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論啟發科技的仿生學應用

2021-01-08 IT之家

北京時間 12 月 15 日消息,大自然並不是完美的,而是一直在演化和適應。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其有益的部分會保留下來,無用的部分則被丟棄或退化,以適應地球上不斷變化的環境。

通過不斷地修修補補,大自然找到了許多獨特的設計方案,從大象的長鼻子到仙人掌的棘刺,甚至白蟻丘在設計上也能讓涼爽空氣流通進出,為這些小昆蟲提供一個舒適的家。

因此,世界上最聰明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都在師法自然,眾多人工技術都建立在自然的設計之上。在生物學中,有一個領域便是研究如何模仿自然界的各種生存策略,促進發明和發展人類的科學技術。該領域便是仿生學,字面意義即 「生物模擬」。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人類從大自然中學到的一些技巧,看看不同生物都有哪些優雅的生存策略。

風力渦輪機和鯨鰭

座頭鯨是一種體型龐大、蔚為壯觀的生物。它們的身體如同校車大小,重量可達 40 噸。但就是這樣的龐然大物,在遊泳方面卻異常靈活。座頭鯨划水時展現的敏捷性和精確性,堪稱在工程學上天賦異稟。科學家研究發現,它們能做到這一點,主要原因是鯨鰭上遍布著凸起的結節。

座頭鯨的鰭肢上有明顯凸起的結節

當座頭鯨在海洋中遊泳時,水會流過這些結節,形成許多很小的漩渦,這種 「結節效應」能夠為座頭鯨提供更多浮力,也可以減少水的阻力,使其遊得更快。座頭鯨又名大翅鯨,其鰭肢長度可達體長的三分之一,因此降低水阻力非常重要。受此啟發,人類設計出了更加穩定的飛機、風車和潛艇。其中比較令人驚奇的是,一位名叫弗蘭克 · 菲什的博士發現了這些結節的有益效應,後來便創辦了 「Whalepower」公司,生產更高效的具有類似凸起的風力渦輪機葉片。

植物氣孔與透氣的運動服裝面料

在鍛鍊的時候,人們都喜歡穿著由透氣材質製成的運動服,以防止捂汗。設計此類運動服的 Stomatex 公司新開發了一種很有意思的材料,融入了類似植物氣孔的結構。正如植物氣孔負責植物體內的氣體交換一樣,這種織物上的氣孔也能更好地通風,更具有透氣性。

氣孔存在於植物葉子和莖的表層

當我們的汗液蒸發時,氣體分子會從這些氣孔中逸出,為涼爽乾燥的空氣進入創造空間。這項技術可以讓我們的皮膚遠離汗水,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更舒適的皮膚溫度。

當然,這並不是大自然第一次參與到人類的時尚中。Speedo 公司開發了一款被俗稱為 「鯊魚皮」的高科技泳衣 「Fastskin」。該泳衣具有類似鯊魚皮膚上的鱗片狀結構,有助於在遊泳時減少摩擦,並模仿鯊魚遊動時的流體動力學。這件衣服的一個問題是它真的太緊了!遊泳者穿上它大約需要 20 分鐘,有時需要剪開才能把它取下來。

氣孔的近距離圖像

尼龍搭扣是由 「維克羅」(Velcro,又叫 「維可牢」)公司發明的一種常見的纖維緊固物,常用在衣服和錢包上,通常由兩條薄薄的織物組成。一條織物上覆有鉤狀結構,另一條則覆有環狀結構,當兩條織物用力壓緊時,鉤與環的結合就會形成暫時緊固的狀態。據說發明者喬治 · 德 · 梅斯特拉是在注意到植物種子可以鉤住狗毛之後,受到啟發,才設計出了這種材料。現在,尼龍搭扣大量應用於戶外用品,如背包、帳篷、運動服飾、運動鞋等,即使在嚴峻的環境中,依然能保持強勁的拉力。甚至在 1968 年的阿波羅登月任務中,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帶上月球的套裝、樣品收集袋和月球車等也都使用了尼龍搭扣。

翠鳥和子彈頭列車

日本的子彈頭列車以其速度和設計性而聞名,但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這些列車的最初設計會產生震耳欲聾的轟鳴聲,當它以驚人的 300 公裡時速疾馳而過時,周圍的居民和野生動物不勝其擾。

子彈頭列車較尖的一端是模仿翠鳥喙的結構

解決方案令人意想不到,那就是翠鳥的喙。參與設計列車的一位工程師,同時也是狂熱的觀鳥愛好者,有一次看到翠鳥躍入水中的情景,發現濺起的水花很小。翠鳥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完美的跳水動作,是因為它相對較大的頭部和較窄的喙。受到鳥喙的空氣動力學形狀的啟發,工程師們決定將其應用到列車的設計中。於是就有了車頭尖尖的子彈頭列車,能以極快的速度(每小時 300 公裡)行駛,同時空氣阻力極小,不會產生噪音。

壁虎的腳

在產品設計中,有一項技術被稱為 「從生物到設計」。具體方法是,首先發現一個技術問題,然後在自然界中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一旦找到了解決方法,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就會嘗試進行人工複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機器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壁虎具有黏性的四肢使它能在牆壁上平穩爬行

這些機器人的腳上有一種特殊材料,上面具有微小的纖毛。藉助這種材料,機器人在外太空進行維修時就能夠穩穩地附著在飛船外表面。這項發明來自對壁虎的觀察,眾所周知,壁虎可以在牆壁上行走自如,其秘密就在於其腳趾上近 10 億條微小的纖毛。

蚊子口器與注射針頭

蚊子絕對是人們最討厭的一類動物!這些致病的吸血昆蟲能將口器平滑地刺入我們的皮膚,吸出血液,並且常常在我們意識到之前就吸飽了。蚊子的口器其實並不只是一根尖銳的 「針管」,而是由 6 個部分組成。我們很少感到蚊子 「咬」我們,這是最妙的部分。它們的口器有兩個細長尖銳的上顎和兩個鋸齒狀的下顎,是刺入皮膚的主要工具,可以在皮肉間自由地彎曲遊走,尋找合適的毛細血管。

蚊子鋸齒狀的上顎能輕易地刺穿皮膚

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演示了一種特製注射針的使用方法。這種針類似蚊子的口器,由幾根像下顎一樣鋸齒狀的微針組合而成,能更加容易地刺入皮膚。這些侵入性較低的針頭帶來的疼痛感也更低,可以用於給藥或作為糖尿病患者的常規注射針頭。

結語

仿生學已經在人類生活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38 億年來,地球生命為了適應環境,演化出了無數的精巧設計。這一切都是為了以最少的努力和資源來獲得最大的回報。

然而,重要的是明白一點:大自然是有耐心的,這些結果並不是強迫而來的。如果人類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模仿大自然的行為,我們可能就不會有資源短缺和汙染的問題。例如,儘管研究者投入了很多精力來開發可用於人工授粉的機器蜜蜂,但它們仍然無法媲美真正的蜜蜂。

仿生專家丹尼斯 · 德盧卡表示,人們應該把自然看作是靈感的來源,而不是原材料的來源。對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來說,大自然最大的啟示應該是其可持續的環保設計。大自然母親可能不完美,但她確實造就了許多聰明和優雅的方式,幫助我們以沒有資源浪費和汙染的方式繼續生活下去。

相關焦點

  • 盤點:我們哪些仿生學科技是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發
    提起仿生學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它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我們很多應用的科技都是從動物、昆蟲、植物身上直接學到了作用原理或者得到了啟迪後發明出新的設備、工具。創造出適用於生產,學習和生活的先進技術,這離不開科學家們的付出和努力,但我們也要對這些動物們道上一聲謝謝。
  • 仿生學:8項受大自然啟發的有趣發明
    所有生存下來的生物,通過進化改變自身適應大自然,而我們就對大自然的創新充滿好奇,也是這份好奇心讓人類走到了現在。 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複製了食肉動物的思維方式,跟蹤和狩獵,成功獲取高額蛋白質。
  • 仿生學,向大自然學習最優秀的解決方案
    就這樣,自然界的生物成了人類的老師,它們為人類提供了許多自然界中最優秀的解決方案,啟發人們把這些應用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去。人類從自然界吸取靈感,向生物學習的學科,就是神奇的仿生學。仿生學,顧名思義,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學。
  • 《科學大家》專欄|大自然的啟示:仿生學可以走多遠?
    鯊魚皮三代的材料結構鯊魚皮泳衣只是仿生學領域的著名應用之一。仿生學還在很多領域發揮著巨大作用,例如現代飛行器的發展就遵循了鳥類飛行規律,它的機翼曲線模仿了鳥類翅膀的流線型外形,以降低空氣動力阻力。受到大自然的啟示,人類已經實現了許多偉大的仿生工程,很多與普通人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或技術。這些仿生學的成功應用都是依據自然對人類的啟示,設計出具有既精巧又複雜形狀和功能的材料、設施、產品、技術等。
  • 奇妙的仿生學——大自然的饋贈
    仿生學從自然界和自然系統中汲取靈感。經過數百萬年的實踐,大自然已經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廢物一說——任何一種動植物留下的東西都是另一物種的食物。效率低下的情況在自然界不會持續太久,人類工程師和設計師還經常在自然界中尋找現代問題的解決方案。以下三個仿生學實例,必能讓你大吃一驚。
  • 從仿生學的視角審視自然界《大自然母親:創新的靈感》在自博館開幕
    來源/視覺中國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完美入水」與新幹線火車頭,「問問自然」資料庫, 浮沉子與空氣壓載貨船……4月2日上午,《大自然母親:創新的靈感》在上海自然博物館B1樓特展廳拉開帷幕。本次展覽引進自泰國國家科技館,展期3個月。
  • 仿生學在兒童醫療產品情感化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哈爾濱理工大學 機械動力工程學院 史耀軍 於 航 姚 佳 摘要:目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工業產品的設計也在尋求突破與創新以滿足人類社會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需要。現代醫學對醫療產品技術層面需求日益提高的同時,人們更加注重其中情感化的設計,冰冷機器的外表更要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精神,這亦是對現代醫學的最好詮釋。
  • 神奇的仿生學原理
    1、神奇的仿生學-想像作文350字仿生學,你們不要小看它,因為我們身邊的一切發明創造都離不開生活,離不開我們的朋友——大自然。
  • 有哪些有趣的仿生學黑科技?
    真正的仿生學發明反而不一定在外形上有什麼相似之處,但內在的原理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一致的。 那麼什麼樣的發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仿生呢?當然是要遵從發現、研究、啟發、設計這樣的邏輯。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真正的仿生學設計一定是受到生物啟發,探究原理進而提取核心在指導創新發明和改進,發明與原型之間存在很強的內在聯繫,而並不一定會體現在外形外觀上。 當然,有些耳熟能詳的技術也是實打實的仿生學發明。
  • 以壁虎為師:福特要將仿生學應用到汽車上啦!
    【環球科技報導 記者 勃潺】10月23日消息,福特汽車公司正在試圖從壁虎的粘性腳掌中獲得粘合技術創新靈感,希望在汽車製造領域開闢全新應用方式。福特還將與同樣在仿生學中尋求一系列商業解決方案的寶潔公司合作,共享相關研究發現。
  • 有哪些發明是受到了大自然的啟發?
    所有生存下來的生物,通過進化改變自身適應大自然,而我們就對大自然的創新充滿好奇,也是這份好奇心讓人類走到了現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複製了食肉動物的思維方式,跟蹤和狩獵,成功獲取高額蛋白質。並根據這些原理髮明出新的設備、工具和科技,創造出適用於生產,學習和生活的先進技術,這就是仿生學,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這類發明數不勝數,下面怪羅科普列舉幾個靈感來自大自然的有趣發明!
  • 仿生學:從大自然中攫取思想的火花
    人類總是對自己的設計和技術沾沾自喜,但我們常常忘記:大自然母親已經360萬歲,其大腦中蘊含的智慧正在成為人類最尖端技術的靈感源泉。  今天,科學家已經研製出像壁虎一樣會爬牆的機器人,模擬鯊魚活動方式的渦輪機,像大黃蜂一樣避免碰撞的汽車等等,這一切,都讓欣欣向榮的仿生學研究和工業設計吸引人們越來越多人地關注。
  • 仿生學是什麼?未來前景如何
    仿生學是研製新的機械和新技術的一個方向。對於仿生的理解很廣泛,包括機械結構,材料和科技發展。仿生學方向要做到的就是人類在創造創新的過程中帶動物體形態的各種改變。讓你沒有畏懼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研究仿生學只要是真正懂得仿生學理論和實際應用都是有前途的。還有不要神化仿生。
  • 人類模仿大自然的「設計」——建築中的大自然仿生學
    所以,大自然的精妙建築確是人類建築師和設計師的最好老師。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創造不管多麼精巧,幾乎都能在大自然的創造物中找到對應的影子。於是,人們開始對大自然進行有意識地模仿,從大自然汲取營養,請大自然開拓思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仿生學便應運而生了。
  • 大自然的「點子」有多絕 廣東科學中心引進仿生科學展
    展區依顏色劃分為「什麼是仿生」、「從動物來的靈感」、「由植物來的啟發」、「從自然環境找解答」和「挑戰工作坊」五個部分,引領觀眾在互動體驗中思考大自然的奧妙。在展覽開場部分,可以看到關於仿生及仿生學的定義:仿生意指生物靈感,簡單而言即是從大自然學習並找出解決方法。「仿生學」是一門跨領域的科學,生物、材料、工程、醫學、機械、農業等皆涵蓋在內。
  • 臺灣仿生科學展登陸廣東科學中心 感受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
    通過展出科學家從大自然生物演化38億年中發現、學習、進而創作的智慧結晶,同時引進「Tinkering」動手做教育理念,啟發觀眾運用自己的手、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工具,做出自己的「仿生科技」。原來空中客機A380的設計是受草原雕翼尖羽毛的啟發,魔鬼貼的發明來自野外一種帶小芒刺的果實,而奔馳仿照一種盒子魚來設計未來概念車……這些從大自然來的奇妙點子,打開人類許多發明創造的思維。據介紹,展覽分為「什麼是仿生」「從動物來的靈感」「由植物來的啟發」「從自然環境找解答」和「挑戰工作坊」五個部分,引領觀眾在互動體驗中思考大自然的奧妙。
  • 點亮人類生活——有趣的海洋生物仿生學
    數千年來,人類艱難地行走在進化的道路上,大自然毫不吝嗇,將資源傾囊相授,而且還賦予了無數關於科技的靈感。古時候,人們渴望著能夠像天空中的飛鳥一般自由自在的翱翔,仿照鳥類形狀製作器物,讓它們在空中飛舞,這就是風箏。
  • 仿生學和風水有何關係
    【易者馨文說易】第 10 篇 原創 本篇內容提要:①仿生學概念②風水和仿生學有何關係    仿生學一詞是1960年由美國斯蒂爾根據拉丁文「bios(生命方式的意思)」和字尾「nlc(『.具有……的性質』的意思)」構成的。這個詞語大約從1961年才開始使用。
  • 上海自然博物館通過大量仿生設計案例展示,從仿生學視角重新審視...
    本報記者  袁婧攝  不止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說過,他們的創新想法得益於大自然的饋贈。那麼,大自然究竟如何影響了這些人?昨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館拉開帷幕的「大自然母親:創新的靈感」展覽或許能夠提供解開這一問題的線索。  本次展覽引進自泰國國家科技館,展期三個月。
  • 「豹掌」都穿在腳上了 仿生學竟然也能玩的這麼潮!
    自然界的生物是上帝留給人類的隱秘線索,因此毫不奇怪的,作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來說,機智的人類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發現各種動植物身上具備的一些價值特點並加以利用和創新,而這種現象有一個更科學的名字——仿生學,它藏匿於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瘋狂」的人類將仿生學應用到不同領域中,設計出了更好的建築,交通工具,甚至是潮流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