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師建國 心聲經典
3、怎樣煮雞蛋?
雞蛋的烹製方法也有很多,要說哪種更易被人體吸收,那就是水煮雞蛋了。所以,大家平時若能夠經常吃水煮雞蛋,就會讓身體吸收到充足的營養成分。尤其是蛋白質,蛋白質攝入充足,就會讓人的狀態變好。
雞蛋煮的時間很重要,過長或過短都不好,煮的時間太短,雞蛋還沒有完全熟透,細菌還沒有完全被殺死,煮的時間過長可能營養會流失,所以煮前把蛋放入冷水浸泡一會兒,以降低蛋內氣壓。
(1)煮雞蛋的溫度條件?
水煮雞蛋(Boiled Egg)基本原則是:蛋黃凝固的溫度為68-71℃,蛋清在64℃時就要變性,80℃以上凝固,煮雞蛋時如果火太大,在蛋黃外面、凝固溫度低的蛋清就會迅速凝固並且變硬,從而阻礙熱量繼續向蛋黃內傳遞,影響凝固溫度較高的蛋黃凝固,使煮出來的雞蛋清熟而蛋黃不熟。如果煮的時間過長,蛋白質過度變性,雞蛋會變得很硬,既不好吃,又影響消化吸收。
(2)煮雞蛋用冷水好還是熱水好?
首選用冷水煮。用冷水煮雞蛋,涼水下鍋,水沒過蛋,冷水煮雞蛋就和溫水煮青蛙是一個道理,把雞蛋在冷水中慢慢增溫煮沸,從外而內的開始緩慢的凝固,最後全部熟透,煮好後馬上放入涼水中,這樣蛋殼會比較好剝。冷水煮雞蛋的優點在於所煮的雞蛋不會破裂,成熟度比較均勻。
開水煮雞蛋,即將雞蛋直接放進已經煮好的沸騰的開水中。這種煮法雞蛋受熱很快,短時間內就能熟透,時間花費短。幾乎所有的雞蛋都會因熱脹冷縮的原因出現雞蛋破裂,蛋殼破裂了可能還會使蛋白的質感變差。如果蛋殼裂開,可以加些醋使蛋白凝固,以防止它流出來,
(3)水煮蛋多長時間合適?
相信生活中的很多人不會煮雞蛋,或者說煮不好雞蛋,因為雞蛋煮的時間要是短了,就會出現溏黃的現象,吃了可能不衛生;但是如果時間太長了,雞蛋就會煮「老」了,又會出現又脆又硬,口感不好的現象。很多人可能都會被「雞蛋該煮多長時間」的問題所困惑,其實煮5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流黃蛋:水開後2分30秒;半凝固蛋(完美蛋):水開後約3分30秒至3分40秒(視雞蛋尺寸而定);凝固的雞蛋(凝固,但不是煮到完全硬的那種):5分鐘左右。
據營養學家介紹:不同煮沸時間的雞蛋,在人體內消化時間是有差異的。「3分鐘雞蛋」是微熟雞蛋,最容易消化,約需1小時30分鐘;「5分鐘」雞蛋「是半熟雞蛋,在人體內消化時間約2小時;煮沸時間過長的雞蛋,人體內消化要3小時15分。
「5分鐘雞蛋」,蛋香味濃,蛋清熟而嫩,蛋黃熟而不硬,而且有益人體營養。美國醫學界曾發表研究報告,24名成人每日吃兩個半熟蛋,6個星期後血脂並沒有上升,對人體有益的好膽固醇(HDL)反增加。
「3分鐘雞蛋」,呈溏心狀,蛋清熟而軟嫩,蛋黃剛要熟,這時雞蛋營養成分最利於人體吸收。 有很多人都很喜歡吃溏心的雞蛋,但要提醒您,雞蛋等禽蛋類很可能受到多種細菌感染,因此,吃溏心蛋可能存在著一定的食品安全問題。
但是如果雞蛋煮得時間過長,超過10分鐘,雞蛋內部就會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蛋白質變性,結構會變得緊密,不易與胃液中的蛋白質消化酶接觸,因此很難被消化。蛋白質含蛋氨酸,長時間加熱後,分解出硫化物,與蛋黃中的鐵元素反應形成硫化鐵和硫化亞鐵。這也是為何雞蛋蛋黃外層會產生黑綠色的原因。長時間煮的雞蛋營養會流失不少,產生的硫化鐵和硫化亞鐵不易被人體吸收,兒童或者腸胃消化功能較弱的人吃了這種黑蛋黃就容易不消化,甚至發生胃痛。所以煮雞蛋不要超過10分鐘。
總之,水煮雞蛋,涼水下鍋,水一定要完全浸沒過雞蛋,開中火煮,水開了再煮5分鐘,這樣才能將雞蛋充分煮熟。時間到後,取出雞蛋在冷水中冷卻即可。當然了,雞蛋的大小不同,煮的時間也會略不同。這樣煮出來的雞蛋既被殺死了有害致病菌,又能比較完整地保存營養素。隔夜的雞蛋最好也不要吃,存放不當可能已經滋生細菌,吃了會造成腸胃不舒服,發生脹氣等狀況。
(4)為什麼要提倡水煮蛋?
蒸蛋、雞蛋湯,營養上和水煮蛋差不多,只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會損失一些。
蒸蛋、雞蛋湯,都是很適合兒童及老年人的吃法。炒蛋、煎蛋、滷蛋、茶葉蛋除了維生素等營養素損失更多外,這些做法還存在:炒蛋、煎蛋:油容易超標,烹飪時雞蛋中的脂肪、膽固醇受熱易氧化生成有害物質,不利於心腦血管健康;滷蛋、茶葉蛋:鈉超標,製作過程容易受到細菌汙染。
雞蛋最好是水煮,這樣才能讓雞蛋的營養「物盡其用」。帶殼水煮蛋不加一滴油、烹調溫度不高、蛋黃中的膽固醇也沒被氧化,因此是對心臟、血管最有益的吃法。而且水煮蛋方便攜帶,好吃又容易消化,吸收率也最高!
雞蛋吃法排行榜第1名:帶殼水煮蛋,第2名:水煮荷包蛋,第3名:蛋花湯和蒸蛋。當然,帶殼氣蒸蛋,同樣達到帶殼水煮蛋的效果,又避免了蛋殼的破裂而影響蛋白的質感。
4、如何科學吃雞蛋?
(1)吃蛋黃,膽固醇會變高?
一個雞蛋的脂肪幾乎全在蛋黃中,而膽固醇是跟著脂肪的。一個雞蛋黃中的膽固醇含量約為200mg。以往為了維持血液中膽固醇的穩定,是建議每人每天攝入的膽固醇含量不超過300mg。吃兩個蛋黃,就超出了全天膽固醇的攝入上限,因而人們才會「談蛋黃色變」。
有人說:雞蛋中有膽固醇,對心血管不好看,會增加冠心病和卒中的危險。尤其是很多人不敢吃蛋黃,認為蛋黃中含有「相當多」的膽固醇。那麼,一天一個雞蛋,真的會導致膽固醇升高嗎?雞蛋蛋黃中的確含有許多一定量的膽固醇,但事實上,膽固醇並不是健康殺手,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參與維生素D和許多激素的合成。再者,人們每天自身合成的膽固醇幾乎達1000毫克,遠比食物攝入的多。對於血脂異常的人來說,適當運動和放鬆心情對血脂的影響,遠勝於少吃一個雞蛋。
所以,近年已經取消了每日300mg膽固醇攝入量的上限。所以,吃蛋黃,不用過於擔心膽固醇會變高。
(2)土雞蛋更好?
不少人都認為,土雞蛋營養價值高於普通雞蛋,而且雞蛋裡不會有飼料裡的有毒物質,安全又健康。 其實,兩者相差不大。只不過土雞蛋的脂肪含量更高,有種油油的口感,符合人們的口味喜好,被誤認為更有營養。有人認為,土雞蛋中的鐵含量比洋雞蛋多,多吃可以補鐵。實際上,雞蛋最大的營養價值在於優質蛋白質及卵磷脂等,不須承擔補鈣、補鐵及補充其他營養素的責任。土雞蛋比普通雞蛋裡多的一點點鐵,只需額外多吃一口肉就可以補回了。
散養的土雞,吃的有機飼料,雞蛋多含Ω-3脂肪,具有消炎作用。圈裡飼養的雞,因為飼料不同,雞蛋中多含Ω-6脂肪,其會促進炎症。
(3)煮熟的雞蛋隔夜能吃嗎?
雞蛋因為含有大量的營養,所以,如果暴露在外界的話,時間長了,容易被細菌汙染並會產生大量的細菌毒素,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所以才說隔夜的雞蛋不能吃。但是,如果我們將這些雞蛋及時進行消毒處理後,在保管於能夠防止汙染的容器內,避免它變質的話,那麼,即使是放到次日,也是可以食用的。
普通雞蛋第一次徹底煮熟後,隔夜再煮熟吃是沒有問題的,茶葉蛋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茶葉蛋就是煮兩遍的,而現在有些人愛吃的半生半熟的雞蛋,隔夜之後容易滋生細菌,造成胃腸不適。
一般雞蛋都是煮熟後直接吃,如果水煮雞蛋吃不完可以保存多久呢?一般來說夏天熟雞蛋在常溫下只能保存1到2天,放冰箱裡4-5天沒有問題。因為夏天的溫度很高,煮熟的雞蛋中有多種微生物,它們會在高溫下快速繁殖,讓雞蛋發生變質。不過在冷藏的環境中,有一些微生物也會影響雞蛋的質量,最好在食用時,再進行一下熱處理,這樣食用會更安全一些。
(4)吃完雞蛋後,為什麼不能立刻喝茶?
吃完雞蛋後,不能立刻喝茶?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蛋白質會發生化學反應,使腸胃蠕動的速度變慢,很容易就會造成便秘,還會增加人體吸收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的可能性,吃完雞蛋後也不能吃柿子,可能會出現上吐下瀉的急性腸胃炎症狀,如果不小心誤食,要及時催吐,排除體外。其次吃完雞蛋後也不可以直接吃兔肉、鵝肉等寒性食物,會刺激腸道,同樣會有拉肚子的症狀。紅薯和雞蛋也不能一起吃,會導致腹痛,影響健康。
(5)雞蛋、鵝蛋與鴨蛋哪個更營養?
雞蛋、鴨蛋和鵝蛋都是禽蛋,它們的結構是非常相似的,主要由蛋殼、蛋清、蛋黃三部分組成。
雞蛋、鴨蛋、鵝蛋營養成分基本相同,只是有細微的不同。鴨蛋和鵝蛋的維生素含量總體而言略高於雞蛋。蛋類的共同特點就是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極高,是人體所需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其蛋白質品質僅次於母乳。除此之外,蛋類還含有多種維生素、脂肪、膽固醇、卵磷脂、卵黃素及礦物質鈣、磷、鐵、鋅、鎂、鈉、硒等,因而蛋類也被稱為「全營養食品」。三者沒有對比的意義,每天適量攝取即可,吸收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我們大部分時候吃的都是雞蛋呢?因為,雞蛋是一種營養非常豐富、價格相對低廉的常用食品。
(6)為什麼最好在每天早上服用雞蛋?
首先,雞蛋最好是每天早上食用,每人一個就可以了,可以補充營養又能維持一上午的能量消耗,如果是兒童或孕婦可以吃1-2個,但是過於肥胖的人或者是血脂高的人,可以隔一天吃一個。其次,每天早上,吃煮雞蛋可以補充人體的營養,能有效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