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醫用磁共振設備院均擁有量和人均擁有量均處於較低水平。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加強,未來醫用磁共振設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但是高端及專用產品則基本被國外品牌如通用電氣、西門子和飛利浦等壟斷,國產品牌大多集中於中低端市場。
截止2016年8月28日,國產磁共振有效註冊證數量達到132個。
為什麼有如此多的企業競爭國內市場,他們能盈利嗎?未來的前景如何?我們下面通過一些公開的數據來探討一下。
磁共振主要幾個大的部件構成:磁體,譜儀,線圈,梯度。核磁裡最難的是頻譜儀,磁體,還有控制和應用軟體。
按磁場強度,磁共振分低場(永磁,開放型,0.2t到0.7t)和高場(超導,1.5t到7.0t)。永磁現在基本是以中國廠家為主,日立西門子都不再進行新品研發。也許接下來永磁慢慢會退出市場,畢竟跟超導相比成像質量較低。
國內現狀
2015年全球MRI市場規模為36.5億美元,西門子、飛利浦和通用市場佔有率達到80%左右。就國內而言,超導磁共振需求量約800臺/年,以市場均價500萬元/臺估算,目前國內磁共振(醫用、科研)市場容量約40億。
據悉,1.5T磁共振超導磁體佔MRI系統總成本30%至40%,3.0T磁共振超導磁體佔MRI系統總成本的50%至60%。
超導磁體由於其設計的特殊性、工藝的複雜性、以及需要綜合的工程化能力、高技術門檻,導致國內一直沒有形成穩定的超導磁體產品供應,且長期以來一直被國外所壟斷。
除了GPS,國內就是聯影和奧泰能製造醫用3.0T超導磁體的。1.5T 還有豐盛、辰光醫療等。所以市場一直呼喚滿足國內客戶需求的1.5T、3.0T超導磁體並形成穩定供貨,以降低生產成本。
目前國產的超導磁共振整機廠家有東軟、朗潤、聯影、奧泰、安科、萬東等,其中只有聯影用的是自研磁體。
再有,從控制和應用軟體方面來講,國產的超導很多軟體不達標。從專利上看,中國廠家的技術還遠遠落後與國際品牌,如不持續投入研發很難追上。
以上就是國內超導磁共振的技術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