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庫恩:真實客觀地向世界介紹中國

2021-01-08 今日中國

  文|本刊記者 盧茹彩

  羅伯特·庫恩經常被叫作「美國的中國通」。他有很多身份,企業家、作家、主持人,但在過去的十多年間,庫恩把講述當代中國的「複雜」故事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

  中共十九大將於2017年10月18日召開。在會議即將召開之際,庫恩受邀向在中國的境外媒體解讀中國「十九大與習近平主席治國理政的新理念」。

羅伯特·庫恩(中)

  「我非常尊重中國,也對中國非常友好。」庫恩說,「我希望精確地對外講述中國領導人是怎麼想的,同時把中國所處的環境也考慮進來。」

  每年庫恩有超過1/3的時間待在中國,他到各地調研,也不斷接觸中國的各級官員。他希望能把一個「複雜」的中國客觀真實地介紹給世界讀者。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但他一直在不斷前行。

  中國的未來目標

  「中國正站在一個發展的新起點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庫恩說,有關中國所處的新階段,他接觸到了很多不同的想法,但有一個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站起來了;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變富了;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變強了。「這是一個合理的理解,也是中國當代的歷史。」庫恩說。

廣東省深圳市,南嶺村文體中心廣場,一名小朋友在家長陪同下玩皮球,背後是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巨幅標語

  在庫恩看來,中國共產黨必須延續中共歷史上好的執政成果。因此,中共十八大再次重申了「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2021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2049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了實現第一個目標,必須在中國消除貧困。」庫恩說,中國正在實施精準扶貧,這有助於幫助中國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

  「這兩個百年目標的設計,也充分說明了中共十九大的重要性,因為它會為未來的30多年設定一個議程。」庫恩說,中國第一個百年目標會在中共十九大的任內完成,而中共十九大還會為未來的30多年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設計路線圖。

  談到中國的發展目標,庫恩強調:「我認為一黨執政是非常有效的,可以確保政策的連貫性,這對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的治國理政新理念

  庫恩在不同場合都說過,向西方讀者解讀中國領導人的思想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這些政策對於西方人來說是很難弄懂的」。「我希望用一種中立的態度向西方介紹中國領導人的想法。」但很多時候他認為自己會被誤解,因為那會被認為是「他的想法」。

  為了更好地完成解讀任務,庫恩一直大量研讀中國領導人的著作和講話,時刻關注中國社會的變化以及領導人思想的變化,並通過各種方式與不同層級的官員、學者交流。2015年,他與中央電視臺合作了一檔《走近中國》的欄目,通過對中國不同領域的決策者的訪談,講述當代中國的多樣化故事。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任職人員憲法宣誓活動

  關於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想,庫恩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找到了答案。「這本書展現了他的政治哲學,標誌著他迅速成為一位強有力的領導人,並且充分展示了他的思維方式。」庫恩說,「他強調改善民生、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和黨風建設。這四個方面後來演變為『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因此,庫恩說,「四個全面」就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最重要的思想。

  「很多外國人都覺得中國善於喊口號,實際上如果他們拒絕了解『四個全面』的話,他們可能會錯失了解中國的機會,『四個全面』是非常實際的目標。」庫恩說,「不同的口號確實有不同的作用:『全面小康』是目標;『深化改革』是手段;『依法治國』是原則;『從嚴治黨』是行動或要務。」而且,庫恩認為每一個「全面」都能從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的政策中尋找到淵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於2002年首次提出;「改革」於1978年提出;「法治」最早於1997年提出;「黨紀」則從某種意義上說始於1921年建黨之初。

  庫恩說,習近平把這四個方面用「全面」來修飾,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統一。這意味著「必須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在一個新的常態之下進行理解」。「全面小康意味著必須讓中國社會的所有人都受益,如果還有幾百萬人口處在貧困線以下,就不可能是小康社會。」庫恩說,在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和從嚴治黨方面,也同樣需要破除原有的利益集團,做到常態化。

  此外,庫恩認為,習近平還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用來描述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有「一帶一路」倡議等來說明中國和世界如何進行互動。這些都是中共十九大關注的一些目標。

  中國在世界上的角色

  庫恩認為,要理解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想和中國的發展,還必須了解和理解為什麼習近平會成為「黨中央的核心」。這是在2016年10月份召開的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的時候提出並確立的。「在習近平成為核心的時候,中國在整個世界的環境中面臨很大的挑戰,無論是在國內產能過剩、空氣汙染、社會不公平等,還是在國際上的地區主義、恐怖主義、地緣政治衝突等等。」庫恩說,中國必須要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需要黨內的團結和凝聚力,也需要政策的連續性和機制化。

  就在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夕,中國舉辦了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庫恩認為,中國正積極地融入世界,因此「這種多極化的機制非常重要」。「從G20到金磚,所有的這些機制都表明了中國的外交發生了一些變化,而且這些變化還會繼續,這都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利益。同時,對世界問題的解決也有好處。」庫恩說。

  庫恩認為,金磚機制對全球治理也是一種實驗。「中國的GDP比其他四個金磚國家加在一起還要多6%,但在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中,每個國家的份額都是20%,每個國家都是平等的。」庫恩說,中國的體量雖然很大,但投票權跟其他國家一樣,「這是中國發出的信號,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

  同樣,在亞投行中,中國的做法也類似。「中國想發出一種信號,那就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做法是有不同特色的,儘管中國人口最多,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的信號就是我們要合作。」庫恩說,「習近平對中國規劃了一個很大的目標和願景,他覺得中國應該是一個全球的公民,無論是維和還是反海盜等,中國都積極承擔責任。」

  庫恩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個非常偉大的計劃,因為「這個世界非常需要它」。但他認為,中國也可以更加開放地談論這個偉大的計劃「對自己帶來的好處」,這樣反而能夠減少因為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誤解。

  近些年,庫恩為很多媒體撰稿介紹中國,也接受了數百次來自不同國家媒體的採訪。他還出了幾本有關中國的書,其中講述中國改革開放故事的《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以及介紹中國領導人思想的《中國領導人是如何思考的》在西方讀者中也引起關注。在他的《走近中國》欄目中,專門製作了一個《解讀中國共產黨》的系列,講述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政策、組織和管理等方方面面。因為在他看來,要了解和理解中國的發展,必須先要了解和理解中國執政黨的理念。

相關焦點

  • 羅伯特·庫恩:中國夢需要一個「全球語境」
    【聚焦十九大】(中國觀)羅伯特·庫恩:中國夢需要一個「全球語境」  中新社華盛頓7月12日電 題:羅伯特·庫恩:中國夢需要一個「全球語境」  中新社記者 鄧敏  「中國不想當『世界警察』,中國也不需要這個沉重的負擔。中國只是想要適當地參與到多極化的全球治理中。」
  • 俄媒:中國媒體秉持客觀立場 向世界傳播事實真相
    《俄羅斯報》網站報導截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潔):當地時間2021年1月1日,《俄羅斯報》網站刊發題為《中國主張捍衛新聞報導的真實性》的短評文章
  • 向世界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這部紀錄片不僅影響了中國紀錄片創作者,也影響了中國電視節目形態的走向,因為大家看到了真實的力量及其巨大的感染力。」採取「中國故事、國際製作」模式的紀錄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在海內外實現了票房口碑雙豐收。該片導演陸川在分享創作經驗時同樣強調,真實記錄是創作的重要原則。「從操作倫理上講,拍攝自然紀錄片必須時刻保持尊重的態度。我們不能投喂,不能人為幹預。
  • 美知名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庫恩:重置中美關係的機會之窗已經打開
    什麼樣的中美關係對兩國乃至世界最有益?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向《環球時報》記者分享了他的見解。庫恩是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也是「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2020年對美國來說不是個好年頭,我們已準備好讓其成為歷史。」庫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大選前,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美國人都在等著疫苗面世,等著大選。」
  • 中國媒體抗疫報導真實客觀,「中國隱瞞論」毫無事實依據
    面對有人指責中國官方媒體發布不實信息的情況,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回復稱:中國媒體關於抗疫的報導是實事求是、真實客觀的,指責中國媒體進行所謂的「虛假宣傳」是罔顧事實,完全站不住腳的。
  • 德清向世界介紹中國地信技術如何「戰疫」!
    近日,由地理地信小鎮入駐企業德清數聯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Prosper Washaya和黎旻懿共同撰寫的題為「China’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industry fights against COVID-19」(中國地理信息行業戰「疫」)的報告,正式發表在了FIG(國際測量師聯合會)網站,向世界介紹了地理信息技術如何
  • 最新量子實驗表明:客觀世界並不真實!
    經典科學觀認為,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不受外在因素「影響」的客觀世界。最終,他們成功地展示出了量子力學可能確實會與客觀事實的假設不相容——打破了不等式。「能量場」的自身擾動在空間形成「波動」(量子波動現象——具有疊加性),當「波動」受到「幹擾」(不同波動之間相互幹擾)就會坍縮為真實粒子(量子的粒子性)。若粒子(量子)失去「幹擾」(相關幹擾消除)就會回到波動狀態,若「幹擾」持續存在(比如,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則坍縮為真實性粒子。
  • 木禾科普|我們並未能像想像中的一樣客觀地看待世界
    —— 阿迪克斯《殺死一隻知更鳥》我們一般很難搞清楚別人的真實想法。我們很少能對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意圖做出正確的判斷。除了我們沒有辦法真的用其他人的腦子來思考問題之外,我們對他人的判斷也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中的一些我們甚至都意識不到。
  • 感動中國!她向世界說出真實的香港
    昨晚,72歲的伍淑清出現在「感動中國」的舞臺上。作為此次唯一一位入選的香港人,向世界說出真實的香港的她,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伍淑清,香港企業家。修例風波發生以來,她嚴辭阻止亂港分子發起的學生罷課,成為亂港分子的眼中釘、肉中刺,黑暴勢力放言要聲討、抵制伍淑清及美心集團。
  • 哲學終極之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
    世界到底是真實而客觀存在的,還是我們主觀意識建構出來的,至今沒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在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眼裡,世界是理念的世界,是思維的世界,是精神的世界。換言之,所有失去意識的世界,將成為一片虛無,根本沒有什麼意義。
  • 看看Discovery拍的中國這五年 美媒這樣解讀習近平治國方略
    《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連續三天播出,深入挖掘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探索到底是什麼在改變著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獨特的經驗能給世界帶來什麼,以及習近平本人的動力之源又是什麼。這部紀錄片製作精良,視角獨特,全面客觀地展示著中國的樣子,講述著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故事,非常值得一看!
  • 向印尼社會介紹一個真實的當代中國
    該協會創始人、前副外長迪諾博士及該協會中國政策研究專家訪華團,與大家一起分享了他們應中國使館邀請去年12月份訪華的體會。迪諾及其他訪華成員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地,與中國的政府官員、企業家、智庫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印象極為深刻。 迪諾博士首先講到,要了解當今中國,必須對不久前召開的中共「十九大」的歷史定位有清晰的認識,必須對中國在捍衛國家安全、堅決反腐等領域的新舉措有較深入了解。
  • Discovery推出中國紀錄片,西方主流媒體首次系統解讀...
    《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連續三天播出,深入挖掘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探索到底是什麼在改變著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獨特的經驗能給世界帶來什麼,以及習近平本人的動力之源又是什麼。  這部紀錄片製作精良,視角獨特,全面客觀地展示著中國的樣子,講述著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故事,非常值得一看!
  • 程美東、陳晴:更好地向世界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對部分英文媒體...
    對中國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西方部分英文媒體一方面客觀地呈現積極抗「疫」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面,由於傳播渠道差異、文化差異、意識形態偏見等原因,被扭曲的解釋、被屏蔽的真相、被顛倒的事實也充斥其中。部分英文媒體對中國疫情的報導,值得我們認真審視和思考。
  • 我們所謂的「客觀世界」客觀嗎?
    以此為例,對其他事物也都可以這樣試著去尋找其決定性的特徵,我們會發現,事實上根本無法絕對地界定事物。傳入中樞神經的信息經過加工,外境不是被原樣不變地反映出來。我們所看到、所聽到的,都是經過中樞神經加工後的東西,不完全是外界境象的原狀。認識的過程也是眼耳鼻舌身與意識持續互動的過程。
  • 百度百科的客觀事實是什麼
    客觀  「客觀」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的描述不會依主體的變化而變化。如「麻婆豆腐是一道川菜」是每個人都認可的客觀事實,而「麻婆豆腐非常好吃」則不是客觀事實,很多人可能並不喜歡吃它。如「張三丰」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詞條內容中可以收錄《倚天屠龍記》中關於他的虛構內容,但必須明確指出其出處。
  • 唐曉峰談《戀地情結》:地理學家與「不客觀」的地理世界
    接下來,請唐老師給我們介紹一下人本主義地理學在西方起源的社會背景,以及它的主要特徵是什麼。這兩點對於我們理解「地理的意義與戀地情結」這個話題以及段義孚先生這本書都非常有好處。唐曉峰:人本主義地理學的興起背景是針對此前科學主義非常盛行的一段學術時代,對那個時代的批判,彌補科學時代所忽略的問題,於是它從另外一個角度對人和地的關係做研究,展開更寬泛的釋義。
  • 親眼目睹中國扶貧攻堅,這位「老外」由衷驚嘆……
    導讀:中美合拍紀錄片《前線之聲:中國脫貧攻堅》去年在美國播出,這是第一部在國外播出的關於中國扶貧工作的深度紀錄片。中國問題專家、「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羅伯特·庫恩是該片主創人員之一,他通過實地走訪,獲得了大量中國扶貧工作的第一手資料。他認為,中國政府計劃周全,多措並舉,推動「精準扶貧」穩步實施,並取得令人驚嘆的成就。
  • 華中科大黎巴嫩博士生出版「武漢抗疫」紀實,向世界傳遞他眼中的中國力量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武漢的真實現狀,他決定利用自己的臉書(Facebook)帳號發帖陳述他所看到的現實,並結合他在武漢了解到的最新信息來提高大眾對新冠病毒的認識。據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網站信息,2月3日,楊航連線參加黎巴嫩OTV電視臺專題節目,向祖國人民說「我們在中國挺好」;2月21日,黎巴嫩出現首例確診病例,楊航結合武漢防疫工作的經驗,及時向家鄉人民傳遞正確防疫觀。
  • 量子力學:意識可以改變客觀世界?
    我們所在的唯物世界中客觀世界能改變意識那麼意識能改變客觀世界嗎?       文中用大量實驗和數據,告訴讀者意識改變客觀世界就是通過波函數坍縮。我先把量子力學中人們最不好懂的東西介紹給大家,而最不好懂的東西最後恰好是證明了:意識不能被排除在客觀世界之外。一定要把意識加進去你才能夠認識搞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