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評述文章介紹針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藥物選擇

2021-01-10 生物谷

2020年2月11日訊/

生物谷

BIOON/---自從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最近在中國武漢的重症肺炎患者中鑑定出以來,它迅速在人群中傳播。截至2020年2月10日,在四大洲的25個國家已報導了2019-nCoV病例,已確診病例超過40000例,估計死亡風險約為2%。

不幸的是,尚無批准用於治療人類冠狀病毒的藥物或疫苗。可以設想幾種方法來控制或阻止新出現的2019-nCoV感染,包括疫苗、單克隆抗體、基於寡核苷酸的療法、肽、幹擾素療法和小分子藥物。但是,新的幹預措施可能需要數月至數年的開發時間。鑑於2019-nCoV疫情的緊迫性,中國中南大學湘雅公共衛生學院的李廣迪(Guangdi Li)博士和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雷加醫學研究所的Erik De Clercq博士根據對另外兩種由人類冠狀病毒引起的感染---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MERS-CoV)---的治療經驗,著重關注重新利用已批准或正在開發的用於治療HIV、B型肝炎病毒(HBV)、C型肝炎病毒(HCV)和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的抗病毒試劑的潛力。相關結果以評述文章(Comment)的形式於2020年2月10日發表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期刊上,文章標題「Therapeutic options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2019-nCoV的特徵

2019-nCoV是一種有包膜的正義單鏈RNA乙型冠狀病毒(beta-coronavirus)。與SARS-CoV和MERS-CoV相似,2019-nCoV基因組編碼非結構蛋白(比如3-胰凝乳蛋白酶樣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樣蛋白酶、解旋酶、RNA依賴性RNA聚合酶)、結構蛋白(比如刺突糖蛋白)和輔助蛋白(圖1)。

圖1.乙型冠狀病毒的潛在藥物靶點,圖片來自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20, doi:10.1038/d41573-020-00016-0。

上面提到的這四種非結構蛋白是病毒生命周期中的關鍵酶,而刺突糖蛋白(S)對於病毒進入細胞過程中的病毒-細胞受體相互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這五種蛋白被認為是開發針對SARS-CoV和MERS2-CoV的抗病毒試劑的誘人靶標。

對來自2019-nCoV的基因組序列的初步分析表明這四種2019-nCoV酶的催化位點高度保守,並與相應的SARS-CoV和MERS2-CoV酶具有高度的序列相似性,因而可能成為抗病毒靶標。此外,蛋白結構分析提示著在2019-nCoV、SARS-CoV和MERS2-CoV中,病毒酶中關鍵的藥物結合口袋很可能是保守的。因此,考慮將現有的MERS2-CoV和SARS-CoV抑制劑重新用於抑制2019-nCoV是合理的。接下來,李博士和Clercq博士討論了選定的候選藥物,重點關注已批准藥物或已在其他疾病的

臨床試驗

中測試過的實驗性藥物。表1提供了更長的抗冠狀病毒藥物列表,包括可能考慮用來篩選針對2019-nCoV的抗病毒藥物或者作為優化它們的起點的臨床前化合物。

潛在被重新利用以抵抗2019-nCoV的候選藥物

(1)病毒靶向試劑。已批准的核苷類似物(法匹拉韋和利巴韋林)和實驗性核苷類似物(瑞德西韋和加利地韋)可能具有抗2019-nCoV的潛力。以腺嘌呤或鳥嘌呤衍生物形式存在的核苷類似物靶向RNA依賴性RNA聚合酶,並在包括人冠狀病毒在內的各種RNA病毒中阻斷病毒RNA的合成。法匹拉韋(favipiravir, T-705)是一種批准用於流感治療的鳥嘌呤類似物,可以有效抑制諸如流感病毒、伊波拉病毒、黃熱病病毒、基孔肯雅病毒、諾如病毒和腸病毒之類的RNA病毒的RNA依賴性RNA聚合酶,近期的研究還報導它具有抗2019-nCoV的活性(在Vero E6細胞中的EC50=61.88 μM)。

科學家們正在隨機

臨床試驗

中招募2019-nCoV患者,以評估法匹拉韋聯用幹擾素-α(ChiCTR2000029600)和法匹拉韋聯用baloxavir marboxil(一種獲批的靶向帽依賴性核酸內切酶的流感病毒抑制劑)(ChiCTR2000029544)的療效。

利巴韋林是一種批准用於治療HCV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鳥嘌呤衍生物,已在SARS-CoV和MERS-CoV患者中進行了評估,但高劑量時它的

貧血

等副作用可能很嚴重,並且它是否具有足夠的抗2019-nCoV療效並不確定。

瑞德西韋(remdesivir, GS-5734)是腺嘌呤衍生物的氨基磷酸酯前藥,它的化學結構類似於已批准的HIV逆轉錄酶抑制劑替諾福韋艾拉酚胺的化學結構。瑞德西韋在細胞培養物和動物模型中對MERS-CoV和SARS-CoV等RNA病毒具有廣譜的抗病毒活性,並且已經在一項針對伊波拉病毒的臨床試驗中進行了測試。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導,瑞德西韋可抑制2019-nCoV(Vero E6細胞中的EC50=0.77 μM),並且一名美國2019-nCoV患者在2020年1月接受靜脈注射瑞德西韋後康復了。2020年2月初啟動的兩項III期

臨床試驗

旨在評估針對2019-nCoV患者的瑞德西韋靜脈注射(第1天200 mg,隨後的9天每天100 mg)(NCT04252664和NCT04257656),估計完成日期為2020年4月。

加利地韋(galidesivir, BCX4430)是最初為HCV感染者開發的腺苷類似物,目前正處於早期臨床研究,旨在評估它在健康受試者中的安全性和抗黃熱病病毒的療效,它在臨床前研究中已顯示出針對包括MERS-CoV和SARS-CoV在內的許多RNA病毒的抗病毒活性。

據報導,已批准的蛋白酶抑制劑,包括雙硫侖(disulfiram)、洛匹那韋(lopinavir)和利託那韋(ritonavir),有抵抗MERS-CoV和SARS-CoV的活性。雙硫侖是一種被批准用於治療酒精依賴的藥物,已被報導在細胞培養物中可抑制MERS-CoV和SARS-CoV的木瓜蛋白酶樣蛋白酶,但缺乏臨床證據。

科學家們已啟動

臨床試驗

(比如ChiCTR2000029539)在2019-nCoV患者中測試諸如洛匹那韋和利託那韋之類的HIV蛋白酶抑制劑。人們最初猜測洛匹那韋和利託那韋可以抑制MERS-CoV和SARS-CoV的3-胰凝乳蛋白酶樣蛋白酶,並且在一項非隨機開放標籤試驗中,它們似乎與SARS-CoV患者的臨床結果改善相關。然而,HIV蛋白酶抑制劑是否能有效抑制2019-nCoV的3-胰凝乳蛋白酶樣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樣蛋白酶具有爭議性。HIV蛋白酶屬於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而這兩種冠狀病毒蛋白酶屬於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此外,對HIV蛋白酶抑制劑進行專門優化,使得它們適應HIV蛋白酶二聚體催化位點的C2對稱性,但是這種C2對稱性口袋在冠狀病毒蛋白酶中不存在。如果HIV蛋白酶抑制劑改變宿主途徑以間接方式幹擾冠狀病毒感染,那麼它們的療效仍然是一個問題。

刺突糖蛋白也是一種有前景的靶標。格瑞弗森(griffithsin)是一種源自紅藻的凝集素,可與各種病毒糖蛋白(包括HIV糖蛋白120和SARS-CoV刺突糖蛋白)表面上的寡糖結合。格瑞弗森已在I期臨床研究中作為預防HIV的凝膠或灌腸劑進行了測試,但是在治療或阻止2019-nCoV時,應當重新評估刺突糖蛋白抑制劑的療效和給藥方式。

(2)宿主靶向試劑。已被批准用於治療HBV和HCV的聚乙二醇化幹擾素alfa-2a和alfa-2b可能用於刺激2019-nCoV感染患者的先天性抗病毒反應,並且涉及幹擾素的

臨床試驗

已經啟動,比如一項臨床試驗對已批准的抗HCV藥物組合聚乙二醇化幹擾素-利巴韋林(ChiCTR2000029387)進行測試。但是,目前尚不清楚聚乙二醇化幹擾素和核苷化合物是否可以協同對抗2019-nCoV。由於存在與皮下幹擾素治療相關的多種

不良反應

,應當密切監測對它們的評估,並可能需要降低劑量或終止治療。

已被批准用於治療其他人類疾病的小分子試劑可能會調節2019-nCoV的病毒-宿主相互作用。作為一種已經批准的免疫調節劑,氯喹顯示出對2019-nCoV的抑制作用(在Vero E6細胞中的EC50=1.13 μM),並且正在一項開放標籤

臨床試驗

(ChiCTR2000029609)中進行評估。已被批准用於腹瀉治療的硝唑尼特(nitazoxanide)也可以抑制2019-nCoV(Vero E6細胞中的EC50=2.12 μM)。這類小分子試劑的抗病毒療效都需要在臨床研究中進行評估。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在過去的50年中,人們已經進行了許多嘗試來開發針對宿主的小分子以對抗病毒感染,但是只有馬拉韋羅(maraviroc)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

)批准用於HIV治療。

展望

考慮到對現有抗病毒藥物的安全性的了解,以及它們在某些情況下對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的有效性,對它們進行重新利用可能是應對2019-nCoV的一個重要的近期策略。

針對瑞德西韋的III期

臨床試驗

已經啟動,並且許多其他試驗也在中國正在開展,以測試各種治療選擇,比如鹽酸阿比朵爾(umifenovir)、奧司他韋(oseltamivir)和ASC09F(表1)。此外,50多種現有的MERS-CoV和/或SARS-CoV抑制劑,比如加利地韋、蛋白酶抑制劑GC813和化合物3k、解旋酶抑制劑SSYA10-001和核苷類似物吡唑呋喃菌素(pyrazofurin)(表1),可通過具有適當生物遏制能力的設施篩選它們的抗2019-nCoV活性。然而,已報導的現有MERS-CoV和/或SARS-CoV抑制劑的EC50和IC50值大多在微摩爾範圍內,在準備進行臨床評估之前很可能需要進一步優化它們的抗2019-nCoV活性。

隨著正在進行的阻止2019-nCoV在全球範圍內傳播的努力,李博士和Clercq博士希望這次疫情可能在幾個月內消退,就像SARS-nCoV和MERS-nCoV疫情一樣。儘管如此,這次疫情突出表明人們迫切需要重新努力開發廣譜抗病毒藥物來對抗冠狀病毒。(生物谷 Bioon.com)

編者註:鑑於表1中列舉的現有藥物名單太長,詳細信息可從網址(https://www.nature.com/magazine-assets/d41573-020-00016-0/17663286)下載。參考資料:Guangdi Li et al.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20, doi:10.1038/d41573-020-00016-0.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評述文章介紹針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
    2020年2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自從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最近在中國武漢的重症肺炎患者中鑑定出以來,它迅速在人群中傳播。截至2020年2月10日,在四大洲的25個國家已報導了2019-nCoV病例,已確診病例超過40000例,估計死亡風險約為2%。
  • 一類臨床常用含金屬抗菌藥物可有效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香港大學Nature子刊:一類臨床常用含金屬抗菌藥物可有效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註: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港大新聞 [1]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新興的冠狀病毒,自2019年12月迄今,已在全球造成超過4,000 萬確診病例,其中更有逾100萬死亡病例。基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尚未大規模推廣,開發特異性抗病毒藥物可能是預防或治療新型冠狀病毒引起感染的一種有效途徑,而重新對目前可用的藥物進行快速甄別和篩選是尋找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藥物最為直接且實際的策略。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9期)
    同一天,負責分類和命名病毒的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研究小組已經決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導致2002-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變種。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5期)
    同一天,負責分類和命名病毒的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研究小組已經決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導致2002-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變種。
  • 中文版專題開放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引言—冠狀病毒是重要的人類和動物病原體。2019年末,一種目前命名為2019-nCoV的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引起了肺炎病例聚集。2019-nCoV受體結合基因區域的表觀結構與SARS冠狀病毒非常類似,有人推測這兩種病毒利用相同受體進入細胞。MERS病毒是另一種β屬冠狀病毒,與2019-nCoV的親緣關係更遠[16,17]。2019-nCoV的RNA序列與兩種蝙蝠冠狀病毒最相似,故蝙蝠很可能是其主要來源;尚不明確2019-nCoV是直接從蝙蝠傳播到人類,還是通過其他一些機制(如藉助中間宿主)傳播[18]。
  • 世衛組織:新型冠狀病毒官方宣傳片(視頻+文字中英文)
    Investigations found that it was caused by a previously unknown virus – now named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年12月,中國出現了一批肺炎病例。調查發現,它是由一種以前未知的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現在被命名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
  • 解藥|多項新冠潛在藥物已啟動臨床試驗 老藥新用加速
    【財新網】(實習記者 張陽 記者 邸寧)新冠肺炎潛在藥物層出不窮,藥物選擇的科學思路是什麼?2月10日發表於Nature子刊的一篇論文探討了這一問題。作者盤點了其它抗病毒藥物治療新冠病毒「老藥新用」的可能性,提示了尋找新冠病毒潛在有效藥物的路徑。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6期)
    同一天,負責分類和命名病毒的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研究小組已經決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導致2002-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變種。
  • 新型冠狀病毒最新研究動態,第二彈!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檢驗君上周整理過一期並與大家分享。今天,《新型冠狀病毒最新研究動態,第二彈》來襲! 雷莫地韋和氯喹對2019-nCoV的體外抑制作用 目前還沒有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具體治療方法,我們迫切需要尋找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來治療疾病,阻止疫情傳播。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8期)
    2020年1月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hina CDC)從患者的咽拭子樣本中鑑定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最初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命名為2019-nCoV。大多數2019-nCoV肺炎患者的症狀較輕,預後良好。到目前為止,一些患者已經出現嚴重的肺炎,肺水腫,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2020年2月11日,世衛組織將這種疾病病重命名為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
  • 《自然》子刊:重磅!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藥物能在體外有效抑制新型...
    我國科學家在抑制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藥物篩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廣譜抗病毒藥物瑞得西韋(Remdesivir),以及抗瘧疾和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磷酸氯喹(Chloroquine),能在體外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相關實驗數據發布在《自然》旗下的《細胞研究》上[1]。
  • 【大力推薦】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利用非典冠狀病毒受體ACE2與...
    編者語:我們最近推送了(點擊可跳轉)兩篇文章,都受到了高度的關注,其中【再燃新希望】德國研究結果--鹽酸溴己新對新冠2019-nCoV的反擊這篇文章在頭條號上點擊也超過27萬人次,由此也獲得了青雲獎,在這裡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厚愛。有圖有真相很多讀者留言與我探討互動,我給大家做了回復與探討。我們推送這2篇文章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找到抗擊新冠的對策。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7期)
    同一天,負責分類和命名病毒的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研究小組已經決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導致2002-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變種。
  • BioRxiv已有8篇論文關注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整理丨BioArt編輯部2020年1月23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布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202019-nCoV與一種蝙蝠中的冠狀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達96%,推測2019-nCoV或來源於蝙蝠(詳見:特別報導 | 相似度96%,石正麗團隊報導新型冠狀病毒或來源於蝙蝠),該論文引起了廣泛關注。
  • 吉利德科學關於其在研藥物Remdesivir用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聲明
    針對冠狀病毒引發的日益緊迫的疫情,2020年1月31日,吉利德科學發表了公司首席醫學官
  • 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發布
    2020年1月22日,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正式發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
  • 精神藥物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中的使用建議
    DOI: 10.3760/cma.j.cn.113661-20200221-00045摘要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部分精神障礙患者感染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以及新冠肺炎患者在疾病的發展和治療中繼發嚴重的精神症狀,均影響了新冠肺炎的系統治療,因此需要積極治療新冠肺炎的同時維持或開始使用精神藥物進行治療
  • .& Microbe期刊發文揭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基因組...
    2020年2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它是最近於2019年12月初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開始的肺炎疫情的罪魁禍首。這次疫情與一家大型的海鮮和動物市場有關,目前正在開展調查以確定這種病毒感染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