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國鵬
10月10日晚,日照市藝術劇院排演的呂劇《銀杏樹下》在梨園大戲院上演。這是參加第十屆山東文化藝術節新創作優秀劇目展演的十八臺大戲之一。看完這臺戲,有點意外,是那種比預想中好的意外。有點像當初看電影《瘋狂的石頭》,名字取得太普通,望文生義就認為不好看,不抱太高期待,看完反而感覺不錯。
先照抄一段《銀杏樹下》觀演手冊上的劇情介紹。本劇講述的是一個感人至深的倫理故事。浮來村的青山娘因為親生女兒丟失,幾十年如一日鍥而不捨地去浮來山上的銀杏樹下拴紅布條,祈求千年古樹助她尋回孩子,而養子青山的媳婦王翠蘭由此心生厭惡、嫌棄婆婆,起初不敬,進而不孝,養子青山左右為難。青山娘秉持「好讓不爭」的古訓,不僅對翠蘭寬容忍讓,還力勸青山對媳婦言聽計從。然而青山無法忍受媳婦對母親的虐待,決計與其離婚。銀杏樹下,面對聞訊趕來的翠蘭爹媽的質問,面對兒子小石頭的不滿,面對青山對自己的厭恨,面對寬容善良的婆婆,翠蘭悔悟。而恰逢此時,她得知自己虧待了十年的婆母,竟然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大體情節如此。顯然,這臺戲的主旨是弘揚傳統孝德,歌頌「好讓不爭」的精神,倡導尊老敬老愛老的良好社會風氣。
之所以說好,是因為有諸多值得稱道之處。這臺呂劇很地道,很純正。對白不用說,地道的日照方言。「吃幾個乾巴煎餅」、「急忙火簇地來這裡」……,這些方言臺詞,不是山東人還真不一定能聽明白,但山東觀眾聽了很親切。唱腔很純正,呂劇的韻味很足,抑揚頓挫,收放自如。男女主角都有大段大段的唱,詞寫得很樸實,很自然,完全隨著劇情走,而且琅琅上口,聽起來很流暢,很舒服。身邊那些很懂戲的戲迷們評價,幾段唱聽得都很過癮。
開頭結尾還有段「四德」歌也不錯,有呂劇的味道,有流行歌曲的韻致,很好聽。現在那麼多的流行歌曲,這樣那樣的「好聲音」,真正好聽的歌還真沒幾首。
演員選得好。幾個主演,表演和演唱都不錯。青山娘這個角色,唱得好,演得好,形象與角色也很符合。演員挺「瘦氣」,一化妝,看上去特符合人物生活不好、身體單薄的這些身份特點。如果選一個胖乎乎的演員,效果肯定就要打折扣。劇中的反面人物王翠蘭,也是演得活靈活現,把「惡媳婦」的神韻充分表現出來了。翠蘭不敬不孝,對著婆婆說「老東西」的那口氣,那眼神,還有伸著個手指頭指指點點的動作,看了著實讓人氣憤不已,用旁邊觀眾的話說,就是「恨不得到臺上去打她兩巴掌」。
整臺戲節奏把握得好,包括舞美燈光在內,舞臺呈現風格像呂劇這個劇種一樣樸實無華。情節的演進很流暢,人物關係交代的也非常明確,每個角色的進入都非常自然,不花哨、不造作,不譁眾取寵。不像有些戲,不合適的使用一些過於前衛的表現手段,結果看了半天還是一頭霧水,看到結尾仍然不知所云。
還有,就是性價比很高。這臺戲不是那種重大歷史題材,沒有大投入、大場面、大製作。演員不多,一共十個人,謝幕的時候,站成一排,加上觀眾送的幾個花籃,還顯得有點空。比起動輒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製作,豪華程度上確實有點遜色,實際演出效果並不差。中間,觀眾多次自發的熱烈鼓掌。親母女相認一節,原來的兒媳婦、後來的親女兒對著母親懺悔一段,觀眾至少兩次熱烈鼓掌。
這臺戲好歸好,但由此也可引申出一些話題,值得好好琢磨一下。比如,這一類題材的戲,因為不出「描摹世態見其炎涼和善惡有報勿違天理」的範圍,觀眾往往感覺老套,似曾相識。並不是說這一類的故事不能寫,寫這類的故事就是老套,而是說如果寫不出新意,不能讓人耳目一新的話,就容易讓人感覺老套。古往今來,這麼多文藝作品,故事無非是圍繞著愛情、死亡、友誼、孤獨、奮鬥之類去寫,但每個時代都會有作品成為經典,就是因為這些作品敘述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故事。換句話說,道理都是一樣的,講法不一樣才行,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才行。就拿「不孝」來說,從古到今,這樣的家庭問題很難排解消除乾淨,現在再去寫,其實就未必非得把老娘給趕到豬圈牛棚裡去,現在的生活環境變化多大呀,城市、農村、社區等,那麼多新素材,應該能創作出個不同以往的故事來。
還有,也不能老是拿「兒媳婦」說事,一提到「不孝」,首先就是惡媳婦。好像不孝的家庭,兒媳婦都是罪魁禍首,兒子雖然「妻管嚴」,性格懦弱,但是品質良善。其實也未必,倒不是替惡媳婦翻案,仔細去分析聽說的那些「不孝」的故事,根子往往在兒子身上。
這臺戲取名《銀杏樹下》,無疑指的就是日照莒縣浮來山上的那棵千年銀杏樹。在戲裡,這棵銀杏樹也應該算個角色,因為它的作用很重要,不僅能夠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還是推進情節發展的重要元素。要說這棵樹,確實很神奇,三千年樹齡每年依然開花結果,樹圍之粗有「七摟八拃一媳婦」的民間傳說等。在當地,大家都知道這些。但到外地,恐怕有些觀眾就未必了解,如果開頭通過什麼方式,簡單交代一下這棵樹的背景和故事,那觀眾對一些情節,比如為啥要到這棵銀杏樹下祈福,就會馬上豁然開朗。這順便還可以大大宣傳一下當地的旅遊資源。人家拍電影拍電視,外景地都成了景點,咱排一臺戲,把浮來山這個景點捎帶著宣傳推介一下,也屬一舉多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