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仿生科學展登陸廣東科學中心 感受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科學中心供圖)
央廣網廣州8月2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吳晶平)8月1日起,廣東科學中心展出自「臺灣科教館」引進的「仿生」科學展。通過展出科學家從大自然生物演化38億年中發現、學習、進而創作的智慧結晶,同時引進「Tinkering」動手做教育理念,啟發觀眾運用自己的手、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工具,做出自己的「仿生科技」。
原來空中客機A380的設計是受草原雕翼尖羽毛的啟發,魔鬼貼的發明來自野外一種帶小芒刺的果實,而奔馳仿照一種盒子魚來設計未來概念車……這些從大自然來的奇妙點子,打開人類許多發明創造的思維。據介紹,展覽分為「什麼是仿生」「從動物來的靈感」「由植物來的啟發」「從自然環境找解答」和「挑戰工作坊」五個部分,引領觀眾在互動體驗中思考大自然的奧妙。
什麼是仿生:引用國際知名仿生學家珍妮·班亞斯對「仿生學」的詮釋影像紀錄,以及仿生科技先驅達文西的複製手稿與飛行器模型,為展覽做為開場。「仿生學」是一門跨領域的科學,涵蓋生物、材料、工程、醫學、機械、農業。它並非僅複製大自然的設計,而是充分辨識、了解、分析、應用大自然的解決方案,來改善彌補或挽救人類所面臨的問題。
臺灣仿生科學展登陸廣東科學中心 感受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科學中心供圖)
從動物來的靈感:即使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但比動物界的其他成員,既跑不快、也跳不高,更不會飛。不過人類懂得觀察、學習、去模仿動物型態和行為,讓自己達到更快、更遠、更穩固的境界。該區通過標本、模型的對照,展現生物與人共同追求的極致,展出各種來自鳥類、爬蟲、昆蟲、哺乳類等的仿生科技,例如仿自翠鳥捕魚尖喙的日本500系新幹線、模仿草原雕飛行原理的A380客機、仿照蜂巢的六角建築結構、運用啄木鳥頭骨構造開發的安全帽、魚群洄遊啟發的風力發電等。
由植物來的啟發:一般人對植物的印象是堅毅穩固不易移,而忽略了它們能展現的不同面向。創造魔鬼氈的細緻扣環結構、天堂鳥精巧的連動構造,使蓮葉和豬籠草能自潔的納米級特殊表面,翅果也啟發了人類對於飛行的靈感,該區著重通過影像,展出來自植物的各種驚奇仿生科技。
從自然環境找解答:在自然界中,物質沒有終點,都是一再地循環,和一般人類習慣的線性模式不同。一個生物產生的廢料,很可能是其他生物的寶。本區納入從生態系中找尋「循環」來解決環境問題的概念,由觀眾參與,在意象裝置上牽引構建複雜的連結,創造「從搖籃到搖籃」的永續經營、循環經濟,並將無數的小循環串聯成更巨大的環。展出伊甸園計劃、向草原學農耕、森林般的企業經營方式、學習熱帶雨林及人體循環的灌溉系統等。
挑戰工作坊:配合特展以上各區主題,引進來自舊金山探索館的Tinkering動手做理念,僅針給予主題大方向及小提示,不特別「指導」或「給予步驟」,也使用許多回收廢材,鼓勵觀眾在現場創作後,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四處可見的材料進行創作。
展覽從1日起至11月2日在廣東科學中心綠化中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