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消息)25-26日,來自全國百所院校,共120多支參賽隊伍將在哈爾濱展開為期兩天的第35屆ACM-ICPC亞洲區預賽。經過兩天的激烈角逐,最終北京大學代表隊脫穎而出,奪得冠軍。其中有45名參賽大學生獲得了阿里巴巴意向OFFER。
此前,全國百所高校的近兩百名院長與老師匯聚在杭州,與國際ACM組織成員、阿里巴巴集團共同啟動了為期三天的《2010年ACM-ICPC中國區夏季論壇》。在此論壇上ACM組織確認了中國區賽將與阿里巴巴集團進行包括人才、項目研發、平臺共享等方面的戰略合作,阿里巴巴集團與全國多所高校還達成了各項合作協議,此消息一經公布即引來了多方關注。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全國知名院校技術力量及國際技術人才組織,共同開展各類技術合作與活動,提前為電子商務生態圈發展做好技術布局。
阿里巴巴集團負責人力資源副總裁曹光榮表示,「無論是中國電子商務的未來10年,還是阿里巴巴集團的未來10年發展,技術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阿里巴巴集團2010年開始與全國各高校以及相關組織如ACM等合作目的就是為中國網際網路領域發掘、培養、積累更多技術尖子。」
ACM-ICPC中國區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周維民表示,「借ACM在中國舉辦之際,與如此多的高校計算機相關專業的院長與老師交流相同話題,從培養實際操作型人才入手,解決人才發展與企業需求間遇到的瓶頸與現狀,通過舉辦程世界級的序競技大賽,為中國企業儲備世界一流計算機人才做出有意義的事。」
一位與會老師坦言,「對於不少高校學生來說,對崗位所能帶給個人發展的潛力,有很多學生還不是太了解,其實,在校生並沒有很多機會可以得到企業提供崗位提前實習,對專業的認知度,對畢業後走向社會的前景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並不是很明確,這也是中國目前高校生就業的一個現狀,那就是有很多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後並不適應企業的氛圍、導致失業或者跳槽。」
從事人力資源的專家分析,「大學生經常換工作,對其職業發展是不利的。」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阿里巴巴人力資源副總裁曹光榮,他表示,「在校生從走出校園開始,他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對自己價值的認同與實現,阿里巴巴與全國高校及ACM等組織的合作就是想形成從學校的應試機制到企業人力需求相的快速結合,為人才從學校走進企業打開一個新的方向與方式,從而讓學生更快的適應社會工作環境,讓企業更準確的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
據了解,阿里集團已經建立了一系列適於畢業生快速適應、成長的機制。旗下子公司成立幫助實習生、在校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技術大學」和「校友基地」,學生進入公司後,都將配備專門的員工導師或師兄師姐陪同融入和成長。
早在2008年,阿里巴巴集團就曾經攜手國際程序大賽組織ACM在中國展開過「擂臺賽」,目前已有3位ACM世界冠軍在阿里巴巴集團工作。
ACM介紹:
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簡稱ACM-ICPC或ICPC)是由國際計算機界歷史最悠久的權威性組織ACM學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主辦的面向大學生的電腦程式設計競賽,是一項旨在展示大學生創新能力、團隊精神和在壓力下編寫程序、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年度競賽, 目前已成為世界上公認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最具影響力的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2009年度全球共有7000多隊參加了各大洲的預選賽和相關賽事, 其中有5000隊參加了中國大陸的五個賽區的預選賽及相關賽事, 最終中國的高校共有23隊入圍全球總決賽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其中上海交通大學第三次獲得全球總決賽冠軍,臺灣大學獲得全球總決賽的季軍, 清華大學獲得全球總決賽銀牌, 中山大學和復旦大學獲得了全球總決賽銅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