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模仿大自然的「設計」——建築中的大自然仿生學

2020-12-05 宇宙探索百科

世間萬物千姿百態,都是經過漫長的、優勝劣汰的競爭和千辛萬苦的進化,致使在結構、形態和功能三方面達到最優設計而流傳於世。所以,大自然的精妙建築確是人類建築師和設計師的最好老師。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創造不管多麼精巧,幾乎都能在大自然的創造物中找到對應的影子。於是,人們開始對大自然進行有意識地模仿,從大自然汲取營養,請大自然開拓思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仿生學便應運而生了。

仿生設計並不是單純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動物、植物的生長機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態的規律,結合設計的自身特點,而適應新環境的一種創造。

蛋殼與體育館

生物為了存在和發展,最起碼的條件是:必須平衡地心引力,防禦一切外力,適應自然環境,在長期的進化進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最合理、最穩定、最經濟的結構形態。羽茅草和禾本科植物的長葉往往捲曲成筒形或殼形,香蒲植物的葉子又構成螺旋狀,帽狀蘑菇的輻射密肋,以及弧形的貝殼和殼面之波、空心的葦稈和稈間之節,都啟發人類去探索空間結構的奧秘。

人們已經發覺,傳統建築的梁板支撐體系實際上是一種不經濟的結構形式,而且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大跨度空間的需求。仿生空間結構則幫助建築師和工程師解決了難題。

蛋類的外殼雖然很薄,卻能耐受相當大的外力。這是因為,這類結構具有彎曲的表面,殼體在外力作用下,內力是沿著整個表面擴散和分布的,因而殼體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力就小了許多。

據統計,各國為舉辦奧運會而建造的體育館,有60%以上採用薄壁空間結構。法國夏蒙尼先斯滑雪山北區體育中心由9個三角形薄殼所組成,覆蓋面積達6000平方米。1980年建成的香港太空館是一個典型的蛋殼形,23米直徑的半球形天象廳酷似雞蛋的核心部分——蛋黃。雞蛋殼厚約0.5毫米,一隻普通雞蛋縱向直徑按照7釐米計算,兩者之比約為1:140,可見人類仿生工程的巨大意義。

更有趣的是,國外有人模仿雞蛋設計了一種特殊的抗震房屋,「蛋殼」是用鋼鐵製造的,「蛋白」用耐高溫玻璃、石棉等製造,人住在相當於「蛋黃」的部分。這種房屋能抵抗強烈地震,即使被震翻了,也能像雞蛋一樣滾過來復原。屋內貯有空氣、水和食物,在與外界完全隔絕的情況下,7個人可在裡面生活1個星期。住在這種房屋裡,即使遇到強烈地震,也會安然無恙。

麥稈與電視塔

中空的麥稈能承受比它重得多的麥穗而不倒伏,這是因為,在橫斷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實心稈和空心稈的承壓能力雖然一樣,但長長的莖受壓後,往往不會因斷面壓力過高而發生突然斷裂的情形,而是在受壓後莖稈先彎曲,最後因彎力過大而折斷。而斷面積相同的空心稈外徑要比實心稈大,因此空心稈承壓後抵抗彎曲變形的能力要比實心稈大得多。麥稈的功能給建築師以設計靈感,他們利用麥稈原理,把一些高大的柱子和稈件都設計成空心的。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它們的承壓能力,起到「重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所有稈莖支承植物幾乎都是下粗上細的,既減輕了自重,又加強了穩定性。因此,不管任何方向吹來的風,很容易沿著稈莖圓面的切線方向掠過,從而減小對植物的影響。反之,如果稈莖是平面的,毫無疑問,平面比圓面上的一點受風力都大大增加。這樣,植物就有可能被風颳歪,甚至倒斃。

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高533米,用400號混凝土澆築成下粗上細的形狀,底翼寬約30.5米,可謂龐然大物。但它的平均細長比(平均直徑和高度之比)約1/10,而稈莖植物(麥稈、甘蔗、竹等)的細長比可達l/100~1/200。兩相比較,人類的建築遠未達到大自然的神功。

王蓮葉與展覽廳

薄薄的王蓮葉最多能夠承重70千克。這是因為,王蓮葉背面有許多粗大的葉脈,其問連以鐮刀形的橫筋,構成了一種網狀骨架,縱橫交錯,又粗又壯,可以承受很大的負荷。

於是,有位花匠模仿王蓮葉脈的構造,用鋼材和玻璃成功地建造了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美麗「水晶宮」。

後來,義大利設計師建造了一座跨度為95米的都靈展覽大廳,其屋頂採用了王蓮的網狀葉脈結構,在拱形的縱肋之間連以波浪形的橫隔,不僅保證了大跨度屋頂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而且美觀大方,輕巧堅固。

「春筍建築法」

應該指出,人類在結構仿生方面還停留在靜態階段,仔細觀察一下生物的生長過程,恐怕對人類工程會有更大的借鑑意義。例如,十丈青松,挺拔矗立;勁細翠竹,輕巧剛直,都是從地面寸寸長起,自己「建造」自己。

那麼,人類的建築可否如青松生長、雨後春筍一般,把自己一節節「長」上去呢?

有人曾提出一種不用腳手架、不用大型起重機,而是由建築自身的屋面開始從地面一節節「長」上去的「春筍建築法」,1星期可建成1幢4層高的住宅樓。

這種方法把每一層牆板從高度上分成三四段預製好,然後用液壓頂以1米的行程,反覆頂升,可以很快「長」成設計的建築。

車前子與向陽屋

車前子原本是一種無足輕重的野草,近年來,卻受到了建築師們的青睞,成為他們的珍寶。

建築師們仔細觀察了車前子葉子的結構,發現它們是按螺旋狀排列的,每兩片葉子之間豹夾角都是137°30′,不僅結構合理,而且每片葉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陽光。

建築師仿照車前子的奇特結構,建造了螺旋狀排列的樓房。這種新型住宅改變了「向南背北」的傳統建築朝向,一年四季,每間房子都陽光燦爛,空氣清爽,舒適宜人。

海狸與攔河壩

海狸是一種水陸兩棲獸類,它們的「家」修築在湖岸或水流緩慢的河岸邊。這些屋頂圓圓的「小房」修得非常堅固,牆壁有2尺多厚,用黏泥修飾。每座「小房」分為二至三層,上層比較乾燥,作為「臥室」;下層在水下,作為倉庫,堆積食物、樹皮和木柴。「小房」有兩個出口,一個通陸地,一個通水下。

令人驚奇的是,為了控制需要的水位,海狸還在靠河處築起了堅固的堤壩。建壩時,它們總是選擇河流狹窄、可以就地取材(木料、石子)的地方為壩址。

海狸所建造的堤壩,正是人類建造的巨大攔河壩的雛形,它給水利建築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菌膜與防水材料

建築物的防水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不過,另一方面,在自然界中,動物和人的皮膚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外面的水滲透不進去,裡面的汗液卻能滲出來,保溫性能也很好,堪為建築物防水所借鑑。

科學家們正在探索一種能夠形成菌膜的菌類(如紅茶菌)物質,把它們製成像人的皮膚一樣的膜狀防水材料。人們設想,把這種材料覆蓋在建築物上以後,它能緩慢生長,出現破損時,又能自行修復;外部的雨水滲不進去,內部的潮氣卻能散發出來。

這對於改善建築物的防水、保溫、隔熱性能以及節約能源,將會有重大意義。

蟻穴與恆溫辦公樓

在澳大利亞西部有一種白蟻巢穴,儘管穴外溫度一年四季變化很大(氣溫在3~42℃),但巢穴內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也不論是夏季還是冬季,溫度始終保持在30~32℃。這種白蟻巢穴調節溫度的能力簡直可以和現代化的空調系統媲美。

為了弄清白蟻為什麼有如此高的本領,科學家仔細研究了白蟻巢穴的構造。他們發現,這種白蟻巢穴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下部分是白蟻的生活區,巢穴的地上部分則有個約3米高的泥塔,泥塔內有一些空氣通道通到白蟻的地下生活區。泥塔斷面呈楔形,總是像羅盤一樣準確地指向北方。因此,科學家把這種白蟻稱為「羅盤白蟻」。

泥塔的側壁皺巴巴的,表面積很大,在早晨和午後陽光斜射時能最大限度地吸收陽光的熱量,泥塔頂部呈尖錐形,表面積較小。這樣一來,在正午熾熱的陽光下,泥塔吸收的熱量就減少了。

「羅盤白蟻」建造這種特殊的泥塔,就是為巢穴創造恆溫條件。泥塔在陽光下受熱後,塔內空氣通道之中的氣溫也隨之上升,空氣體積膨脹而向上升騰,這就產生了像煙囪一樣的抽氣作用,把新鮮空氣通過白蟻進出的通道抽吸到塔頂,形成一股風,吹過白蟻巢穴的生活區。

白蟻中的工蟻在巢穴內「監測」(感受)各處的溫度,並根據溫度的變化,阻斷或擴大巢穴內的通道,以調節氣流。這就像人類用開、閉窗戶來調節室內溫度一樣。

因此,無論外界氣溫如何變化,白蟻巢穴地下生活區的溫度,都保持在30~32℃。

建築學家從白蟻巢穴的構造得到極大啟示,認為人類也可以模仿白蟻,建造有自然通風系統的辦公樓。雖然安裝了空調系統的大廈可以做到溫度恆定,但因門窗封閉,空氣不流通,長時間呆在裡面的人很容易患上空調症候群。

1994年,英國建築師在諾丁漢興建了7幢仿白蟻巢穴的辦公樓,排成一個弧形面向北面,每幢大樓的角上都有一個17米高的圓柱形玻璃塔,其作用相當於白蟻巢穴上的泥塔,當陽光照射時,玻璃塔內的空氣溫度升高,膨脹上升,起煙囪的抽氣作用,形成一個自然通風系統。玻璃塔頂部還可用液壓方式升降,用來調節上升的空氣流量,由於塔中的空氣通道和辦公樓的各房間相通,上升氣流可以帶走多餘的熱量並吸入新鮮空氣。在大樓內有一個計算機能量管理系統,它的作用相當於白蟻巢穴中的工蟻,負責管理室內的溫度調節系統,控制玻璃塔頂的升降,以調節空氣流量,在寒冬還可啟動熱風機,在夏夜可啟動風扇,將清新的空氣引入室內。

蘑菇與傘屋

所有的植物都呈啞鈴形,這是一種很好的建築結構,它使植物利用最小的佔地面積,就獲得了適度體積的地上部分,得到了大面積的陽光,而向下生長出的根系,能夠牢牢抓住土壤。利用這種結構,植物還能夠立體享受陽光:森林群落中喬木層以下有灌木層,灌木層以下還有草本層。模擬植物的仿生建築可以更好地利用太陽能。

以蘑菇為例。蘑菇由3部分構成:菌蓋、菌柄、菌絲。菌蓋離地有一定高度,菌絲呈放射狀向地下擴散,菌柄把兩者連接起來。這也是一個啞鈴結構。

依照蘑菇的外形,人類可以設計、建造仿生建築,其「菌絲」部分(仿生建築的根基)可以採用植物根的形態,將幾根長度與直徑都適宜的鋼管呈放射狀地打入地下,與巖石緊緊咬合,以產生的摩擦力來支持地上部分。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地基部分的工程量。仿生建築的「菌柄」部分(支柱)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它的底部膨大。以便和根基連接為一體。仿生建築的「菌蓋」部分(居住體)則採用鋼架結構,從支柱向四周輻射出許多鋼梁,屋頂做成拱形的鋼網架,並與鋼梁相銜接,共同形成一個籠狀的整體結構。

由於採用啞鈴結構,這種仿生建築所佔地面只有傳統建築的10%,而屋頂可以貼上大面積的太陽能電池。從遠處看,整個建築就像一把大雨傘,因此取名叫「傘屋」。

小腿骨與艾菲爾鐵塔

人體骨架形態、結構之精巧、合理和美妙,往往使建築師們讚嘆不已。堂堂七尺之軀全靠骨骼支撐,這與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憑藉鋼架支撐幾乎一模一樣。

人坐著的時候,體重是依靠從骨盆側面延伸出來的骨頭來支撐的。這種簡單而有效的結構啟發了建築師。建築師由此設計了一種空間支架模型,建築物的重量由斜柱支撐著,再傳到幾個支持點,所有與重量負擔無關的材料,一概省去。這就為建築物提供了一種既強有力又經濟合理的支撐結構。

人體的大腿骨要支撐全身的重量,又要前後左右擺動,因此,它「選用」了一種最合理的結構形式——既輕又堅固。一般成年人的大腿骨能夠承受260~400千克的壓力,小腿骨吃力更大,比相同斷面的花崗巖還要堅固10多倍,它的剛度可以和熟鐵相比,但比重只有熟鐵的1/5。

巴黎艾菲爾鐵塔高327.7米,猶如巨人般聳入雲天。一些建築師研究之後得出結論:這座鐵塔的結構並不新穎,只是一座重複著人體小腿骨的建築;甚至兩者的表面角度都相符。

建築仿生是一門妙趣橫生的新興科學,是科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生物是人類工程設計的最好老師。正如著名仿生設計師L·科拉尼所說:「仿生設計是一個揭示自然界生命體的設計領域,也可以稱為一項『翻譯自然的事業』。」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人類必將從表面的靜態仿生走向內部的、動態的仿生,從而大大豐富人類的創造。

相關焦點

  • 人類三個著名的仿生學設計;鋸子、薄殼建築及電腦 - 黑瞳娛樂新視野
    仿生學,是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領的一門學科。人類不斷從大自然獲取靈感,創造出新的生產和生活工具。簡單的說就是「偷師大自然」,因為大自然創造的每一種生物都是進化了極長的時間,有的甚至達幾十億年,其結構之精巧,設計之巧妙,無法用語言表達。
  • 仿生學:從大自然中攫取思想的火花
    人類總是對自己的設計和技術沾沾自喜,但我們常常忘記:大自然母親已經360萬歲,其大腦中蘊含的智慧正在成為人類最尖端技術的靈感源泉。  今天,科學家已經研製出像壁虎一樣會爬牆的機器人,模擬鯊魚活動方式的渦輪機,像大黃蜂一樣避免碰撞的汽車等等,這一切,都讓欣欣向榮的仿生學研究和工業設計吸引人們越來越多人地關注。
  •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論啟發科技的仿生學應用
    通過不斷地修修補補,大自然找到了許多獨特的設計方案,從大象的長鼻子到仙人掌的棘刺,甚至白蟻丘在設計上也能讓涼爽空氣流通進出,為這些小昆蟲提供一個舒適的家。因此,世界上最聰明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都在師法自然,眾多人工技術都建立在自然的設計之上。在生物學中,有一個領域便是研究如何模仿自然界的各種生存策略,促進發明和發展人類的科學技術。該領域便是仿生學,字面意義即 「生物模擬」。
  • 從仿生學的視角審視自然界《大自然母親:創新的靈感》在自博館開幕
    展覽將從仿生學的視角重新審視自然界,通過大量仿生設計案例的展示,結合精彩生動的視頻、趣味盎然的互動裝置、製作精良的標本及模型,充分展現人類受自然啟發而做出的創新設計。「仿生學」是從自然界借鑑聰明的想法,模仿自然界的範例來創造更好的形式、過程和系統,而仿生思維就是在大自然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路線圖。
  • 仿生學:8項受大自然啟發的有趣發明
    所有生存下來的生物,通過進化改變自身適應大自然,而我們就對大自然的創新充滿好奇,也是這份好奇心讓人類走到了現在。 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複製了食肉動物的思維方式,跟蹤和狩獵,成功獲取高額蛋白質。
  • 完美的方案就藏在大自然中
    初出茅廬的瑞茲特憑這兩項設計,入圍了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獎。  大自然中可能隱藏完美的設計方案,這不止是瑞特茲個人的感觸。在近期由樂家上海藝術廊舉辦的仿生科技展上,除了沐霧甲蟲的故事,一系列仿生設計的生動案例都在向人們講述大自然中蘊藏的設計能量。仿生不止是一門在工程上實現並有效地應用生物功能的學科,對設計師來說,儼然已經成為搜尋近乎完美的設計方案的寶庫。
  • 仿生學,向大自然學習最優秀的解決方案
    當科學家們專心去研究生物的「生存絕技」時,發現人類面對的許多難題,這些「聰明」的生物們早已經巧妙地解決了。就這樣,自然界的生物成了人類的老師,它們為人類提供了許多自然界中最優秀的解決方案,啟發人們把這些應用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去。人類從自然界吸取靈感,向生物學習的學科,就是神奇的仿生學。仿生學,顧名思義,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學。
  • 飛機設計中用到哪些仿生學原理?
    天鵝絨、鯊魚皮與飛機在空氣動力學設計上的創新有何相干?在航空學領域,越來越多的新想法都來源於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結構、器官和材料。在未來,這些在大自然中經過無數次嘗試與檢驗洗禮的設計仍將成為激發我們創意的巨大源泉。
  • 奇妙的仿生學——大自然的饋贈
    仿生學從自然界和自然系統中汲取靈感。經過數百萬年的實踐,大自然已經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廢物一說——任何一種動植物留下的東西都是另一物種的食物。效率低下的情況在自然界不會持續太久,人類工程師和設計師還經常在自然界中尋找現代問題的解決方案。以下三個仿生學實例,必能讓你大吃一驚。
  • 環保建築流動自然風-仿生學原理用於建築設計
    自古以來,建築師們就從大自然擷取設計靈感。古埃及柱的設計就是以棕櫚樹和荷花為藍本,建築師們藉助這些自然形成的物體的形狀和比例,力爭使設計達到完美的境界。  現在,一些建築師相信這種仿生學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僅僅只是局限於使建築物更好看,而且可以通過複製大自然中發現的各種功能系統來給新設計的建築提供綠色空調,提供能量,甚至淡化海水。他們堅持認為,用仿生學原理設計建築,將不只是一個噱頭,而將具有實實在在的經濟意義。
  • 臺灣仿生科學展登陸廣東科學中心 感受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
    通過展出科學家從大自然生物演化38億年中發現、學習、進而創作的智慧結晶,同時引進「Tinkering」動手做教育理念,啟發觀眾運用自己的手、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工具,做出自己的「仿生科技」。原來空中客機A380的設計是受草原雕翼尖羽毛的啟發,魔鬼貼的發明來自野外一種帶小芒刺的果實,而奔馳仿照一種盒子魚來設計未來概念車……這些從大自然來的奇妙點子,打開人類許多發明創造的思維。據介紹,展覽分為「什麼是仿生」「從動物來的靈感」「由植物來的啟發」「從自然環境找解答」和「挑戰工作坊」五個部分,引領觀眾在互動體驗中思考大自然的奧妙。
  • 仿生服裝:以大自然為繆斯(圖)
    文/曲奇  所謂仿生學,一言以蔽之,就是向大自然學習。它體現了人對大自然中所蘊藏奧秘及其中智慧的欣賞與尊重。事實上,對仿生學的運用不是什麼新鮮事,就拿服裝設計來說吧,喇叭裙、燕尾服、蝙蝠衫等等都是顯而易見的例子。  又如在Jean Paul Gaultier、Christian Dior、Yohji Yamamoto等大師近年的時裝秀裡,都可以明顯看到他們從昆蟲、花卉、鳥類等形狀和色彩中汲取設計靈感。
  • 《科學大家》專欄|大自然的啟示:仿生學可以走多遠?
    這件泳衣叫做「快皮」,核心急速便是是仿造鯊魚皮膚表面製成的超伸展纖維表面,其設計也有著仿生學巧思,比如在接縫處模仿人類的肌腱構造。有實驗表明,快皮的纖維可以減少3% 的水中阻力。此後,在2007年鯊魚皮泳衣第三代產品一經推出,就在一年內協助世界各國運動員先後21次打破世界紀錄。
  • 建築仿生學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從自然界的動植物身上,人類汲取了諸多建築設計的靈感。 「師法自然」 的設計思路,讓許多新奇美觀又不失實用性的建築物得以誕生。那麼,建築仿生學是怎麼起源的呢?我們一起去看看!「仿生學」 理念發展的關鍵人物安東尼·高迪儘管 「仿生學」 的概念直到1960年方才出現,但建築師模仿自然界的生物進行設計, 從而為建築物賦予更好的寓意或者使用體驗, 卻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 甚至更為久遠。堪稱西班牙最偉大建築師的安東尼·高迪,便是將「模仿生物結構進行建築物設計」發展為一種理念的關鍵人物。
  • 什麼是仿生建築?
    De Mestral從自然中汲取靈感,模仿和複製生物有機體的行為,被Janine Benyus在她的《仿生學——創新的靈感來自大自然》(1997)一書中推廣,這本書介紹了聯繫創造、人類創新與自然的三個方面。
  • 來自大自然的靈感,仿生設計在如何影響我們的審美?
    而在時尚領域,設計師們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浪漫,轉化為奇思妙想的設計。另一方面,技術發展帶來的創新合成材質,以及建立在仿生學上的面料革命必將是時裝的未來。這不僅應對了環保挑戰,還被賦予新的思考方式,催化創意的各種可能,進化出全新的審美模式。自然界本身具有特殊的、深不可測的魅力,神秘的大自然總能觸動設計師的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 仿生學在兒童醫療產品情感化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為了更好地滿足自身生存法展需求,各種各樣的工業設計產品應運而生。追本溯源,人類各種先進技術、創新思維、工程原理以及給人類社會帶來便利的重大發明產生的靈感都來自於大自然。現今的人類社會也是一個自然交替的產物,作為一個生命的開始,兒童是能夠創造祖國未來的下一代,因此在當今科學進步帶來的人類社會對於兒童專屬產品的設計提出的更多的要求,個性設計、綠色設計以及人性化設計已成為兒童醫療產品設計發展的方向。如何進行創新設計,本文研究探索將仿生學設計充分應用到其中,創造出更多貼心的兒童醫療產品。
  • 野奢|大自然在建築中的完美再現
    全球著名的治癒系酒店的選址一直都極為苛刻,位於鬱陵島的KOSMOS自然環境靜美夢幻,建築設計更是值得稱讚。酒店就坐落在鬱陵島的山頂之上,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即將起航的帆船,白色極簡有機風格建築設計極為壯觀。這裡可謂古樸而靈動,神奇而夢幻,日月星辰,召喚我們嚮往大自然的靈魂,微風掠過頭頂的瞬間,身體也隨著慢慢地舒展,仿佛融入了大自然。
  • 上海自然博物館通過大量仿生設計案例展示,從仿生學視角重新審視...
    小朋友們在 「大自然母親:創新的靈感」展上學習體驗人類利用自然界解決方案的案例。展覽將從仿生學視角重新審視自然界,通過大量仿生設計案例的展示,結合精彩生動的視頻、趣味盎然的互動裝置、製作精良的標本及模型,充分展現人類受自然啟發而做出的創新設計。  智慧來源於自然  當太陽系遇到災變,為何帶著地球「跑路」比「飛船派」更勝一籌?
  • 有哪些發明是受到了大自然的啟發?
    所有生存下來的生物,通過進化改變自身適應大自然,而我們就對大自然的創新充滿好奇,也是這份好奇心讓人類走到了現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複製了食肉動物的思維方式,跟蹤和狩獵,成功獲取高額蛋白質。現在,我們通過觀察鳥類、狗、鯊魚或其他野生動物,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們從這些動物和它們的身體特徵中獲得靈感。並根據這些原理髮明出新的設備、工具和科技,創造出適用於生產,學習和生活的先進技術,這就是仿生學,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