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眼見到代表四方大地的「四大部洲」,雖然是一小部分,亦很壯觀
文圖丨二指禪掌門
如果您在頤和園北宮門進去,過了蘇州河,迎面就是一組高聳的建築群。這就是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四大部洲」,大名須彌靈境。
在這座後山上,有兩組主要建築,一組是山北面的須彌靈境,另一組就是山南面的大報恩延壽寺。兩組建築,隔著一個山脊,如果在上面看,就像在一個院子子。不過,從背面轉到南面,卻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好,今天咱們只說「四大部洲」。
「四大部洲」就是指位於東海中的東勝神洲、西海中的西牛賀州、南海的南瞻部洲、北海的北俱蘆洲,代表四方大地。當然,這是佛經中的說法,不必較真。
因為受地形的限制,「四大部洲」省去了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只留下正殿和配殿。其北側修建一座入口牌坊——「慈福」牌樓,第一層為三個牌樓圍城的一個廣場,經過廣場後進入建築群;第二層平臺為兩座面闊五間的二層配殿——寶華樓和法藏樓;第三層臺地上構築一座九開間重簷歇山頂大殿,上懸「須彌靈境」匾額,殿內供奉佛教諸神幾十尊。
一進公園門就一直向上,也算是「步步高升」吧,信這個的朋友可從北門進去。不要從東門,進去後就是一堵牆,三拐兩拐才來到水邊,太曲折。
好了,不開玩笑了。
這組建築依山而建,上面又設置了很多亂世和山洞,從一個建築到另一個建築,即使海拔一樣的,也要堆上一堆石頭,需攀巖而上。不過,不是太難爬,只要小心,不要踩空就行了。
去的時候正是夕陽西下,柔和的光給這組建築物披上一層好看的金黃色。別人只是轉悠著玩,順便自拍,但我可不是閒玩的,要拍一組自認為精美的圖片,也要要下一番功夫的。來來去去走了兩遭,歷盡「千難萬苦」,終於拍完了。因為夕陽下去了,光線暗了下來,只好下山。如有遺憾,下次補上吧。
資料上講,這組建築直接以西藏地區著名的古寺桑耶寺為藍本,中間修築大乘閣,周圍按照佛經中關於「四大部洲」的說法設置其他建築。又因幾乎與承德普寧寺建於同一時期,二者主體部分的格局也很相似,均為漢藏混合的臺式建築群,都是在一級級的臺基上依次修建殿宇建築,前後分別以大型佛殿和樓閣為中心,體現藏傳佛教的特色。須彌靈境整個建築群座南朝北,平面性形狀略呈丁字形,北部為漢式南部為藏式,由北向南依次升高,總長約500米。
我去過西藏,很熟悉這種藏式佛教建築,和漢傳佛教區別還是很大的。但我們漢族地區的藏傳佛教建築,一般都融合了漢族的一些建築特色,屬於漢藏結合吧。藏式建築特色的是南面金剛牆上以香巖宗印之閣為中心的那一部分,藏式碉堡式建築和喇嘛塔圍繞在四周,沿著陡峭的山體交錯排列,使人不得不驚嘆巧奪天工的建築技藝,使人很容易聯想到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殿、月殿,外有圍牆環繞,四角建有綠、白、紅、黑四色舍利塔的西藏著名寺院桑耶寺。
香巖宗印之閣是一座三層的巨型樓閣,象徵著須彌山。
須彌山是印度神話中的神山、世界的中心。
周圍的建築,也就是那些周圍臺地上碉房式建築,分別象徵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
在四大部洲之外又有八小部洲,八小部洲就是四大部洲前後左右八個體量小些的碉房式平臺及平臺上的平頂小殿。在香巖宗印之閣的東南側和西南側各有一座碉房式平臺,就是日殿和月殿——象徵著出沒迴旋於須彌山兩側的太陽和月亮。
在香巖宗印之閣四角各有一座造型不同、顏色各異的佛塔,天潔塔代表佛教密宗「五智」中的「大圓鏡智」;吉祥塔代表佛教密宗「五智」中的「平等性智」;地靈塔代表佛教密宗「五智」中的「成所作智」;皆蓮塔代表佛教密宗「五智」中的「妙觀察智」,與香巖宗印之閣代表的「法界體性智」組成佛教密宗的「五智」。
整個建築群的南端是一段半圓形的圍牆,象徵著世界的終極——鐵圍山。
哈哈,我來到世界的終極了。但不能驕傲哦。
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遠不及乾隆年代那麼壯觀了。因為可惡的英法小鬼子從歐洲跑來搞破壞,很多建築毀於炮火。這應該是無法挽回的遺憾。不過,隨著依樣復建工作的展開,須彌靈境定會重新成長為「世界的中心」。
這也是所有華夏兒女期盼和等待的盛世。
【攝於北京頤和園。文圖均為原創,請勿抄襲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