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千姿百態,都是經過漫長的、優勝劣汰的競爭和千辛萬苦的進化,致使在結構、形態和功能三方面達到最優設計而流傳於世。所以,大自然的精妙建築確是人類建築師和設計師的最好老師。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創造不管多麼精巧,幾乎都能在大自然的創造物中找到對應的影子。於是,人們開始對大自然進行有意識地模仿,從大自然汲取營養,請大自然開拓思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仿生學便應運而生了。
仿生設計並不是單純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動物、植物的生長機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態的規律,結合設計的自身特點,而適應新環境的一種創造。
蛋殼與體育館
生物為了存在和發展,最起碼的條件是:必須平衡地心引力,防禦一切外力,適應自然環境,在長期的進化進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最合理、最穩定、最經濟的結構形態。羽茅草和禾本科植物的長葉往往捲曲成筒形或殼形,香蒲植物的葉子又構成螺旋狀,帽狀蘑菇的輻射密肋,以及弧形的貝殼和殼面之波、空心的葦稈和稈間之節,都啟發人類去探索空間結構的奧秘。
人們已經發覺,傳統建築的梁板支撐體系實際上是一種不經濟的結構形式,而且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大跨度空間的需求。仿生空間結構則幫助建築師和工程師解決了難題。
蛋類的外殼雖然很薄,卻能耐受相當大的外力。這是因為,這類結構具有彎曲的表面,殼體在外力作用下,內力是沿著整個表面擴散和分布的,因而殼體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力就小了許多。
據統計,各國為舉辦奧運會而建造的體育館,有60%以上採用薄壁空間結構。法國夏蒙尼先斯滑雪山北區體育中心由9個三角形薄殼所組成,覆蓋面積達6000平方米。1980年建成的香港太空館是一個典型的蛋殼形,23米直徑的半球形天象廳酷似雞蛋的核心部分——蛋黃。雞蛋殼厚約0.5毫米,一隻普通雞蛋縱向直徑按照7釐米計算,兩者之比約為1:140,可見人類仿生工程的巨大意義。
更有趣的是,國外有人模仿雞蛋設計了一種特殊的抗震房屋,「蛋殼」是用鋼鐵製造的,「蛋白」用耐高溫玻璃、石棉等製造,人住在相當於「蛋黃」的部分。這種房屋能抵抗強烈地震,即使被震翻了,也能像雞蛋一樣滾過來復原。屋內貯有空氣、水和食物,在與外界完全隔絕的情況下,7個人可在裡面生活1個星期。住在這種房屋裡,即使遇到強烈地震,也會安然無恙。
麥稈與電視塔
中空的麥稈能承受比它重得多的麥穗而不倒伏,這是因為,在橫斷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實心稈和空心稈的承壓能力雖然一樣,但長長的莖受壓後,往往不會因斷面壓力過高而發生突然斷裂的情形,而是在受壓後莖稈先彎曲,最後因彎力過大而折斷。而斷面積相同的空心稈外徑要比實心稈大,因此空心稈承壓後抵抗彎曲變形的能力要比實心稈大得多。麥稈的功能給建築師以設計靈感,他們利用麥稈原理,把一些高大的柱子和稈件都設計成空心的。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它們的承壓能力,起到「重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所有稈莖支承植物幾乎都是下粗上細的,既減輕了自重,又加強了穩定性。因此,不管任何方向吹來的風,很容易沿著稈莖圓面的切線方向掠過,從而減小對植物的影響。反之,如果稈莖是平面的,毫無疑問,平面比圓面上的一點受風力都大大增加。這樣,植物就有可能被風颳歪,甚至倒斃。
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高533米,用400號混凝土澆築成下粗上細的形狀,底翼寬約30.5米,可謂龐然大物。但它的平均細長比(平均直徑和高度之比)約1/10,而稈莖植物(麥稈、甘蔗、竹等)的細長比可達l/100~1/200。兩相比較,人類的建築遠未達到大自然的神功。
王蓮葉與展覽廳
薄薄的王蓮葉最多能夠承重70千克。這是因為,王蓮葉背面有許多粗大的葉脈,其問連以鐮刀形的橫筋,構成了一種網狀骨架,縱橫交錯,又粗又壯,可以承受很大的負荷。
於是,有位花匠模仿王蓮葉脈的構造,用鋼材和玻璃成功地建造了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美麗「水晶宮」。
後來,義大利設計師建造了一座跨度為95米的都靈展覽大廳,其屋頂採用了王蓮的網狀葉脈結構,在拱形的縱肋之間連以波浪形的橫隔,不僅保證了大跨度屋頂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而且美觀大方,輕巧堅固。
「春筍建築法」
應該指出,人類在結構仿生方面還停留在靜態階段,仔細觀察一下生物的生長過程,恐怕對人類工程會有更大的借鑑意義。例如,十丈青松,挺拔矗立;勁細翠竹,輕巧剛直,都是從地面寸寸長起,自己「建造」自己。
那麼,人類的建築可否如青松生長、雨後春筍一般,把自己一節節「長」上去呢?
有人曾提出一種不用腳手架、不用大型起重機,而是由建築自身的屋面開始從地面一節節「長」上去的「春筍建築法」,1星期可建成1幢4層高的住宅樓。
這種方法把每一層牆板從高度上分成三四段預製好,然後用液壓頂以1米的行程,反覆頂升,可以很快「長」成設計的建築。
車前子與向陽屋
車前子原本是一種無足輕重的野草,近年來,卻受到了建築師們的青睞,成為他們的珍寶。
建築師們仔細觀察了車前子葉子的結構,發現它們是按螺旋狀排列的,每兩片葉子之間豹夾角都是137°30′,不僅結構合理,而且每片葉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陽光。
建築師仿照車前子的奇特結構,建造了螺旋狀排列的樓房。這種新型住宅改變了「向南背北」的傳統建築朝向,一年四季,每間房子都陽光燦爛,空氣清爽,舒適宜人。
海狸與攔河壩
海狸是一種水陸兩棲獸類,它們的「家」修築在湖岸或水流緩慢的河岸邊。這些屋頂圓圓的「小房」修得非常堅固,牆壁有2尺多厚,用黏泥修飾。每座「小房」分為二至三層,上層比較乾燥,作為「臥室」;下層在水下,作為倉庫,堆積食物、樹皮和木柴。「小房」有兩個出口,一個通陸地,一個通水下。
令人驚奇的是,為了控制需要的水位,海狸還在靠河處築起了堅固的堤壩。建壩時,它們總是選擇河流狹窄、可以就地取材(木料、石子)的地方為壩址。
海狸所建造的堤壩,正是人類建造的巨大攔河壩的雛形,它給水利建築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菌膜與防水材料
建築物的防水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不過,另一方面,在自然界中,動物和人的皮膚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外面的水滲透不進去,裡面的汗液卻能滲出來,保溫性能也很好,堪為建築物防水所借鑑。
科學家們正在探索一種能夠形成菌膜的菌類(如紅茶菌)物質,把它們製成像人的皮膚一樣的膜狀防水材料。人們設想,把這種材料覆蓋在建築物上以後,它能緩慢生長,出現破損時,又能自行修復;外部的雨水滲不進去,內部的潮氣卻能散發出來。
這對於改善建築物的防水、保溫、隔熱性能以及節約能源,將會有重大意義。
蟻穴與恆溫辦公樓
在澳大利亞西部有一種白蟻巢穴,儘管穴外溫度一年四季變化很大(氣溫在3~42℃),但巢穴內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也不論是夏季還是冬季,溫度始終保持在30~32℃。這種白蟻巢穴調節溫度的能力簡直可以和現代化的空調系統媲美。
為了弄清白蟻為什麼有如此高的本領,科學家仔細研究了白蟻巢穴的構造。他們發現,這種白蟻巢穴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下部分是白蟻的生活區,巢穴的地上部分則有個約3米高的泥塔,泥塔內有一些空氣通道通到白蟻的地下生活區。泥塔斷面呈楔形,總是像羅盤一樣準確地指向北方。因此,科學家把這種白蟻稱為「羅盤白蟻」。
泥塔的側壁皺巴巴的,表面積很大,在早晨和午後陽光斜射時能最大限度地吸收陽光的熱量,泥塔頂部呈尖錐形,表面積較小。這樣一來,在正午熾熱的陽光下,泥塔吸收的熱量就減少了。
「羅盤白蟻」建造這種特殊的泥塔,就是為巢穴創造恆溫條件。泥塔在陽光下受熱後,塔內空氣通道之中的氣溫也隨之上升,空氣體積膨脹而向上升騰,這就產生了像煙囪一樣的抽氣作用,把新鮮空氣通過白蟻進出的通道抽吸到塔頂,形成一股風,吹過白蟻巢穴的生活區。
白蟻中的工蟻在巢穴內「監測」(感受)各處的溫度,並根據溫度的變化,阻斷或擴大巢穴內的通道,以調節氣流。這就像人類用開、閉窗戶來調節室內溫度一樣。
因此,無論外界氣溫如何變化,白蟻巢穴地下生活區的溫度,都保持在30~32℃。
建築學家從白蟻巢穴的構造得到極大啟示,認為人類也可以模仿白蟻,建造有自然通風系統的辦公樓。雖然安裝了空調系統的大廈可以做到溫度恆定,但因門窗封閉,空氣不流通,長時間呆在裡面的人很容易患上空調症候群。
1994年,英國建築師在諾丁漢興建了7幢仿白蟻巢穴的辦公樓,排成一個弧形面向北面,每幢大樓的角上都有一個17米高的圓柱形玻璃塔,其作用相當於白蟻巢穴上的泥塔,當陽光照射時,玻璃塔內的空氣溫度升高,膨脹上升,起煙囪的抽氣作用,形成一個自然通風系統。玻璃塔頂部還可用液壓方式升降,用來調節上升的空氣流量,由於塔中的空氣通道和辦公樓的各房間相通,上升氣流可以帶走多餘的熱量並吸入新鮮空氣。在大樓內有一個計算機能量管理系統,它的作用相當於白蟻巢穴中的工蟻,負責管理室內的溫度調節系統,控制玻璃塔頂的升降,以調節空氣流量,在寒冬還可啟動熱風機,在夏夜可啟動風扇,將清新的空氣引入室內。
蘑菇與傘屋
所有的植物都呈啞鈴形,這是一種很好的建築結構,它使植物利用最小的佔地面積,就獲得了適度體積的地上部分,得到了大面積的陽光,而向下生長出的根系,能夠牢牢抓住土壤。利用這種結構,植物還能夠立體享受陽光:森林群落中喬木層以下有灌木層,灌木層以下還有草本層。模擬植物的仿生建築可以更好地利用太陽能。
以蘑菇為例。蘑菇由3部分構成:菌蓋、菌柄、菌絲。菌蓋離地有一定高度,菌絲呈放射狀向地下擴散,菌柄把兩者連接起來。這也是一個啞鈴結構。
依照蘑菇的外形,人類可以設計、建造仿生建築,其「菌絲」部分(仿生建築的根基)可以採用植物根的形態,將幾根長度與直徑都適宜的鋼管呈放射狀地打入地下,與巖石緊緊咬合,以產生的摩擦力來支持地上部分。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地基部分的工程量。仿生建築的「菌柄」部分(支柱)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它的底部膨大。以便和根基連接為一體。仿生建築的「菌蓋」部分(居住體)則採用鋼架結構,從支柱向四周輻射出許多鋼梁,屋頂做成拱形的鋼網架,並與鋼梁相銜接,共同形成一個籠狀的整體結構。
由於採用啞鈴結構,這種仿生建築所佔地面只有傳統建築的10%,而屋頂可以貼上大面積的太陽能電池。從遠處看,整個建築就像一把大雨傘,因此取名叫「傘屋」。
小腿骨與艾菲爾鐵塔
人體骨架形態、結構之精巧、合理和美妙,往往使建築師們讚嘆不已。堂堂七尺之軀全靠骨骼支撐,這與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憑藉鋼架支撐幾乎一模一樣。
人坐著的時候,體重是依靠從骨盆側面延伸出來的骨頭來支撐的。這種簡單而有效的結構啟發了建築師。建築師由此設計了一種空間支架模型,建築物的重量由斜柱支撐著,再傳到幾個支持點,所有與重量負擔無關的材料,一概省去。這就為建築物提供了一種既強有力又經濟合理的支撐結構。
人體的大腿骨要支撐全身的重量,又要前後左右擺動,因此,它「選用」了一種最合理的結構形式——既輕又堅固。一般成年人的大腿骨能夠承受260~400千克的壓力,小腿骨吃力更大,比相同斷面的花崗巖還要堅固10多倍,它的剛度可以和熟鐵相比,但比重只有熟鐵的1/5。
巴黎艾菲爾鐵塔高327.7米,猶如巨人般聳入雲天。一些建築師研究之後得出結論:這座鐵塔的結構並不新穎,只是一座重複著人體小腿骨的建築;甚至兩者的表面角度都相符。
建築仿生是一門妙趣橫生的新興科學,是科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生物是人類工程設計的最好老師。正如著名仿生設計師L·科拉尼所說:「仿生設計是一個揭示自然界生命體的設計領域,也可以稱為一項『翻譯自然的事業』。」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人類必將從表面的靜態仿生走向內部的、動態的仿生,從而大大豐富人類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