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侖力成因的微觀解釋

2021-01-18 論宇之新宇宙觀

庫侖力成因的微觀解釋

庫倫定律是1758年法國科學家C,-A.de庫倫由實驗得出的一個實驗定律。該定律是這樣描述的:真空中兩個靜止的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它們的電荷量的乘積q1q2成正比,與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r2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同名電荷相斥,異名電荷相吸。

庫侖定律的數學表達式:

其中r為兩者之間的距離;

為從q1到q2方向的矢徑;k為庫侖常數(靜電力常量)。當各個物理量都採用國際制單位時,k=9.0×109Nm2/C2 。用該公式計算時,不要把電荷的正負符號代入公式中,計算過程可用絕對值計算,可根據同名電荷相斥,異名電荷相吸來判斷力的方向。

對(1)式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觀點認為電荷之間的作用是直接的超距作用,即一個電荷把作用力直接施加於另一電荷上;另一種觀點是相互作用通過場來傳遞的觀點[1]。現代的電磁理論就是基於後一種觀點發展而來的。

下面,我們對庫倫定律所研究的對象,從微觀層面進行分析。

一、靜止電荷場源的微觀分析

如圖1所示,根據庫倫定律,靜止點電荷q1對點電荷q2產生的作用力,可以根據(1)式進行計算。

圖1 庫倫定律示意圖

如圖2所示,是當初庫倫扭秤實驗的示意圖。

圖2 庫倫扭秤實驗示意圖

從圖2可以知道,當初庫倫將帶電小球看作是點電荷,由於小球相對於實驗系保持靜止狀態,所以認為小球所帶電荷也保持靜止狀態。

下面,我們將庫倫實驗中的帶電小球孤立出來進行分析討論。

如圖3所示,為帶電小球的剖面示意圖。根據同種電荷想互排斥,小球所帶電荷均分布於表層。由於小球相對實驗系保持靜止狀態,所以在宏觀上,可以近似地將小球所帶電荷看做是靜止的電荷。

圖3 帶電小球剖面示意圖

但從微觀角度思考,小球所帶電荷因為受小球物質分子(原子)的內部靜電力的作用,理論上它不可能保持絕對靜止狀態,而是動態地在一個極小的球殼空間內做無規則的運動,這個運動包括法向運動和徑向運動兩部分,如圖4所示,圖中只示意性地畫了內圈和外圈兩個位置的電荷分布。這些電荷的徑向運動,使電荷在內外分布圈間做隨機的往復運動,在宏觀上使帶電小球彷如一個跳動的心臟,電荷分布的統計面時而擴展、時而收縮。當然,這種運動在宏觀統計上相互抵消,所以,將這些電荷近似地看做靜止的,對我們宏觀測量所謂庫侖力的實驗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圖4 帶電小球電荷微觀動態分布示意圖

但正是因為我們對這種運動的忽略,使我們錯失了進一步發現庫侖力實質的機會。

二、庫倫力的微觀機制

現代物理學中,都承認不存在所謂的超距作用,認為電荷之間的作用力是依靠一種場的物質傳播的。並認為:場是一種特殊物質,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確實存在。

筆者認為,現代物理學中的各種場,實際上是由宇宙中最小(或極小)的粒子構成的一種物質。這種物質隱形於宇宙中,憑藉人類現有的探測技術無法觀測它的存在,但它確實存在,不過好像穿了隱形衣一樣,所以我稱呼這種物質為:「隱物質」,稱呼構成這種物質的微粒為:「隱粒子」(具體情況,請讀者參看筆者的另一篇文章《物質分解的辯證關係》)。

所以,為了能表達筆者對庫侖力的微觀解釋,請允許我直接用「隱物質」和「隱粒子」來進行解釋。

根據前文的交代,我們已經知道微觀上,小球帶的電荷在做隨機的往復運動。這種隨機的往復運動直接作用於其周圍的隱物質,使隱粒子也隨著做有規律的隨機往復運動,隱粒子的這種往復運動在隱物質中向外傳播開來,根據電磁實驗,我們可以確認這種運動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C。

由於目前人類還沒有對電荷的具體模型進行最終定論,所以,這種往復運動該如何用數學描述,筆者也無法做出明確的解釋。只能說:隱物質中隱粒子的這種往復運動,會對同種電荷產生排斥遠離源電荷的作用,而對異種電荷產生吸引向源電荷的作用,並且這種往復運動是一種接力傳播的運動,傳播的速度等於光速。

(註:時機成熟後,我們完全可以根據此原理來反推電荷模型及其這種運動模型)

如圖5所示,是庫侖力的微觀機制示意圖。下面,我們結合這個示意圖解釋庫侖力的的微觀作用過程。

為講解方便,我們模擬實驗步驟進行分析。

t時刻,我們給小球1帶上電量為q1的電荷,這些電荷微觀上的隨機往復運動對周圍的隱粒子產生影響,使隱粒子產生某種規律的往復運動,這種往復運動以光速C向周圍傳播。t1=t+r/C時刻,隱粒子的這種運動傳播到小球2所在位置,但由於此時小球2沒有帶電,所以小球2沒有受庫侖力的作用。t2=t+r/C+t』時刻,我們給小球2帶上電量為q2的異種電荷,此時,小球2上的電荷與周圍的隱粒子相互作用,使小球2受到一個指向小球1方向的作用力F隱→2,同時,小球2所帶電荷微觀上的隨機往復運動影響周圍的隱粒子,使隱粒子產生另一個往復運動並以光速C向周圍傳播。t3=t+r/C+t』+r/C時刻,小球2所帶電荷產生的隱粒子的往復運動傳播到小球1所在位置,小球1上的電荷受這個隱粒子的運動的作用,產生一個指向小球2的作用力F隱→1。當然,此時小球2所受的力依然存在,除非此時小球1的電荷對隱粒子的影響已經消失。

圖5 庫侖力微觀機制

三、結論與假設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庫侖力不是電荷間的直接作用力;庫侖力的施力物體是電荷周圍的隱粒子;庫侖力不是同時發生的,存在一定的時間差△t=r/C。只是由於實驗環境下,兩個實驗用的小球之間的距離太小,時間差幾乎為零,所以實驗過程中,兩個力好像是同時作用的。再加上隱物質的不可觀測性,很容易誤認為庫侖力是電荷間的直接作用。雖然後來重新認識到庫侖力是依靠場來傳播的,也知道這種力不是超距作用的,但卻忽略了這個力產生的本質。

假如要刻意維護場及其場是一種物質的觀點,則所謂的場就是隱物質。

電勢場應該是隱粒子的某種有規律的接力傳播。或者說是隱物質的一種波動。就如水波一樣,只是這種波沒辦法以比較直觀的外形呈現於觀察者眼前。

電磁場則是隱物質第二種形式的接力傳播運動。

光則是隱物質第三種形式的接力傳播運動。

基於以上微觀解釋,我們可以將這種微觀機制推廣到萬有引力,則所謂的引力場是隱物質的第四種形式的接力傳播運動。

這樣一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建立隱物質的這幾種形式運動的模型。一旦合適的模型能合理地解釋電磁現象和萬有引力現象,則這兩種力就可以被統一起來了。

庫倫力的作用過程是電荷微觀上對周圍的隱物質

引用

郭碩鴻. 電動力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頁

相關焦點

  • 1.2庫侖定律
    4.庫侖定律的研究過程1.提出假設2.做出假說3.實驗探究:(1)實驗構思(2)實驗方案(3)對假說進行修正和推廣5.思考:(1)庫侖通過什麼方法比較力的大小?(2)庫侖通過什麼方法比較電荷量的大小?d:庫侖定律給出的雖是點電荷間的靜電力,但是任一帶電體都可看成是由許多點電荷組成的,據庫侖定律和力的合成法則就可以求出帶電體間的靜電力大小和方向.②K:靜電力恆量。重要的物理常數K=9.0×109Nm2/C2,其大小是用實驗方法確定的。其單位是由公式中的F、Q、r的單位確定的,使用庫侖定律計算時,各物理量的單位必須是:F:N、Q:C、r:m。
  • 庫侖與庫侖定律
    在這篇論文裡,庫侖提出了計算物體上應力和應變的分布的方法,這種方法成了結構工程的理論基礎,一直沿用到現在。 1777年法國科學院懸賞,徵求改良航海指南針中的磁針的方法。庫侖認為磁針支架在軸上,必然會帶來摩擦,要改良磁針,必須從這根本問題著手。他提出用細頭髮絲或絲線懸掛磁針。同時他對磁力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特別注意了溫度對磁體性質的影響。
  • 庫侖定律
    庫侖那個時代是沒有電荷量這個物理量的。但庫侖已發現帶電的金屬小球與不帶電的相同金屬小球接觸後,兩者所帶電量相等。他就是根據這個事實展開的實驗。實際上,這正是上一段所說的接觸帶電。根據電荷守恆定律,兩個完全相同的孤立金屬球,其電荷量總量將保持不變。
  • 弱力和強力,來自微觀世界的神秘力量
    上一篇文章《引力和電磁力,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兩種力》,簡單介紹了一下引力和電磁力,下面咱們接著來介紹弱力和強力。弱力和強力是產生在微觀領域的相互作用,作用效果在微觀層面才能觀察到。兩者都屬於短程力,屬亞原子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弱力弱力是4種基本力中第三強的力,比電磁力要弱很多,強度約相當於電磁力的十億分之一。弱力的作用距離比強力短,作用範圍大約在10^-18米之內,是4種基本力中作用距離最短的力。
  • 庫侖和庫侖定律的發現及驗證過程
    反覆的實驗證實了富蘭克林的發現,但是富蘭克林卻不能給予解釋。後來,富蘭克林寫信給他的一位英國朋友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請他驗證自己的發現。富蘭克林在信中寫道:「我先讓一個放在絕緣架上的銀桶帶電,然後用絲線把直徑約為一英寸的軟木球吊進桶內去,直到軟木球與桶底接觸為止。
  • 庫侖的扭秤實驗
    庫侖扭秤實驗,是庫侖做的探究靜電力常量的一種科學實驗。通過實驗,庫侖發現兩點電荷之間靜電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規律。庫侖扭秤由懸絲、橫杆、兩個帶電金屬小球(庫侖最初的實驗是用帶電木髓小球進行的),一個平衡小球,一個遞電小球、旋鈕和電磁阻尼部分等組成。
  • 為什麼物理學追求四種基本力的統一?
    物理學喜歡追求統一在十七世紀,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提出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從表象層面解釋了天體的運行規律,但是卻不知道三者之間的聯繫;直到幾十年後,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和物體運動三定律,從本質上解釋了克卜勒三定律,統一了天上地下物體的運動規律,這也是物理學的第一次大統一。
  • 庫侖定律 2
    上期回顧:庫侖定律 1 本周我們繼續更深一步認識庫侖定律。先複習一下,庫侖定律的數學表達式:
  • 庫倫與庫侖定律
    1776年英國人普利斯特裡重複了富蘭克林的實驗,發表了「電學的歷史現狀以及初始的實驗」這一篇論文結尾部分提到了這個實驗, 解釋說電的引力跟萬有引力一樣, 也應服從平方反比定律。普利斯特裡的這個解釋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 而是因為牛頓在推出萬有引力定律時曾證明過, 如果萬有引力服從平方反比定律, 則均勻的物質球殼對殼內物體應無引力作用。
  • 高中物理:靜電力 庫侖定律
    靜電力與萬有引力的比較它們分別遵從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1)相同點:①兩種力都是平方反比定律。②兩種力都有與作用力有關的物理量(電荷量或質量)的乘積,且都與乘積成正比。③兩種力的方向都在兩物體的連線上。
  • 【高二物理】庫侖定律學習中的「一二三」
    真空中兩個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跟它們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這個規律叫做庫侖定律.電荷間這種相互作用的電力叫做靜電力或庫侖力.庫侖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的規律之一,初學者在學習中由於缺乏對庫侖定律內涵、條件的理解,在應用庫侖定律時,往往出現錯誤.針對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筆者作了較為系統的總結,供同學們參考。
  • 庫侖:給電「定量」的人
    電學發展中,從定性到定量,這個科學難題,被一位叫庫侖的法國籍軍人科學家成功解決……法國物理學家庫侖(網絡圖)庫侖在科學界的揚名儘管這種方法後來成為結構工程的理論基礎,沿用至今,但當時並沒引起科學界的重視,庫侖依舊默默無聞。當許多科學家醉心於持續電流的研究時,庫侖則做著一個個關於磁學的實驗。對磁力學研究頗深的他自然對這則懸賞通知格外重視。
  • 電的定量研究——庫侖定律
    首先在電學研究上得出定量關係的是庫侖。他發現了著名的庫侖定律。1736年庫侖出生於法國昂古萊姆城一個富裕家庭,1761年從美西耶爾工程學校畢業,進入皇家軍事工程部隊任工程師。工作8年後,他又在埃克斯島瑟堡等地服役。這時庫侖就已開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工程力學和靜力學問題上。
  • 電磁學系列三:庫侖定律
    公元前的人類已經掌握了摩擦生電,並且知道電荷分兩種類型,到後來物理學家查理·庫侖使用扭秤裝置實驗得電磁學最最基礎的「庫侖定律」 真空的電容率: k=1/4πε0=9×109[N㎡/C2]
  • 「電力革命」08庫侖定律的建立(庫倫、卡文迪許)
    以往的指南針是用一根針來支撐磁鐵的,這個時候兩者的摩擦力較大,精度已經滿足不了當時的航海需求。1773年,法國科學院開始懸賞徵集解決指南針精度的問題。1775年庫侖和斯雲登獨立的發明了用絲線懸掛磁針的方法,並獲得了獎金。
  • 知識點總結 | 靜電場電荷守恆及庫侖定律
    在國際單位制中,它的單位是庫侖,符號是C.2、元電荷:電子和質子所帶電荷的絕對值1.6×10-19C,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等於e或e的整數倍。(元電荷就是帶電荷量足夠小的帶電體嗎?提示:不是,元電荷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指的某一個帶電體,它是指電荷的電荷量.另外任何帶電體所帶電荷量是1.6×10-19C的整數倍.)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轉偏向力成因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轉偏向力成因,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水平地轉偏向力亦稱地偏力,因為地球自轉而產生的以地球經緯網為參照系的力。地轉偏向是科氏力(科裡奧利力)在沿地球表面方向的一個分力。   原因簡述如下:物體為保持水平慣性運動,經緯網因隨地球自轉而產生相對加速度。
  • 「電力革命」08庫侖定律的建立(庫倫、卡文迪許)
    以往的指南針是用一根針來支撐磁鐵的,這個時候兩者的摩擦力較大,精度已經滿足不了當時的航海需求。1773年,法國科學院開始懸賞徵集解決指南針精度的問題。1775年庫侖和斯雲登獨立的發明了用絲線懸掛磁針的方法,並獲得了獎金。
  • 高中物理:《庫侖定律 電場強度》知識點總結
    一、電荷守恆與庫侖定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