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時期,在物質文化方面的一個突出的進步,就是先後開始使用兩種金屬器具—青銅器和鐵器。按照考古學的分期法,夏、商、周(主要指西周)應該是青銅時代,而春秋晚期則巳進入早期鐵器時代了。
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古代文化實例證明,在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之間,還有一個過渡時期,叫做銅石並用時代。這時期所使用的銅是紅銅,所以又叫做紅銅時代。紅銅是指未經人工羼雜的自然銅,即純銅,紅褐色,質較軟,不適於製作大型器具,只能做小工具和裝飾品之類,因此,紅銅器在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並不太大。
我國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齊家文化遺址中,曾經發現了一批紅銅器,有刀、錐、鑿、環等②,從而證明齊家立化已進入紅銅時代了。關於甘肅齊家文化的絕對年代,近年來經過放射性碳素測定,其樹輪校正年代有三個數據:一為公元前2255±140年;二為公元前2034±81年(平均值);三為公元前200年。大體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夏代,或稍早於夏代可是在中原地區,屬於夏代年代範圍的二里頭文化則已進入青銅時代了,因此中原地區的紅銅時代應該在二里頭文化以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或者更早。
青銅是紅銅加錫的合金,銅鏽呈青綠色,因以得名。青銅比紅銅有顯著的優點:第一、熔點低。紅銅熔點一般是1083°C,若加錫15%,熔點就降低到960°C;若加錫25%熔點就降低到800°C。這樣的溫度,是當時人們容易辦得到的。第二、硬度大。一般紅銅的硬度是布林氏(Brine11)硬度計的35度,加錫5%,其硬度增至65度,加錫10%,硬度增至165度。這樣就可視不同器類的需要,酌情增減錫的成分,鑄成硬度不同的器具。第三、青銅鑄件,不易出沙眼。青銅有這些優點,所以青銅器的出現,很自然地代替了紅銅器;雖然還不能完全排擠掉石器,但對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無疑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在我國,青銅鑄造業正在高度發展的同時,鐵器就開始出現了。確切的考古材料證明,商代和西周早已有了鐵器,現已被美帝竊走的兩件西周初年的鐵器,一件是鐵刃銅鉞,一件是鐵援銅戈,據說是1931年在河南濬縣出土的。文化大革命之中,在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中也發現了一件鐵刃銅鉞,可能出自墓葬,其時代或屬於「殷墟文化第一期」。傳為濬縣出土的兩件鐵器,經過科學分析,證明為隕鐵所制;藁城的一件鐵器,最近進行科學考察的結果表明,也是用隕鐵熱鍛成的,隕鐵即隕石鐵,是天空中的流星受地球引力的吸引墜落到
地面上的自然鐵。根據民族志中的實例和現代人做過的實驗,證明大多數的隕鐵可以直接鍛打成器;所以人類最早使用的鐵器大都是用隕鐵鎚打製成。
考古發掘證明,我國最遲在春秋晚期已經發明了冶鐵術,同時並在農業、手工業等生產領域中開始使用鐵器。在古代西方的一些國家,例如希臘、羅馬,一般是「從鐵礦的冶煉開始,並由於文宇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在我國特有的歷史條件下,還處於青銅時代,就巳經產生了高度發展的物質文化,並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大量的剝削現象,出現了階級的對立,有了文字,形成了國家一一奴隸制的國家;而到鐵器時代,中國古代社會則又進入到更高的社會發展階段——封建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