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反常的「歷史熱」

2021-01-22 網易新聞

葛劍雄 大家談B 今天

文 | 葛劍雄

選自 | 《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9期

當前日益流行的「歷史熱」現象背後,除了純粹的史學愛好者外,出現了一種史學民粹化的發展傾向,一些非專業人士、商業人士積極爭取歷史的解釋權其身後則有著特定的政商利益。這一趨勢,與「公共史學」的現代發展並不是一回事——事實上中國歷史研究一直都有濃鬱的公共性的傳統。公眾參與歷史演繹,是知識生產體系日益多元化的表現,是歷史知識普及與傳播的重要工作,但是一些人對歷史解釋的肆意歪曲和片面理解,無形中幹擾了嚴肅歷史知識的傳播。


有人指責說:歷史學界關在象牙塔裡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公眾給解決了。曾經有媒體問我,公共史學對你們有什麼衝擊,你們準備如何應對公共史學的衝擊。我回答說沒感到任何衝擊,至少對我們歷史地理學沒有。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還找不到一個例子證明有歷史學家長期解決不了的問題是靠公眾解決的。如果有,那也只是媒體的自娛自樂或是網絡上的炒作。正像自然科學界一直都有一批所謂的「民科」,不時提出一些驚人的觀點或成果,然後強調我們廣大群眾比你們科學家還厲害。

歷史學方面也是如此。比如,有人說經過多年研究找到了明朝建文帝的下落。還有一段時間有人討論一些歷史人物,實際上都是依靠民間提供的那些「史料」,或者是出於狹隘的地方利益製造的「證據」,卻聲稱解決了千古難題,推翻了史學界的權威結論。媒體上不時見到這樣的報導,將根本不懂歷史為何物的人吹捧為民間歷史學家或某方面的專家。有人聲稱自己有新的發現,收集了很多專家不知道的史料,而他所謂的「史料」出處,包括《辭海》、某某報紙、新修的某縣誌等。《辭海》是工具書,不能算史料出處,他連這一點都不清楚。

這一傾向首先表現為,一些人認為真正能夠研究歷史、能夠解決大問題的,不是歷史學專家,不是象牙塔裡的學者,而是民間的非專業人士。他們往往曲解「高手在民間」這一說法。如果民間真有水平高於專家的高手,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肯定會被及時轉化為專業人士。即使因特殊原因留在民間或保持業餘狀態,那麼衡量他的水平和研究成果也得使用專業標準,而不會存在另外的「民間標準」。何況這畢竟是個別現象。

史學民粹化的傾向,還表現為隨意泛化歷史,將所有涉及過去的內容都當成歷史,自以為了解過去就有資格談歷史,甚至評論、研究歷史。如一位著名作家曾經用《水滸傳》中的內容批判宋朝的腐敗,一位非專業人士以自己的採訪和「考察」為基礎,重構秦朝歷史等。

這種傾向的危險性,不僅體現在某個具體問題上,實際上它最終指向的問題是:歷史學和歷史研究靠誰引領?是靠「民間高手」,靠所謂「公眾」,還是靠歷史學界?

從政治上講,中國的傳統就是主流的歷史都由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引領,由正統政治來解釋。而從學術上講,當然應該由歷史學界的專業人士,經過專業訓練,通過符合學術規範的研究,來得出結論並進行普及傳播。

歷史是後人對已經發生過的事、對已經存在的人,對過去有意識的、有選擇性的記錄和研究。根據什麼意識,由誰來選擇呢?應該是在歷史價值觀的引領下由歷史學家來記錄和研究,而從來不是由什麼「公共史學」來引領,我們專業歷史工作者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責任。

其實,根本不存在什麼公眾對史學的衝擊。所謂「衝擊」的表面現象,無非是媒體或網絡製造出來的「熱點」或某些人的自娛自樂、自我炒作,而史學界對此其實波不驚甚至毫無興趣。另一方面,史學界也不怕衝擊,因為真正的歷史記錄和研究成果是經得起衝擊的。

因此,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分析當前所謂的「歷史熱」,不要在「歷史熱」面前自作多情、盲目樂觀。當前的「歷史熱」很複雜,一方面的確反映出公眾對歷史很感興趣,但大多數人感興趣的並不是真正的歷史,而是貼著歷史標籤的小故事、小說、段子、戲說,或者是某某人在媒體上的表演。

當初中央電視臺開設《百家講壇》欄目,早期我曾經幫他們籌劃,也邀請我去主講。他們根據市場調查對我說:「你不管怎麼講,你要明白,你面對的這些聽眾、觀眾,7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所以我後來很奇怪,有人在《百家講壇》一講,就變成著名學者,難道7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肯定你,你就非但成了學者而且是著名的了嗎?在所謂「歷史熱」的情況下面,到底是要維持表面的「熱」,維持自己那些粉絲或者吸引更多人來聽你的課、買你的書?還是要堅持歷史學本身的科學性、歷史學本身的學術意義、歷史學本身的價值觀,從而對大眾進行引領?

在任何社會,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對歷史的解釋權,對歷史本身的研究,絕對不能因為存在像現在這樣一種表面的「歷史熱」,就覺得應該讓公眾主導。公眾可以參與進來,但不能只看到表面的「歷史熱」而去迎合公眾,而是應該由我們專業史學工作者做引領工作。現在,我們一方面要把公眾史學放在一個恰當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專業的歷史研究機構、專業的人員,不能放棄我們自己的責任、我們的價值觀念、我們的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葛劍雄:中國應該承認雙重國籍
    針對近兩年中國投資移民熱的現象,FT中文網採訪了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國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葛劍雄教授。葛教授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國移民史》、《中國人口發展史》等。FT中文網:我們在報導這組國籍專題時,發現中國學者當中很少有人研究國籍的。國籍對中國人算是個新概念嗎?
  • 葛劍雄說:不必爭
    「對於上海歷史文化資源的發掘,各區是互補而非競爭關係,不必爭。」3月15日,《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在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宣布籤約啟動。承擔叢書中《上海源》撰寫的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接到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要寫「上海源」,上海之源究竟在哪裡?對此,葛劍雄作答:「界定『上海之源』要看從什麼角度切入。
  • 開山大師兄|葛劍雄:不要講大話,知識分子是什麼角色得明白
    本文受訪者葛劍雄,1945年12月15日出生於浙江湖州,1983年9月獲得博士學位,是新中國第一批兩位歷史地理學博士之一,師從譚其驤先生,譚先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葛劍雄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務委員。
  • 反常氣候致熱射病例增加 2名重度中暑市民身亡
    他表示,重度中暑在醫學上又被稱為熱射病。熱射病常發生在氣候持續高溫悶熱的情況下,由於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汗液無法正常排出,體內熱量積蓄過度,最終導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熱射病不僅僅發生在烈日高溫暴曬時,室內也可能會發生。」鄧星奇表示,當室內溫度高於35度時,體質虛弱或自身有基礎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尤其容易患熱射病。
  • 今夏天氣反常 初伏過半為啥沒有熱起來
    然而,今年7月16日入伏以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熱,反而有些清涼。目前初伏已過半,可我市日最高溫依然在30℃上下徘徊,早晚溫度在20℃左右。不少市民表示,往年高溫天氣在入伏前就出現了,雖然今年5月份也有幾個熱天,但很快就結束了。入伏以來,感受最多的還是清涼,並且烈日暴曬的情況也不多見,家裡基本上沒有使用空調。
  • 源自於一種越冷越覺得熱的反常感覺
    生理學家認為當人的身體受冷到極端的時候,在感覺上會出現相反的現象,就是覺得身體很熱,這個時候就是人體出現了低溫症,而反常的脫衣現象就是是由嚴重的低溫症引起的。生理學家研究還發現,當人的核心體溫下降超過2℃時,即低於35 ℃時,低溫症就會出現,當人體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通常都是處於極端寒冷的環境中,然而奇怪的是一旦出現低溫症,人體在神經上又會感覺身體很熱,溫度越低就會感覺越燥熱
  • 葛劍雄;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 選摘 | 《古今之變》 作者 | 葛劍雄 出版 | 九州出版社
  • 進展 自旋塞貝克效應與反常能斯特效應
    熱自旋電子學亦稱自旋卡諾電子學,作為自旋電子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因在微電子器件廢熱再利用等方面的應用前景而迅速興起。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重要性1、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使得在零磁場的條件下應用量子霍爾效應成為可能;2、這些效應可能在未來電子器件中發揮特殊的作用,可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科研歷史理論計算得到的磁性拓撲絕緣體多層膜的能帶結構和相應的霍爾電導。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本報訊(見習記者孫愛民 記者丁佳)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果於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與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人被凍死前,為什麼不是緊裹衣服,而是出現「反常脫衣現象」?
    當年的人對此感到不可思議,但是,科學可以解釋這一點,這就是「反常脫衣現象」。正常情況下,人們一旦覺得冷,肯定是把衣服裹緊。同時,血液也會優先向心肺等主要器官回流,原因很簡單。此時,原本流向內臟的血液,會重新返回到皮膚表層,讓皮膚重新「熱」起來。由於人腦已經意識不清,只能保持最低程度的清醒,這時就會被「幻覺熱感」欺騙,感覺太熱了,要把衣服脫掉才行。這就是「反常脫衣現象」。
  • 昆州多地出現反常高溫,今日或成為52年來「最熱二月天」
    內陸Longreach和Birdsville的氣溫預計將達到43度。北昆士蘭海岸地區也將出現反常的高溫天氣,Mackay將達到「相當罕見」的35攝氏度。預計布裡斯班最高氣溫達34攝氏度,Ipswich可達37攝氏度。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由於該獎項評選嚴格,在歷史上曾多年空缺。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
  • 再次見證歷史,我們剛剛度過史上最熱9月
    天下網商記者 張超2020年,我們再次見證了歷史——歐空局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近日宣布,人類剛剛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9月。9月,南北半球都在「發燒」今年9月,全球各地異常炎熱,尤以歐洲、中東、美洲、大洋洲最為反常。比如法國,9月本應入秋,往年平均氣溫在12.7℃-21.1℃間,可謂氣候宜人,然而今年,法國人卻熱懵了。
  • 物理所在自旋塞貝克效應與反常能斯特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自旋電子學亦稱自旋卡諾電子學,作為自旋電子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因在微電子器件廢熱再利用等方面的應用前景而迅速興起。其中,自旋塞貝克效應(SSE)、自旋依賴的塞貝克效應(SDSE)、反常能斯特效應(ANE)等與自旋相關熱電效應,因其背後撲朔迷離的物理機制,而備受關注。
  • 薛其坤院士綜述文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一百多年來,物理學家在不同的材料中陸續發現了多種不同的霍爾效應:如普通導體中的正常霍爾效應,磁性材料中出現的反常霍爾效應,半導體材料中的自旋霍爾效應。這些發現不但大大豐富了霍爾效應的內涵,而且加深了人們對固體電子性質的理解。
  •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由於該獎項評選嚴格,在歷史上曾多年空缺。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
  • 氣象專家解釋廣東省11月以來天氣反常原因
    11月出現範圍和強度如此大的雷雨,在歷史同期十分罕見。今年11月天氣為何如此反常?廣東省氣象臺專家說,今年冷空氣姍姍來遲導致氣溫偏高;而氣溫偏高、高空槽頻來導致的強對流天氣,又造成近來暴雨、冰雹頻襲。    節氣早已立冬天氣仍未入秋    今年立秋(8月7日)以來,廣東乃至整個華南地區氣溫反常偏高。
  • 先抑後揚,南京天氣不算反常
    算不算反常?接下來還會有高溫嗎?  特別熱?其實平均氣溫、高溫日、極端高溫都排不上名次  「熱死了!」說到今年夏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共同感受。可專家卻說,今年根本不算熱。咋回事?  我市今年6月1日正式入夏,入夏時間和常年相比偏晚,而且從入夏到梅雨期這段時間內,除了6月5日有一個35℃的高溫日,其他時間總體氣溫比較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