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白淨衛、李寅青與劉鵬團隊聯合研發出一體化自助式SARS-CoV-2核酸檢測卡盒,該卡盒具有居家檢測的便捷性,兩個推桿一推一拉之間,30分鐘內即可實現「樣本入、結果出」。
以往的核酸檢測往往需要在嚴苛的實驗環境條件和專業的設備下,經過2到3小時的繁瑣操作和反應才能得到檢測結果;而且,在取樣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雜質的影響,從而導致核酸提取的損失,受實驗條件的影響還會導致樣本擴增倍率低,最終經常導致「假陰性」情況出現。
此次清華大學藥學院白淨衛、李寅青與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劉鵬課題組研發的核酸檢測卡盒,正是克服了以往核酸檢測對時間、條件和靈敏度的苛刻要求,實現了從咽拭子取樣、一體化卡盒反應、膠體金試讀取的自助操作,在保證準確率的前提下,30分鐘內即可出結果。
「時間提速是我們這次做核酸檢測要解決的最大難題!」白淨衛此前長期從事基因測序技術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核酸樣本採集、處理、檢測的經驗。他分析,核酸檢測PCR法利用傳統的方式讓樣品擴增,一開始樣品複製很快,但後期速度就遞減,耗時太長,「我們在技術攻關中,採用了巢式等溫擴增技術。」
所謂的「巢式」,可以理解為 「嵌套」,一個環節嵌套一個環節。白淨衛把新冠檢測這類恆量核酸樣本的擴增的過程比喻為「運動員長跑」,運動員一開始速度很快,但是往往耐力不足。樣品擴增也是如此,一開始複製很快,但中途就衰減下來,所以為了提高速度,他們把「長跑」改成 「接力跑」,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對個位數的新冠病毒進行檢測。
「最後,以上反應物在膠體金試紙上通過競爭法顯色,讀取方式與驗孕棒類似,一目了然。」白淨衛說,整個過程理論上22分鐘即可完成,檢測者個人操作的話,30分鐘之內完全可以實現「樣本入,結果出」。
為了克服傳統檢測方法出現「假陰性高」問題,李寅青說,他們在樣本獲取、核酸擴增、病原識別、膠體金免疫層析顯色等環節,都進行了整合簡化,減少檢驗人員的幹預,提升檢測的靈敏度,「比如在簡化樣本處理方面,由於咽拭子樣本通常含有抑制反應的雜質,常規檢測樣本通常需要經過核酸提取過程,這個流程費時且人工操作相對複雜,不適合未經培訓的人員使用。」
通過優化裂解流程和後端擴增試劑,實現不經過核酸提取直接進入反轉錄等溫擴增的流程,團隊極大地降低檢測過程複雜性,減少了因雜質導致的「假陰性」案例。
劉鵬說,為了便於檢測,他們還打造了「一體集成化微流控卡盒」,具體檢測分為四步:第一步,移動杆帶動注射器式的活塞導致裂解的樣品流入第一個等溫擴增腔;第二步,反應10分鐘後,反應產物被稀釋;第三步,泵入第二個等溫反應室進行帶探針的進一步擴增;最後,將反應混合物泵入裝有層流試紙條的室中,以讀出測試結果。這其中,卡盒含有USB或電池供電的簡易恆溫電路,可以提供擴增反應所需要的溫度。
劉鵬提到,為提高卡盒的用戶使用體驗,他們邀請清華美術學院副院長趙超對卡盒進行結構和外觀設計,「預計未來的卡盒長寬高約為10x10x3cm,檢測者使用時只要把兩個推桿上下各一推,30分鐘內就可以查看結果,操作非常簡單。」
根據設想,團隊還將進行批量化檢測卡盒研發,進行多樣本檢測,並將開發移動端APP,輔助用戶使用和結果判讀。
下一步,該項目團隊將推進小批量卡盒裝配,驗證批量化生產的可行性,同時與醫院合作,加快臨床樣本的驗證。目前,團隊也正在積極尋找未來的合作夥伴,加快檢測卡盒的報批工作。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任敏 通訊員 張同順 高原
編輯:徐慧瑤
流程編輯: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