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士後調查:魔幻2020,博士後們很焦慮

2020-09-23 木木西裡科技

《自然》對博士後這支關鍵研究力量做了問卷調查,結果描繪出了一個灰暗的圖景:他們害怕失去工作,研究被迫中斷,對未來充滿了焦慮

根據《自然》對全球博士後進行的首次調查,十分之八的博士後表示,全球新冠疫情妨礙了他們的實驗以及數據採集工作。超過一半的博士後發現,和實驗室的PI探討研究想法和分享研究變難了,將近三分之二的博士後認為,疫情對他們的職業前景有著消極的影響(見「幹擾和困頓」)。


疫情迫使全球實驗室停產或減少產出,也削減了科研機構的經費,對博士後的科研資助和獎學金等經費來源造成了威脅。對於那些已經身負資源不足、工作競爭和前途未卜之重擔的年輕科學家來說,疫情的到來使一切雪上加霜。

《自然》從6月中旬到7月底對全球7670名博士後進行了一次自願調研,詳細詢問了他們關於新冠疫情對博士後這個群體的影響。對其中一些參與者的後續訪談以及數百項自由評論(見「前途暗淡」)的分析,描繪了新冠疫情下不安而艱險的博士後研究生涯。南澳大利亞健康和醫療研究中心的癌症研究者Hannah Wardill 在訪談中表示:「(新冠疫情)加劇了博士後已經面臨的重壓。」

這項調查由《自然》和倫敦的市場調研機構Shift Learning合辦,並在nature.com、施普林格·自然的數字產品以及電郵訂閱中行了宣傳。調查有英語、漢語、西班牙語、法語和葡萄牙語幾個版本。和新冠疫情有關的數據表可以在 go.nature.com/34wrre1上查詢。數據目前正在進行分析,完整結果將在11月公布。


不確定的職業前景

百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感染了新冠病毒,另有9%的受訪者懷疑自己被感染,但是沒有做檢測。不過他們心頭懸著的不僅是自己有沒有感染新冠病毒這個問題。大約61%的受訪者表示,疫情對他們的職業前景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另有25%的受訪者表示這對他們本來就不確定的未來造成了進一步的打擊。

南美洲的博士後普遍對職業前景感到擔憂,那裡7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職業前景在疫情一開始就受到了打擊。一位來自巴西的生物化學家在調查的自由評論部分分享了她的擔憂。她指出,巴西的博士後合同通常只持續1-2年,合同延期是很不確定的,這就為本來就在苦苦掙扎的博士後們製造了一個更為嚴酷的難題。她寫道:「在這兒,博士要在街上賣吃的才能為自己提供經濟支持,因為大多數博士都無法找到獎學金或工作。」

巴西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的物理學家Julieth Caro擔心巴西政府會為了降低成本而縮短她的獎學金期限。她說:「新冠讓我明白,科學對巴西政府並不重要。」她還指出,她的獎學金規定她不能在其他領域找工作。因為沒有什麼工作需要物理,因此她開始做志願者,免費教授實驗物理。

在其他地方,相信疫情已經影響了自身職業前景的博士後的佔比也很大,在北美洲和中美洲佔68%,在澳洲佔68%,在亞洲佔61%,在非洲佔59%,在歐洲佔54%。在新冠病毒首先被發現的中國,5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職業前途已經遭受重創,另有25%的表達了不確定性。

疫情對職業的影響因研究領域而異。在計算機科學和數學領域,略低於一半的博士後研究者認為他們的職業遭受了打擊,而在化學(68%)、生態和演化(67%)以及生物醫藥(60%)領域,持有這種看法的人更多。

疫情現在成了博士後最大的煩惱之一。在被問及對職業前景造成最大挑戰的3個因素時,40%的受訪者提到了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64%的受訪者提到了對資助的競爭,45%的受訪者提到了本領域缺乏工作機會。

對那些希望在2020年找到教職的博士後來說,新冠疫情以及此後大面積的招聘停擺可謂是史無前例的低潮。德國的一位生物工程學家在評論區域解釋了自己面臨的困境:「之前我從好幾家大學拿到了口頭的教職offer。新冠疫情期間,他們凍結了所有招聘,但是並沒有讓我知道後續。」


美國的一位HIV研究者在今年開始找終身軌教職,他在評論部分指出,新冠疫情可能是一個拐點。他寫道:「無法想像新冠疫情對我們的職業生涯有多麼大的破壞力。我想待在學術界,但是這可能不會實現了。」

13%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已經因為新冠疫情失去了博士後的工作或者博士後的offer。21%的受訪者猜測,新冠病毒已經剝奪了自己的一個工作機會,但是不能確定。南美洲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已經失去了工作,在歐洲這個數字是11%,在北美和中美洲則是12%。

60%的受訪者目前在國外工作,這個情況只會加劇新冠疫情對他們的潛在影響。許多人擔心新冠疫情會影響他們的籤證以及居留的能力。一名來自印度、目前在美國工作的生物化學家寫道:「我的籤證到2021年1月到期。因為新冠封城,我三個月沒有工作。所以我可能要在無法發表一些研究結果的情況下,離開現在的實驗室和美國。」

對實驗的打擊

80%的受訪者表示,疫情妨礙了他們做實驗。其中一位受訪者是英國班戈大學的光學工程師Rakesh Dhama。他本來要在今年初去法國完成實驗,實驗內容是用晶片殺死癌症幹細胞,但是「因為新冠病毒,所有的事情都一團糟,現在我設計的那個實驗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了」。他還提到,他的導師拿到了兩臺設備,可以改善實驗的準確性,但是現在沒人能去現場做。他悲傷地表示:「新冠病毒已經在科研方面影響了我。」

來自印度的Dhama指出,他在英國的籤證在7月底到期,因此他必須要加快找工作的進度,然而這在疫情中並不容易。為了和時間賽跑,他向歐盟委員會遞交了光學方面的瑪麗·居裡個人獎學金申請。他說:「我要在20天裡寫出一個10頁的研究方案。」方案已經獲批,他將在10月在芬蘭的坦佩雷大學進行研究,當然前提是他能獲得芬蘭的工作籤證。

疫情期間遭受阻礙的的科研活動不僅是實驗而已。5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和導師以及同事的交流也遇到了困難,57%的人表示,和他們分享研究結果變得更困難了。美國的一位分子生物學家在評論區表示:「因為疫情,我還沒見著我的同事。」

雖然疫情使科研進度產生了大面積的延誤,只有不到1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獎學金或工作合同會被延期。6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職位沒有發生變化,19%卻不太確定。獲得了瑪麗·居裡個人獎學金,在西班牙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工作的癌症研究者Melania Zauri表示,她可以請不帶薪假,但不能延長她的合同。Zauri表示,西班牙為許多政府資助的研究者延長了合同,但是帶著優秀的外部獎學金而來的研究者卻不能享受這樣的待遇,「我們被當作了棄子。」

緊張的關係

本調查也涵蓋了關於導師的問題。在危機中,導師這個角色顯得愈發重要。超過一半(54%)的受訪者表示,在疫情期間,他們的導師就如何管理研究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導,但是32%表示他們沒有得到任何支持。關於導師是否盡一切可能提供了支持,29%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不同意。女性受訪者(28%)比男性(25%)更傾向於認為導師做的不夠。


在自由評論部分,關於疫情讓師生關係變得緊張的討論尤其突出。一位美國的分子微生物學家表達了她對疫情期間安全研究規範的擔憂:「我的PI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他讓每個人繼續工作,還不戴口罩,最後學校強制以後他才開始戴。」一位美國的真菌學研究者也有相似的意見,實驗室同事「被迫工作,卻沒有任何安全措施」。

一些博士後找到了些許安慰。雖然26%的受訪者認為疫情部分或嚴重損害了他們寫論文的能力,43%的人表示寫論文變得容易了。Wardill說:「封城以後,我可以專注於寫作,這算是一絲亮點吧。」

但是,Wardill認為疫情給她的科研以及工作踩下了剎車。3月,出於對旅行安全的擔憂,她不得不中斷在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研究項目,回到澳大利亞家裡。她本希望那個項目的成果和論文會讓她在未來的經費申請中獲得優勢,但是現在那些實驗卻如履薄冰,「我處在職業生涯的關鍵時刻,但是我的競爭力卻不如之前了。」

Wardill希望經費資助方在衡量她的科研產出時能考慮到疫情的影響。她說道:「他們應該承認這一點,每個人都遭罪了。」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Nature》博士後調查第二篇:他們對博士後的工作很失望
    本文是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系列的第二篇,揭示了學術界最不穩定群體的不安心態。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顯示,全世界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職業前景、工作量、工作文化等問題感到不確定、不安以及巨大的困苦。這項調查試圖搞清楚博士後面臨的最主要的矛盾,並從來自93個國家的7670名博士後研究者那裡獲取了自述信息。
  • 過半博士後想要離開學術界
    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發現,由於過長的工作時間,缺乏工作保障,再加上工作中的霸凌和歧視,許多博士後正考慮離開學術界。這項問卷調查的數據採集時間是今年 6-7 月,問卷設計了一系列和博士後生活質量有關的問題,比如心理健康、工作時間以及遭受歧視和騷擾的經歷(見「《自然》博士後調查」)。 《自然》博士後調查今年 9 月,《自然》發布了關於新冠肺炎如何影響博士後及其對未來看法的調查。該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對全球博士後的生存狀態進行了概述。
  • Nature罕見關注,海外博士後們將何去何從?
    2020年9月10日,Nature Careers專欄報導了科學領域重要勞動力—博士後工作者們的生存現狀。然而,調查結果令人沮喪,眾多博後們表達了對工作流失的恐懼,因疫情原因無法高效重啟之前中斷的研究的焦慮,以及對未來的不安。
  • 《自然》調查學術界最不穩定群體:博士後對自己的工作很失望
    原文作者:Chris Woolston 本文是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系列的第二篇,揭示了學術界最不穩定群體的不安心態。 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顯示,全世界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職業前景、工作量、工作文化等問題感到不確定、不安以及巨大的困苦。 這項調查試圖搞清楚博士後面臨的最主要的矛盾,並從來自93個國家的7670名博士後研究者那裡獲取了自述信息。
  • Nature:PUA 太嚴重,過半博士後打算逃離科研
    在 Nature 調查問卷中,十分詳細的列出了博士後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待遇的類型。 其中,65% 的人都認為是地位不平等導致的 PUA。 這一點身在其中的人自然會理解。
  • Nature:科研PUA太嚴重,過半博士後打算逃離
    單就PUA來說,便有65%的博士後經歷了權力壓迫,以及各種形形色色歧視。此外,還有來自生活中的各種壓力。這些博士後們,究竟經歷了多少「難以為外人道」的無奈?這一點身在其中的人自然會理解。博士後心理問題有多嚴重?不公正待遇、對未來出路的焦慮、生活的壓力,讓今年的Nature博士後調查結果,比往年更沉重。
  • Nature首次「博士後」前景調查:計算機、數學學者最樂觀
    而最近,Nature就關注到了博士後研究人員這一群體並展開了調查,共有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7670位博士後研究人員參與進來。在具體學科上,天文學、生物醫學等學科都表現出來了對前景的焦慮情緒,天文學有27%的人對職業前景持極端消極的態度。而計算機科學、數學研究人員有11%的人「非常樂觀」,這是所有領域中比例最高的。
  • 「博士後」前景調查:計算機、數學學者最樂觀,63%的人想繼續留在學界
    而最近,Nature就關注到了博士後研究人員這一群體並展開了調查,共有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7670位博士後研究人員參與進來。值得一提的是,這是Nature首次對這一群體的關注,然後得出了如下結果:近三分之二的學者將選擇在學術界任職。僅1/4學者對前景抱有積極態度,其中計算機學科、數學學科最樂觀。
  • 博士後之「殤」:科學界無法承受失去下一代的風險
    正如最近Nature出版社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全球疫情加劇了博士後研究人員對職業生涯的焦慮和擔憂,當前這一代博士後研究者面臨著迄今為止最為嚴重的職業和健康危機。這項民意調查於6月和7月進行,來自19個學科的7600多人對此做出了回應。
  • 人事部表彰全國優秀博士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等
    為了宣傳表彰在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博士後研究人員、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和優秀博士後管理工作者,人事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決定授予歐陽鍾燦等127名同志「全國優秀博士後」榮譽稱號,授予清華大學水利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等73個集體「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榮譽稱號,授予上海寶鋼(集團)公司等22個集體「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榮譽稱號,授予馮支越等30名同志「
  • 《自然》首次揭示博士後艱難處境:超半數計劃逃離科研
    根自然》雜誌今年6-7月首次對博士後遭遇、職業前景以及心理狀態等的調查顯示,實際情況或不容樂觀。5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因為工作時間長、缺乏工作保障、遭受霸凌和歧視帶來的心理壓力,打算離開科研領域。而2/3的受訪者表示,這次疫情給他們的職業生涯帶來了負面影響。(環球科學)
  • 2020江蘇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博士後招聘公告
    科研績效:博士後在站期間獲得的科研項目及產生的科研成果,按《南京醫科大學科研津貼發放辦法》發放科研津貼,享受校內教師同等待遇。4. 專項科研經費:學校對經批准延期滿一年的校本部統招博士後,給予其合作導師10萬/年的專項科研經費,用於支持博士後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專項科研經費額度20萬元,按相關文件執行。5.
  • 中國海洋大學2020年科研博士後招聘計劃表公布!
    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科學、大氣科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水產、食品科學與工程、藥學、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法學、應用經濟學等15個一級學科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根據《中國海洋大學博士後管理工作實施細則(試行)》,現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科研博士後研究人員,歡迎海內外優秀博士畢業生到我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 中再集團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18年度博士後研究人員招聘簡章
    中再集團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以下簡稱「中再博士後工作站」或「本站」)於2006 年 5 月經原國家人事部(國人部發[2006]53號文件)批准正式設立,目前已與國內多所知名院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穩定良好的合作關係,現聯合面向社會招聘博士後研究人員。
  •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20年度博士後研究人員招收公告
    地震預測研究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以下簡稱工作站),於2018年10月經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社部函〔2018〕127號)批准設立,現有在站博士後5人。能夠保證在站期間全職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4. 進站研究計劃需與合作導師的科研課題或者研究專長相關。四、相關福利待遇      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期間,享受與同崗位職工相同的福利待遇、社會保險,其他方面按國家相關規定執行。      研究所為在站博士後人員提供住房條件,房租由研究所承擔。
  • 沒想到疫情後,眾多博士後因此放棄原本領域
    近期,《自然》網站的一項調查,報導了疫情給博士後群體帶來的影響。這項調查包括全球7670名博士後,覆蓋93個國家和地區,涉及19個學科。調查顯示,80%的受訪者表示疫情阻礙了實驗;2/3的人認為,疫情給職業前景帶來了負面影響;1/4的人認為,上司沒有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支持。
  • 2020年全國博士後學術論壇在武漢科技大學召開!
    12月1日,由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主辦,武漢科技大學承辦的「先進材料與綠色礦冶、化工發展」全國博士後學術論壇開幕式在武漢科技大學舉行。
  • 「2020年前沿交叉科學與未來立體交通」全國博士後學術成果論壇在...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北京理工大學主辦,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濟南)承辦的「前沿交叉科學與未來立體交通」全國博士後學術成果論壇在濟南舉辦。  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為全國相關領域青年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搭建了一個思維碰撞的平臺,促進相關領域專家與博士後開展了深度交流,助推了學校博士後人才隊伍建設的蓬勃發展。  據了解,北京理工大學現建有2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站博士後逾550人。
  • 季華實驗室舉行博士後開題報告會
    近日,佛山市季華實驗室博士後開題報告會在實驗室C區802會議室順利進行,會議由人力資源處處長寧宇主持。本次會議特別邀請了佛山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佛山市博士後工作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張東航,科長屈天寶,南海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副局長賴碧儀,科長李昶文,副科長李家強蒞臨指導。
  • 詳解國外博士後申請
    一、國外導師如何看待博士後博士後對實驗室小組是至關重要的:他們提供科研操作所需要的專門技術;充當實驗室日常的管理者;對科研提供日常和技術方面的督導;使用技術儀器和收集測量數據進行實地研究。二、國外博士後位置對英語有什麼要求嗎通常沒有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