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搬運工,古代人稱為「腳夫」,屬於販夫走卒一類,現在在許多民國大戲當中還可以看片中出身寒微的成功人士在沒有闖出名堂之前均有碼頭抗包的經歷,大多都是為了養家餬口討生活而已,是十足的苦力。而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碼頭搬卸貨物都已機械化,不需要人工搬運了,大規模的搬運隊伍也越來越少。今天跟隨聲生活觀察家欄目走進這個即將被淘汰在歷史舞臺的這個群體。
當小編還在讀小學的時候,隔壁一個阿伯就在碼頭當搬運工。居住和生活基本都在一起,工作大多都是口頭協議,沒有固定合同也沒有工傷保障。有一次在他搬運化肥的過程中,操作不慎,手推車掉進了倉庫一個坑裡,當時手推車的豁口直接劃傷了小腿,他硬是用紙包著堅持著卸完貨再去看的醫生。現在傷口雖然早已經癒合,但裡面還是會痛,因為搬運卸貨只是口頭協議,並沒有合同與相關協議,所以老闆也並沒有賠醫藥費,而他自己也只能自認倒黴。
要說傳統的碼頭搬運工們平時的工作內容就是搬貨及卸貨,在尚未機械化自動傳輸之前的許多個世紀中,每天運出運抵碼頭的各種貨物就是由這些苦力用自己的肩膀扛上去、扛下來的。船到就開工,搬完即結帳,之間採取計件形式,搬得多酬勞相對多,搬得少酬勞就少,而完全沒有各種保障制度,在此過程當中受傷或致殘全都需要由個人承擔風險。許多個世紀以來就是純粹的賣力氣,沒有任何技巧而言。
這是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群體,可即便如此,在舊社會的時候還由許多的幫派控制,層層盤剝之後工人們靠自己的血汗辛勤勞作之後能得到的報酬就更少了。建國之後這種情況得到扼制,工人們的權利有了保障,但收入一直還比較微薄,2000年到2016年之間碼頭搬運工們的收入大幅增長,據說可以達到6000元左右,但現在隨科技進步工作機會越來越少,將來也許會全部由機械代替。缺乏知識與技術的碼頭搬運工們可以說是勞苦大眾的代表,但時代不同了,這一行將發生巨大的變革,有些行業註定會消失於歷史之中,只有科技才是真正的生產力。
關於更多碼頭搬運工的情況您還了解多少呢?歡迎您在下方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如果您喜歡本文章,不妨訂閱一下,將有更多精彩文章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