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提起「中國速度」必然會讓人想到中國高速鐵路。現在,我國擁有現代化的鐵路網和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這些四通八達的鐵路網,串起了祖國的東西南北。
中國高鐵的安全平穩、便利快捷早已深入人心。這背後是一代代鐵路人的奉獻與堅守,其中就有一位老人的參與和見證,他是我國電力機車事業的開創者之一、鐵路大提速的主要推動者和決策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志寰。
傅志寰(左 視頻截圖)
時速200km帶來的啟發
傅志寰出身於遼寧海城的一個鐵路世家,他的父親是一名火車司機。高中畢業之後,他報考的第一志願是鐵路,他在蘇聯學習的也是鐵路,畢業後一直在鐵路部門工作。
改革開放初期,傅志寰到德國進修,德國鐵路200km/h的客車讓他感到吃驚。「他們能做到的,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他把這個問號一直從德國帶到國內。當時,在德國同一條鐵路線,白天跑客車晚上跑火車。據傅志寰回憶,當時,廣州到深圳跟香港連起來運量不是很大,他通過調研和上報向相關領導建議按照德國人的辦法,白天跑客車把速度提起來,晚上跑貨車。
最後,領導採用了他的意見,在廣州鐵路局、鐵道科學研究院和有關單位共同努力下,1994年,提速改造後的廣深線通車,從原先的時速100km提速到了160km,開創了中國鐵路提速的先河。為了這條線路,相繼開發了東風4D、東風11等內燃機車和高檔客車以及電動車組,不但滿足了廣深線的需求,還為後來的高速列車研製打下基礎。
前所未有的大提速
在廣深線試驗取得成功的基礎上,1995年開始在繁忙幹線上的提速試驗相繼開展。1996年滬寧線、京秦線接連提速成功,上海到南京從原來4小時縮短至2小時48分。從1997年4月1日起,傅志寰參與和主持了四次大面積提速。
為了提速,鐵路人對老舊路基、橋梁進行改造,開發無縫線路和可動心道岔技術;研製時速160km至200km的大功率客運機車、新型客車和十多種動車組;開發紅外線安全裝置、新型信號系統和機車監控設備,以確保列車安全。
但傅志寰並沒有滿足於鐵路的提速,他知道,想要追趕國際前沿並真正解決我國鐵路中的問題必須要建造高速鐵路。
曾經,秦皇島至瀋陽間鐵路既有線運輸能力高度緊張,急需另外建設一條大能力鐵路。秦瀋客運專線於1999年開工,2003年建成,線路全長405千米,建設時速200千米,預留時速250千米,還設置了長66.8千米,時速300千米的綜合試驗段。作為中國自主研究設計、建造的第一條客運專線,它的建成帶動了中國鐵路綜合技術水平的大幅提高,啟動了中國鐵路客運高速化的進程。
為了配合秦瀋客運專線的建設,傅志寰等人組織鐵路系統有關企業和研究院所自主研發了中華之星和先鋒號高速列車。先鋒號動車組時速達到292km,中華之星時速達321km,創造了當時速度最高紀錄。中華之星、先鋒號和秦瀋客運專線,為我國後來建設300-350千米時速高速鐵路提供了重要經驗。
一無所有逼出了自主創新能力
新中國成立後,鐵路系統百廢待興。1961年,傅志寰被分配到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那時我國正在試製韶山1型電力機車。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飯也吃不飽,工作上還要面對蘇聯專家撤走後留下的一堆技術難題,壓力很大。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傅志寰這批年輕人不相信離開外國人就一事無成。大家發憤圖強,夜以繼日地開展研究試驗,他和許多同事都認為與其繼續沿著蘇聯設計思路走,不如自己另闢蹊徑。他們研製了新的整流器,取代了原來的引燃管整流器,開闢了一個新天地。
1968年韶山1型機車終於過了技術關,成為我國電氣化鐵路的主型車。除了韶山1型機車,傅志寰在株洲研究所期間還參加和主持設計試製了韶山2型至韶山4型電力機車和我國第一列電動車組。1984年傅志寰調入鐵道部後,他牽頭組織技術攻關研製了包括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客車、貨車等二十餘種新產品,形成國產品牌系列,滿足了貨運重載、客車提速的需要。
在鐵路安全穩定並大面積提速成功後,2000年-2003年,他組織青藏鐵路早期建設工作,為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距離最長的高原鐵路做出努力。通過新線建設和鐵路提速以及管理改革,2003年底,中國鐵路營業裡程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完成工作量為世界第二,運輸效率達世界第一。
對鐵路情有獨鍾
談起自己和鐵路的淵源,傅志寰曾在一次採訪中深情地說:「我對鐵路情有獨鍾。」
他一方面投身於自主創新的國產機車技術,一方面心系鐵路改革和發展。從大提速秦瀋客運專線,到後來的高鐵建設高潮,直至復興號擁有全完自主智慧財產權,傅志寰見證了中國鐵路自主創新一路披荊斬棘,中國標準逐漸走向世界。
80歲前後,傅志寰仍然關心著鐵路前沿,不斷對我國鐵路發展提出建議,還經常到運輸成產一線學習最新技術和知識,像學生一樣虛心。
在鐵路工作了一輩子,火車、車輪已經深入傅志寰的血液,在他的心中扎了根。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鐵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傅志寰這一代鐵路人在中國鐵路發展史中經歷的故事、創造的前路和他們留在路上的足跡。(文/楊書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