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家》專欄|大自然的啟示:仿生學可以走多遠?

2021-01-08 和訊科技

出品:新浪科技《科學大家》、中關村(000931,股吧)論壇

撰寫:傅正義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0年雪梨奧運會上,澳大利亞男子遊泳選手伊恩·索普身著黑色連體泳衣,連奪三金,一戰成名。這次奧運會不僅讓伊恩·索普成為澳大利亞最有名的運動員之一,還讓他的戰袍——鯊魚皮泳衣名震泳壇。

這件泳衣叫做「快皮」,核心急速便是是仿造鯊魚皮膚表面製成的超伸展纖維表面,其設計也有著仿生學巧思,比如在接縫處模仿人類的肌腱構造。有實驗表明,快皮的纖維可以減少3% 的水中阻力。此後,在2007年鯊魚皮泳衣第三代產品一經推出,就在一年內協助世界各國運動員先後21次打破世界紀錄。

鯊魚皮三代的材料結構

鯊魚皮泳衣只是仿生學領域的著名應用之一。仿生學還在很多領域發揮著巨大作用,例如現代飛行器的發展就遵循了鳥類飛行規律,它的機翼曲線模仿了鳥類翅膀的流線型外形,以降低空氣動力阻力。還有通過模仿蝙蝠的超聲波探路系統,現代飛行器採用的雷達導航系統作,飛行器表面幫助降低摩空氣擦阻力、減小紫外線照射損害的塗層等等。

受到大自然的啟示,人類已經實現了許多偉大的仿生工程,很多與普通人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或技術。這些仿生學的成功應用都是依據自然對人類的啟示,設計出具有既精巧又複雜形狀和功能的材料、設施、產品、技術等。

仿生材料是近二十多年的研究熱點,包括荷葉的疏水性表面,堅硬的貝殼,通過折射產生不同色彩的蝴蝶翅膀等,研究人員都已經成功地在實驗室中學習這些功能做了人工材料。簡言之,通過研究某種自然的結構和特性製造出的具有性能的微結構材料,就是我們所說的仿生材料。

向自然學習

其實這些仿生材料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在自然界中有個一模一樣的生物製造過程。研究人員們在自然界中尋找特別有趣的功能,再在實驗室做出來具有相同特性的人造產品。貝殼的顯微結構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做出的高韌性陶瓷複合材料跟它非常像的結構,這樣通過不同形狀、大小、排列方式形成的結構具有非常好的力學性能,斷裂韌性達到30,而普通的陶瓷斷裂韌性只有5、到10左右。

在中國,科學家此前做了一個有意思的研究——蜘蛛絲。一些人可能注意到,下完雨後蜘蛛絲掛的雨滴會像珍珠項鍊一樣形成「掛珠」,這是因為自然的蜘蛛絲裡有紡錘結構,有連接段,水拉到連接段後很快跑到紡錘,就會變成像項鍊一樣的掛珠。連接段和紡錘結構不一樣,因此,水在不同地方的狀態也是不一樣的。

在實驗室裡也可以做出這樣的結構,做出一摸一樣的人工蜘蛛絲。人工蜘蛛絲放入水中後,也是馬上從連接的部分跑到紡錘部分,形成掛珠形式;這對水的收集和運輸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從複製自然產物到學習 「生產過程」

除了複製自然界優越的結構和材料,我們還可以學習自然界創造出這些結構和材料的過程,以期通過更簡單便捷的方式獲得優質產品。舉個例子,貝殼、牙齒的生物製造過程都是在室溫條件下形成,而在人工製造裡想燒出相當的陶瓷需要很高的溫度。中國古人能夠做出很好的陶瓷,就是因為我們能夠得到很高的燒級溫度,那我們也能在正常溫度下做出類似的貝殼材料嗎?

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像一個永不枯竭的靈感源泉,甚至鯊魚的牙齒也能在提升人類生產工藝方面有做貢獻。鯊魚的牙齒跟人的牙齒相比較,顯微結構完全不一樣,生長機制也截然不同。人一輩子就換一次牙齒,而鯊魚一排牙齒用十天,另外一排牙齒又長出來,一隻鯊魚會有大概十年左右的壽命,期間會換掉兩萬顆左右的牙齒。

換句話說,在自然過程裡,鯊魚牙齒的製造過程跟人牙的生成過程完全不一樣,原因在哪裡?目前就有科學家正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是因為生長因子的不一樣、生物學環境的不一樣?還是鯊魚牙齒的顯微結構相對更容易搭建等等其他原因?那麼人類能不能學習鯊魚牙齒的生長過程提升製造陶瓷的人工過程?

關於鯊魚牙齒的設想也只是研究方向中的一隅。許多自然界天然的製造過程都非常具有研究價值,可以用來發展新的材料合成,節省能源與原料等生產資源。因此我們提出新的研究領域Bioprocess inspired synthesis and proceessing(過程仿生製備),這個研究領域涉及幾個很新的工作方面,從天然生物系統的製備過程裡或者生物製造和生物結構的關係裡找到靈感和思想,我們稱之為「inspired」,之前講到非常重要的領域是學習生物結構和性能與服役性能,更近幾年我們則提出的是學習生物製造和生物結構之間的關係。

剛才說,傳統的陶瓷或者跟陶瓷有關的合成和製備技術都需要很高的溫度,而自然界恰恰不要這麼高的溫度就能做出來。那麼能否在這種自然過程的啟發下,發展出室溫的陶瓷製備技術?這是科學界目前的研究目標。由此我們主要開展了幾個方面的工作,包括生物礦化啟示、光合作用啟示、還有其它生物過程啟示。

仿生增材製造:牙醫也能給你換上天然牙齒

研究生物過程對於環境保護與修復領域也有重大意義。比如蚯蚓,它可以在很髒的泥土裡生存,也就是說它不怕重金屬,或者說它具有重金屬的「解毒」能力。這樣的過程被稱作蚯蚓富集修復。

蚯蚓在「解毒」過程中還能夠產生一種有位科學家做了非常有趣的實驗,就是在泥巴裡面混入重金屬,讓它吃進去。蚯蚓吃進重金屬後在它的體內發生一些人類還未可知的反應,最後它的排洩物是一種量子點。一般情況下,想要在實驗室要合成量子點也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這麼簡單的天然生物過程,吃進含有重金屬的物質,一天後拉出來的產物裡面就有量子點。

所謂的量子點,又稱半導體納米晶體,是準零維的納米材料。顆粒尺寸進入納米量級時,能展現出許多不同於宏觀材料的光學性質。因此,獨特的量子點在生物醫學光電領域有特殊的應用價值。003年,權威《Science》雜誌將量子點列為當年度的十大科技突破之一,2006年,《Nature》又將量子點評為最有可能實現大規模應用的四類納米材料之一。

科學家們研究這些量子點在蚯蚓體內的合成機制,那麼我們久遊網在實驗室裡也可以採用這種辦法合成量子點,甚至將來形成成熟的合成製作工藝,量產高質量但價格低廉的量子點材料。

最近我的學生做了一項工作,在一個細胞表面展示蛋白,蛋白指導合成了一個納米二氧化鈦,運行了5000次以後基本沒有衰減,這是非常好的電池材料,能保證電極的穩定性,這樣漂亮的周期性結構本來在實驗室裡是很難人工製造的,但是通過學習自然界中的一些生物過程,就可以做出很漂亮的周期結構。

此類研究更進一步,就可以聯繫到大家更加熟知的仿生器官模型、仿生導板器械和植入物、仿生組織工程支架以及仿生組織器官等,這些都與生物過程啟示的增材製造有關。所謂增材製造就是物質慢慢長大,長成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實際上自然是最好的增材製造師,自然長出來的每一個貝殼都是長得一模一樣,在學界我們把它叫做宏觀增材製造。

科學家們還提出微觀增材製造,因為即便我們用顯微鏡看,自然界產出的物質它的微觀結構也是同樣的,也長得一模一樣;它也是開始沒有,最後長出一個東西,也是和之前的都長的一模一樣,這樣的過程就被稱作微觀的增材製造。

科學家觀察了天然的牙釉質,之後在實驗室裡學習天然的牙釉質做出人工牙釉質,它的性能跟天然牙釉質基本相當,之後我們可以在實驗室裡做出跟天然牙齒一樣的人工牙齒。現在我們換的都是陶瓷牙齒、樹脂牙齒,未來也許可以換一個跟生物牙齒一樣的仿生的天然牙齒。

太陽照一照就能獲得特殊材料?

光合作用也是仿生學的一項重要課題。大家應該都了解太陽光一照植物就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糖和氧氣這樣的一個過程,光合作用就是太陽一照就出現反應,產生一個合成的過程。研究者們一致提出來一個願景,就是如果太陽照在我們設定的某一種材料上,能不能合出現同樣的光合作用呢?這依舊是業內一項很遠期的目標。

光合作用有兩個重要的過程--光合作用過程和電子傳輸過程,利用光系統和光生電子和空穴,能不能做出類似的合成材料呢?未來我們的預期,就是通過研究和學習光合作用的原理,研究出太陽一照某種物質就可以合成所需的材料。

人類的仿生學嘗試甚至可以追溯至遠古時期的生產生活工具,古時一些工具甚至直到現在也被普遍使用著,像是因由鋒利的鋸齒草啟發而來的鋸齒工具,以及模仿動物的角、嘴、牙、爪等部分製造的弓箭、長矛、戈、戟、刀等。

而真正形成「仿生」概念其實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短短的幾十年間,仿生學已經在諸多領域成功應用。可以說,仿生學不但是一門學科,更是人類對自然的深刻理解。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上述設想都能夠得以成功實踐,我們能夠通過觀察自然學習自然,推動人類社會走出一條更和諧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

相關焦點

  • 點亮人類生活——有趣的海洋生物仿生學
    數千年來,人類艱難地行走在進化的道路上,大自然毫不吝嗇,將資源傾囊相授,而且還賦予了無數關於科技的靈感。古時候,人們渴望著能夠像天空中的飛鳥一般自由自在的翱翔,仿照鳥類形狀製作器物,讓它們在空中飛舞,這就是風箏。
  • 從仿生學的視角審視自然界《大自然母親:創新的靈感》在自博館開幕
    展覽將從仿生學的視角重新審視自然界,通過大量仿生設計案例的展示,結合精彩生動的視頻、趣味盎然的互動裝置、製作精良的標本及模型,充分展現人類受自然啟發而做出的創新設計。「仿生學」是從自然界借鑑聰明的想法,模仿自然界的範例來創造更好的形式、過程和系統,而仿生思維就是在大自然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路線圖。
  • 動物帶給人類的一些仿生學的「啟示」它也可以用在宇宙飛船上!
    仿生學是1960年正式誕生的一門綜合性邊緣科學。它研究生物系統的結構特性、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過程,並利用所獲得的知識改進現有或創造新的機械、儀器、建築結構和過程。載人太空飛行器是保證航天員在太空中執行航天任務並安全返回地面的太空飛行器。受各種生物的啟發,科學家利用仿生學原理為太空飛行器的設計、工作、運行和故障分析提供最可靠的參考。
  • 大自然給予科學的靈感,仿生學製造的高強複合材料
    從20世紀60年代J.Steele正式提出仿生學的概念起,仿生學作為一個學科正式被提出。通過研究珍珠貝殼的精緻層合結構和力學機理,並將其用於研究陶瓷-聚合物和陶瓷-金屬基複合材料;模仿在木細胞中發現的螺旋結構做成的玻璃纖維/環氧樹脂仿木複合材料,結果斷裂韌性有大幅度的提高;對甲蟲的前翅進行研究發現其組成成分和排列結構從而進行仿生學材料的開發。
  •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論啟發科技的仿生學應用
    通過不斷地修修補補,大自然找到了許多獨特的設計方案,從大象的長鼻子到仙人掌的棘刺,甚至白蟻丘在設計上也能讓涼爽空氣流通進出,為這些小昆蟲提供一個舒適的家。因此,世界上最聰明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都在師法自然,眾多人工技術都建立在自然的設計之上。在生物學中,有一個領域便是研究如何模仿自然界的各種生存策略,促進發明和發展人類的科學技術。該領域便是仿生學,字面意義即 「生物模擬」。
  • 奇妙的仿生學——大自然的饋贈
    仿生學從自然界和自然系統中汲取靈感。經過數百萬年的實踐,大自然已經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廢物一說——任何一種動植物留下的東西都是另一物種的食物。效率低下的情況在自然界不會持續太久,人類工程師和設計師還經常在自然界中尋找現代問題的解決方案。以下三個仿生學實例,必能讓你大吃一驚。
  • 人類模仿大自然的「設計」——建築中的大自然仿生學
    所以,大自然的精妙建築確是人類建築師和設計師的最好老師。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創造不管多麼精巧,幾乎都能在大自然的創造物中找到對應的影子。於是,人們開始對大自然進行有意識地模仿,從大自然汲取營養,請大自然開拓思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仿生學便應運而生了。
  • 仿生學:從大自然中攫取思想的火花
    人類總是對自己的設計和技術沾沾自喜,但我們常常忘記:大自然母親已經360萬歲,其大腦中蘊含的智慧正在成為人類最尖端技術的靈感源泉。  今天,科學家已經研製出像壁虎一樣會爬牆的機器人,模擬鯊魚活動方式的渦輪機,像大黃蜂一樣避免碰撞的汽車等等,這一切,都讓欣欣向榮的仿生學研究和工業設計吸引人們越來越多人地關注。
  • 神奇的仿生學原理
    1、神奇的仿生學-想像作文350字仿生學,你們不要小看它,因為我們身邊的一切發明創造都離不開生活,離不開我們的朋友——大自然。
  • 仿生學:8項受大自然啟發的有趣發明
    所有生存下來的生物,通過進化改變自身適應大自然,而我們就對大自然的創新充滿好奇,也是這份好奇心讓人類走到了現在。 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複製了食肉動物的思維方式,跟蹤和狩獵,成功獲取高額蛋白質。
  • 大自然的啟示
    大自然有許多秘密,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有所發現。從前,人們還沒發明監控器,雖然城門防衛很棒,但也不知道城門外哪一個是敵人,哪一個是朋友,打開了城門,導致傷亡慘重。但是鴿子卻能在遠遠的地方分清楚敵人並逃避,這是什麼原因呢?
  • 《侏羅紀公園》影評 人類對科技的探索應該走多遠
    《侏羅紀公園》影評 人類對科技的探索應該走多遠時間:2015-11-27 08:54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侏羅紀公園》影評 人類對科技的探索應該走多遠 闊別了二十年之久的《侏羅紀公園》,如今在現代科技的包裝下重新回到大熒幕。
  • 仿生學,向大自然學習最優秀的解決方案
    人類從自然界吸取靈感,向生物學習的學科,就是神奇的仿生學。仿生學,顧名思義,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學。模仿生命體,模仿自然過程,從中學習一些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工作原理,根據這些原理發展出新的科學技術,製造出新的工具、材料、設備等,解決人們實際應用中的問題。比如我們從小就知道,蝙蝠通過接收回聲來判定周圍物體的方位和形狀,雷達就是依據蝙蝠的這一特性發明出來的。
  • 新裝置實現人工光合作用 仿生學發展可期
    科學是一門格物致知的學問,是一個通過已有的技術、工具去探索更深層次的或者未知的內容的過程。而大自然包羅萬象,也因為這個原因,如今的科學細化成了眾多的領域,像是生物科學、材料學、電氣科學等等,它們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卻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由此催生出了許許多多的技術。
  • 大自然的啟示作文素材
    我一直認為,人能在大自然中領悟很多。大自然中蘊涵著人生的許多哲理。就像月亮,月圓月缺代表親友的團聚、離散。螞蟻和蚜蟲,就表現了為生存而合作互助。看過獨自生活的蜜蜂嗎?他們講究的是團結,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還帶給我歲月匆匆,務必要珍惜光陰的啟示。你看那日出日落,仿佛剛剛旭日初升,轉眼間卻已是星月稀疏。夜來香悄悄綻放,又萎謝了。
  • 大自然的「點子」有多絕 廣東科學中心引進仿生科學展
    大自然的「點子」有多絕 廣東科學中心引進仿生科學展金羊網  作者:李鋼 湯銘明  2018-08-01 金羊網訊 記者李鋼 實習生 莊灝 通訊員 吳晶平報導:1日,臺灣仿生科學展登陸廣東科學中心
  • 人教版語文小學四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了解大自然的啟示
    人教版語文小學四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了解大自然的啟示本組教材的學習是對觀察大自然、保護環境等專題的延伸與發展,並有新的內涵。了解一些新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對自然的觀察、了解、發現中受到有益的啟示,同時發展觀察、想像等思維品質;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繼續培養默讀與自學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一、《自然之道》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 仿生學在兒童醫療產品情感化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結論 通過對仿生學與兒童情感化設計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可得出一種現代醫學產品的情感化設計方案,並就仿生學的運用給情感化設計的方法未來發展帶來了啟示。追本溯源,人類各種先進技術、創新思維、工程原理以及給人類社會帶來便利的重大發明產生的靈感都來自於大自然。現今的人類社會也是一個自然交替的產物,作為一個生命的開始,兒童是能夠創造祖國未來的下一代,因此在當今科學進步帶來的人類社會對於兒童專屬產品的設計提出的更多的要求,個性設計、綠色設計以及人性化設計已成為兒童醫療產品設計發展的方向。
  • 飛機設計中用到哪些仿生學原理?
    在未來,這些在大自然中經過無數次嘗試與檢驗洗禮的設計仍將成為激發我們創意的巨大源泉。天鵝絨、鯊魚皮與飛機在空氣動力學設計上的創新有何相干?有一個專門的學科可以給你答案。此學科致力於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並效法自然。它就是「仿生學」。其設計靈感皆源於自然。仿生學家通過研究和模仿自然界中最優秀的創意來解決人類遇到的種種問題。
  • 臺灣仿生科學展登陸廣東科學中心 感受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
    臺灣仿生科學展登陸廣東科學中心 感受從大自然來的絕妙點子(科學中心供圖)央廣網廣州8月2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吳晶平)8月1日起,廣東科學中心展出自「臺灣科教館」引進的「仿生」科學展。通過展出科學家從大自然生物演化38億年中發現、學習、進而創作的智慧結晶,同時引進「Tinkering」動手做教育理念,啟發觀眾運用自己的手、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工具,做出自己的「仿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