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 大家談B 今天
文 | 葛劍雄
選自 | 《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9期
當前日益流行的「歷史熱」現象背後,除了純粹的史學愛好者外,出現了一種史學民粹化的發展傾向,一些非專業人士、商業人士積極爭取歷史的解釋權其身後則有著特定的政商利益。這一趨勢,與「公共史學」的現代發展並不是一回事——事實上中國歷史研究一直都有濃鬱的公共性的傳統。公眾參與歷史演繹,是知識生產體系日益多元化的表現,是歷史知識普及與傳播的重要工作,但是一些人對歷史解釋的肆意歪曲和片面理解,無形中幹擾了嚴肅歷史知識的傳播。
有人指責說:歷史學界關在象牙塔裡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公眾給解決了。曾經有媒體問我,公共史學對你們有什麼衝擊,你們準備如何應對公共史學的衝擊。我回答說沒感到任何衝擊,至少對我們歷史地理學沒有。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還找不到一個例子證明有歷史學家長期解決不了的問題是靠公眾解決的。如果有,那也只是媒體的自娛自樂或是網絡上的炒作。正像自然科學界一直都有一批所謂的「民科」,不時提出一些驚人的觀點或成果,然後強調我們廣大群眾比你們科學家還厲害。
歷史學方面也是如此。比如,有人說經過多年研究找到了明朝建文帝的下落。還有一段時間有人討論一些歷史人物,實際上都是依靠民間提供的那些「史料」,或者是出於狹隘的地方利益製造的「證據」,卻聲稱解決了千古難題,推翻了史學界的權威結論。媒體上不時見到這樣的報導,將根本不懂歷史為何物的人吹捧為民間歷史學家或某方面的專家。有人聲稱自己有新的發現,收集了很多專家不知道的史料,而他所謂的「史料」出處,包括《辭海》、某某報紙、新修的某縣誌等。《辭海》是工具書,不能算史料出處,他連這一點都不清楚。
這一傾向首先表現為,一些人認為真正能夠研究歷史、能夠解決大問題的,不是歷史學專家,不是象牙塔裡的學者,而是民間的非專業人士。他們往往曲解「高手在民間」這一說法。如果民間真有水平高於專家的高手,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肯定會被及時轉化為專業人士。即使因特殊原因留在民間或保持業餘狀態,那麼衡量他的水平和研究成果也得使用專業標準,而不會存在另外的「民間標準」。何況這畢竟是個別現象。
史學民粹化的傾向,還表現為隨意泛化歷史,將所有涉及過去的內容都當成歷史,自以為了解過去就有資格談歷史,甚至評論、研究歷史。如一位著名作家曾經用《水滸傳》中的內容批判宋朝的腐敗,一位非專業人士以自己的採訪和「考察」為基礎,重構秦朝歷史等。
這種傾向的危險性,不僅體現在某個具體問題上,實際上它最終指向的問題是:歷史學和歷史研究靠誰引領?是靠「民間高手」,靠所謂「公眾」,還是靠歷史學界?
從政治上講,中國的傳統就是主流的歷史都由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引領,由正統政治來解釋。而從學術上講,當然應該由歷史學界的專業人士,經過專業訓練,通過符合學術規範的研究,來得出結論並進行普及傳播。
歷史是後人對已經發生過的事、對已經存在的人,對過去有意識的、有選擇性的記錄和研究。根據什麼意識,由誰來選擇呢?應該是在歷史價值觀的引領下由歷史學家來記錄和研究,而從來不是由什麼「公共史學」來引領,我們專業歷史工作者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責任。
其實,根本不存在什麼公眾對史學的衝擊。所謂「衝擊」的表面現象,無非是媒體或網絡製造出來的「熱點」或某些人的自娛自樂、自我炒作,而史學界對此其實波不驚甚至毫無興趣。另一方面,史學界也不怕衝擊,因為真正的歷史記錄和研究成果是經得起衝擊的。
因此,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分析當前所謂的「歷史熱」,不要在「歷史熱」面前自作多情、盲目樂觀。當前的「歷史熱」很複雜,一方面的確反映出公眾對歷史很感興趣,但大多數人感興趣的並不是真正的歷史,而是貼著歷史標籤的小故事、小說、段子、戲說,或者是某某人在媒體上的表演。
當初中央電視臺開設《百家講壇》欄目,早期我曾經幫他們籌劃,也邀請我去主講。他們根據市場調查對我說:「你不管怎麼講,你要明白,你面對的這些聽眾、觀眾,7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所以我後來很奇怪,有人在《百家講壇》一講,就變成著名學者,難道7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肯定你,你就非但成了學者而且是著名的了嗎?在所謂「歷史熱」的情況下面,到底是要維持表面的「熱」,維持自己那些粉絲或者吸引更多人來聽你的課、買你的書?還是要堅持歷史學本身的科學性、歷史學本身的學術意義、歷史學本身的價值觀,從而對大眾進行引領?
在任何社會,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對歷史的解釋權,對歷史本身的研究,絕對不能因為存在像現在這樣一種表面的「歷史熱」,就覺得應該讓公眾主導。公眾可以參與進來,但不能只看到表面的「歷史熱」而去迎合公眾,而是應該由我們專業史學工作者做引領工作。現在,我們一方面要把公眾史學放在一個恰當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專業的歷史研究機構、專業的人員,不能放棄我們自己的責任、我們的價值觀念、我們的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