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近日,據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站優恪網顯示,德芙絲滑牛奶巧克力在德國實驗室中被檢出礦物油成分——礦物油飽和烴(MOSH)或聚烯烴低聚飽和烴(POSH)。檢測報告指出,德芙巧克力礦物油含量超大幅偏高(碳數在C17~C35的MOSH/POSH含量大於4毫克/千克)。這已不是巧克力第一次被檢測出有害物質,之前德芙另一款巧克力就曾被檢出偏高的礦物油成分——MOSH和MOAH(礦物油芳香烴)。2016年,一家德國民間食品監察組織在費列羅旗下健達巧克力倍多、瑞士蓮Fioretto系列巧克力牛軋糖等產品中檢測到了可致癌物芳香烴礦物油,健達巧克力條的含量最高,達1.2毫克/千克。
繼德芙之後,海天、老乾媽、老乾爹、翠宏等10款油辣椒產品也被該網站曝出含有礦物油、多環芳烴化合物、增塑劑及增味劑等成分。
疑問:
食用礦物油對人體有危害嗎?礦物油成分來自哪裡?我國對食品中的礦物油含量是否有明確標準?
解答:
廣東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國家食品接觸材料檢測重點實驗室(廣東)主任鍾懷寧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礦物油是一種烴類混合物,主要分為飽和烴礦物油(MOSH)和芳香烴礦物油(MOAH)。目前國際上主要關注碳數在C16~C35礦物油的安全風險。由於現階段針對礦物油毒理學和人群暴露評價數據比較缺乏,國際上對礦物油的毒性和安全風險尚未形成統一認識。
2012年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評估指出,MOSH毒性主要體現在其具有生物蓄積性,碳數大於C16的MOSH能夠在腸繫膜淋巴結和肝部蓄積,並可形成肉芽腫,而含有MOAH的礦物油可能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德國聯邦風險評估所(BFR)2013年完成的礦物油風險評估認為,低粘度的礦物油會在體內累積並對肝臟、心臟瓣膜和淋巴節造成損傷。
對於食品中含有的礦物油,鍾懷寧說:「由於消費者暴露於食品中礦物油的水平不高,食品中礦物油含量並不會危害人體健康。但如果常期攝入被低粘度礦物油汙染的食物,所導致的安全風險值得關注。長遠來看,對食品中礦物油的風險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評估,並採取措施降低人群對食品中礦物油的暴露水平。」
礦物油在食品工業領域應用廣泛,來源渠道比較複雜。優恪網發布的報告顯示,測評產品中的礦物油成分可能來自包裝紙上的印刷油墨、生產及包裝過程中機械設備使用的潤滑油等。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現在很多食品包裝採用循環再生紙,油墨接觸到了巧克力,但是這種礦物油遷移量不會很大。除非食品存放時間較長、溫度較高,礦物油的遷移量會變大。」
朱毅表示,直接接觸食品的包裝紙,相當於食品的「皮膚」,需要用食品的標準來要求,廠家完全可以選擇原生木漿製造的包裝紙,杜絕礦物油汙染。鍾懷寧建議廠家改進技術去除回收紙纖維中的油墨,或者減少含礦物油油墨在食品接觸材料中的使用,使用原生紙纖維來取代回收紙纖維,使用功能阻隔層(PET、鋁箔)等,同時「企業要建立並運行生產良好規範,儘可能控制由油墨黏髒現象帶來的礦物油汙染」。
雖然食品中礦物油的風險廣受關注,但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中並沒有規定具體的限量要求,只寫明礦物油可用於發酵工藝、糖果等的加工工藝中。鍾懷寧也表示,迄今為止,國內外尚未有強制性法規規定食品或食品接觸材料中礦物油含量限值或遷移限量。「消費者很難從感官上對食品或食品接觸材料含有的礦物油進行直觀辨別,只有依賴專業機構通過先進的樣品處理和分析技術對其進行準確的定性、定量分析。」鍾懷寧說。
暨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胡長鷹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表示,他們正在與國家食品接觸材料檢測重點實驗室(廣東)合作,計劃近期開展針對相關食品中礦物油的檢測工作,來評估我國食品中礦物油的含量水平。
朱毅則表示,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把礦物油作為一項檢測內容,在風險評估基礎上,對礦物油含量制定標準越早越好。她同時建議,與其擔憂礦物油對人體的傷害,倒不如適當控制食用巧克力的數量和次數,大量攝入高熱量食品對人體的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