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調查學術界最不穩定群體:博士後對自己的工作很失望

2020-12-05 騰訊網

原文作者:Chris Woolston

本文是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系列的第二篇,揭示了學術界最不穩定群體的不安心態。

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顯示,全世界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職業前景、工作量、工作文化等問題感到不確定、不安以及巨大的困苦。

這項調查試圖搞清楚博士後面臨的最主要的矛盾,並從來自93個國家的7670名博士後研究者那裡獲取了自述信息。20多年來,博士後被美國國家學院和經合組織等機構稱作學術界的無產者——工作不穩定,收入很差,獲得終身教職的道路充滿未知。

相關焦點

  • 《Nature》博士後調查第二篇:他們對博士後的工作很失望
    本文是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系列的第二篇,揭示了學術界最不穩定群體的不安心態。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顯示,全世界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職業前景、工作量、工作文化等問題感到不確定、不安以及巨大的困苦。這項調查試圖搞清楚博士後面臨的最主要的矛盾,並從來自93個國家的7670名博士後研究者那裡獲取了自述信息。
  • 過半博士後想要離開學術界
    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發現,由於過長的工作時間,缺乏工作保障,再加上工作中的霸凌和歧視,許多博士後正考慮離開學術界。這項問卷調查的數據採集時間是今年 6-7 月,問卷設計了一系列和博士後生活質量有關的問題,比如心理健康、工作時間以及遭受歧視和騷擾的經歷(見「《自然》博士後調查」)。 《自然》博士後調查今年 9 月,《自然》發布了關於新冠肺炎如何影響博士後及其對未來看法的調查。該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對全球博士後的生存狀態進行了概述。
  • 「做了大量工作,但成就屬於導師」關注學術界「臨時工」
    不穩定,沒有安全感。在一項大型調研中,許多博士後(postdoc)研究人員這樣描述自己對職業生活的感受。今年6月中旬到7月底,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與市場調研機構合作,首次對學術界的博士後群體展開了一項大規模問卷調研,近100個國家的7600多名博士後研究人員詳細回答了他們在職業前景、工作負擔、職場文化等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近日,完整的調查數據已公布在go.nature.com/3tmckuq。《自然》雜誌發布系列報導,對調查結果展開探討。
  • 《自然》博士後調查:魔幻2020,博士後們很焦慮
    根據《自然》對全球博士後進行的首次調查,十分之八的博士後表示,全球新冠疫情妨礙了他們的實驗以及數據採集工作。超過一半的博士後發現,和實驗室的PI探討研究想法和分享研究變難了,將近三分之二的博士後認為,疫情對他們的職業前景有著消極的影響(見「幹擾和困頓」)。
  • Nature首次「博士後」前景調查:計算機、數學學者最樂觀
    而最近,Nature就關注到了博士後研究人員這一群體並展開了調查,共有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7670位博士後研究人員參與進來。計算機、數學研究員最樂觀從整體上來看,博士後普遍都擔心他們自己的未來。僅有四分之一(27%)的受訪者對自己的職業前景持積極態度。而持否定態度的人則佔56%,基本上是前者的兩倍。
  • 「博士後」前景調查:計算機、數學學者最樂觀,63%的人想繼續留在學界
    而最近,Nature就關注到了博士後研究人員這一群體並展開了調查,共有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7670位博士後研究人員參與進來。值得一提的是,這是Nature首次對這一群體的關注,然後得出了如下結果:近三分之二的學者將選擇在學術界任職。僅1/4學者對前景抱有積極態度,其中計算機學科、數學學科最樂觀。
  • 博士後之「殤」:科學界無法承受失去下一代的風險
    ,儘管不能完全代表全球範圍的現狀,但調查結果依然十分堪憂……由於疫情對全球經濟、政治和科研文化交流的劇烈衝擊,約60%的受訪者認為疫情讓他們的職業前景黯淡,1/4的人認為上級在疫情期間對他們的支持並不充分。
  • 《科學美國人》盤點美國學術界黑幕
    這種利益驅使已經將學術圈攪得不再純潔,少數人為了獲得競爭優勢不擇手段,「學術不端」的案例能經常聽到,最常見的就是剽竊他人成果。一些極端情況下,有科學家甚至會蓄意破壞同事的研究工作。近日,《科學美國人》雜誌總結了這些極端案例。
  • Nature:PUA 太嚴重,過半博士後打算逃離科研
    被「PUA」的博士後 逼得超過一半博士後要放棄科研,他們受到了怎樣的傷害? 在 Nature 調查問卷中,十分詳細的列出了博士後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待遇的類型。 其中,65% 的人都認為是地位不平等導致的 PUA。
  • Nature罕見關注,海外博士後們將何去何從?
    根據《自然》雜誌對全球博士後的首次調查顯示,超過50%的博士後發現與他們的實驗室負責人或同事討論研究想法或分享他們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超過60%的博士後認為大流行對他們的職業前景產生了負面影響。對於博士後這樣一群苦苦掙扎在有限的資金資源裡的人來講,激烈的工作競爭和職業未來的不確定性,使得這種影響成為一個更加嚴重的挑戰。《NATURE》雜誌的自選調查於6月中旬至7月底進行,共吸引了7670名在學術界工作的博士後的回應。
  • Nature:科研PUA太嚴重,過半博士後打算逃離
    被「PUA」的博士後逼得超過一半博士後要放棄科研,他們受到了怎樣的傷害?在Nature調查問卷中,十分詳細的列出了博士後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待遇的類型。其中,65%的人都認為是地位不平等導致的PUA。這一點身在其中的人自然會理解。
  • 化學人最慘,68%表示受影響,比例最高
    做科學家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夢想,而博士後工作是這條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環。他們要花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接二連三地籤短期合同,最能體會處於職業生涯的不穩定狀態是什麼感覺。而COVID-19的大流行使博士後研究人員的處境更加糟糕。Nature的調查顯示,疫情增加了博士後的痛苦。
  • Angew.Chem.編輯部致學術界同仁的公開信
    致學術界同仁的公開信 近期,一篇觀點文章在國際期刊《Angewandte Chemie-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這篇文章的作者針對不同性別、種族和國家的群體使用了具有攻擊性和煽動性的語言。 我們為發表這篇引起反感和充滿誤導的文章致以真誠的歉意。
  • 沒想到疫情後,眾多博士後因此放棄原本領域
    近期,《自然》網站的一項調查,報導了疫情給博士後群體帶來的影響。這項調查包括全球7670名博士後,覆蓋93個國家和地區,涉及19個學科。調查顯示,80%的受訪者表示疫情阻礙了實驗;2/3的人認為,疫情給職業前景帶來了負面影響;1/4的人認為,上司沒有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支持。
  • 《自然》首次揭示博士後艱難處境:超半數計劃逃離科研
    根自然》雜誌今年6-7月首次對博士後遭遇、職業前景以及心理狀態等的調查顯示,實際情況或不容樂觀。5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因為工作時間長、缺乏工作保障、遭受霸凌和歧視帶來的心理壓力,打算離開科研領域。而2/3的受訪者表示,這次疫情給他們的職業生涯帶來了負面影響。(環球科學)
  • 生物博士們,該怎麼找工作?
    然而鑑於在國內,我們還時不時會聽到諸如「生物專業完全沒有就業問題」、「生物專業的人很容易轉行到其他各業」這樣的反常識言論,或者「博士學什麼專業不重要,培養XX/YY能力最重要(有了XX/YY就會有好工作)」之類有些迷惑性的言論,我在這裡還是要花點時間討論一下生物博士的就業問題。首先必須明確,生物博士畢業之後想幹嘛?
  • 世上已有很多人和事讓你失望,而最不應該的,是自己還令自己失望
    這世界已經有很多人和事會讓你失望,而最不應該的,就是自己還令自己失望。相逢何必曾相識…無論如何,但願那時,我們相遇,在恰當的時機。恰好你青春年少,恰好我芳華正好。恰好你來,恰好我在。心態不好,說穿了,就是心太小了。 心態的態字,拆解開來,就是心大一點。任何事情,總有答案,與其煩惱,不如學會接受。
  • 科學人對話《自然》雜誌總編:「中國學術界的進步令人驚訝」
    現在,他一大愛好是音樂,空閒時會自己彈彈鋼琴,最喜歡的古典作曲家是德彪西和貝多芬。作為一位期刊總編和科學家,坎貝爾博士與果殼網科學人暢談了《自然》雜誌、開放出版業、中國科研的現狀與不足、學術規範及學術界現況等話題。科學人:身為《自然》總編,你每天都要做哪些事情?
  • 全球科學家最希望在中國哪個城市工作?調查報告來了
    上海已成為全球科學家最嚮往的中國工作城市  在關於全球科學家最理想工作城市的調查中,上海在5個中國城市中排名第一(排名依次為:上海、北京、香港、深圳、杭州),約有1.8%受調查科學家把上海作為其理想工作城市的第一選擇。在全球22個創新城市的總體排名中,上海位列第16位,排名前5位的城市依次是波士頓、舊金山(灣區)、倫敦、紐約和柏林。
  •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博士後培養工作紀實
    大氣所建立博士後工作站以來,始終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堅持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以其海內外知名的學科優勢,國內最具規模的導師陣容,吸引和凝聚了一批優秀科技人才。迄今共招收博士後137人,培養出博士後研究人員116人。已出站博士後絕大多數成為我國大氣科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科研骨幹、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或領導者,有的還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