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學校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可能背過這樣一句話,我國陸上鄰國有15個,是世界上陸上鄰國最多的國家。不過自從2005年後,這句話被修改成了我國陸上鄰國為14個國家,這個陸上鄰國的數量與俄羅斯相同。那這個從教科書中消失的陸上鄰國是哪個國家呢?隨意翻開一本出版於2005年前的世界地圖,在舊版的世界地圖上,在我國西藏南部沿著喜馬拉雅山脈腳下的國境線並立著三個小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在如今的地圖上只剩下了尼泊爾和不丹兩個國家,錫金已經無影無蹤,但它並沒有憑空消失,而是成為了印度的一部分,即如今印度的錫金邦。
印度錫金邦
不過這件事情發生在1975年,而中國直到2003年,也即是錫金被印度吞併已經28年之後,才承認錫金是印度的一部分,中國是最後一個承認錫金被吞併的國家。而直到2005年,中國在錫金事實消失30年後,才把這個國家從世界地圖上抹去。關於錫金的消失,還有不少耐人尋味的故事。在錫金被印度吞併之前,錫金曾有統治錫金數百年的王室,不過和如今世界上其他的王室不同,錫金王室並不是君主立憲制度,錫金國王是比較傳統的封建君主,因此錫金的消失,同時也意味著名義上實行封建帝制的國家在世界上消亡,封建王朝徹底成為了歷史。
錫金第十二代國王
錫金王室在過去和中國有很深的淵源,錫金在很早之前屬於吐蕃治下,那個時候還不叫錫金,叫做哲孟雄。第一次將哲孟雄統一起來並建立起君主專制國家的是一個叫做蓬楚格·納穆加爾的人,但這個面積僅為七千多平方公裡的小國,自1642年誕生之日起就飽受欺凌。一開始錫金被鄰國尼泊爾侵略,1788年的尼錫戰爭,尼泊爾人一路打到了錫金首都,依靠向乾隆皇帝求援,才勉強將尼泊爾的廓爾喀人趕出去。尼錫之戰平息不過二十多年,一戰前後錫金又落入英屬印度手中,成為英國的被保護國,實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殖民地。一戰後英國人還政錫金王室,但是前腳送走了英國老虎,後腳就來了印度豺狼。
錫金國王與王后
印度人試圖將錫金納入自己治下,並開始了逐步蠶食錫金的計劃,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步就是於1950年和錫金籤訂了《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藉機強行「保護」錫金,實則將錫金的防務歸為印度的責任,派兵入駐錫金,同時管控了錫金的軍用物資入境。仔細觀察舊版的世界地圖會發現,夾在印度東北部和西部之間的國家有尼泊爾、錫金、不丹和孟加拉國,溝通的地方是最窄處僅22公裡的西裡古裡走廊,因此印度並不會滿足於僅僅作為錫金的保護國這麼簡單。1974年,印度公然提出了《1974年憲章》,主張「印錫合併」,這在錫金掀起了軒然大波,錫金的民族黨對此更是反抗激烈。
流亡美國的錫金王室
他們在國內也組織了許多抗議活動,甚至在6月20日當天在錫金民族黨總部升起五星紅旗,宣稱將錫金的一切外交事務都交予中國負責,同時還成立了對抗印軍的「雷布查人民解放軍」,但這些抗爭僅僅持續了三小時就被印軍鎮壓。在管控錫金軍務二十餘年後,1975年印度通過操縱錫金公投的方式,廢黜錫金王室將錫金吞併為錫金邦,擴寬了印度國土東西的聯繫地帶,同時分割了尼泊爾與不丹的聯繫,取得了一塊與中國直接接壤的土地。錫金第十二代國王隨後攜王室流亡海外,一直沒有放棄對印度吞併錫金的行為的抗議,中國也聲明不承認印度兼併錫金,這種不承認和對錫金王室的認可一直持續到2003年,中方才改變了說法,認可了這次兼併,徹底為錫金這個曾在中國邊境上存在的封建王朝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