等優化非公開發行制度安排方面對再融資規則進行修訂。再融資政策鬆綁,也吸引更多上市公司終止原定增方案,做更優化設計。
12月3日晚間,興業證券公告稱,綜合考慮資本市場環境、監管政策變化,決定向證監會申請撤回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申請文件。
國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樊磊認為,「考慮到A股市場的定增規模受到上市公司融資需求、市場行情和監管規則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雖然經濟的下行壓力和市場行情相對的平淡意味著定增規模佔社融的比重很難全面恢復到2015年-2017年的水平,但是相關監管規則的調整還是能為定增市場帶來相當多的增量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