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探索頻道的紀錄片《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火了!這部電視紀錄片一共三集,於10月14日起在探索頻道亞太電視網首播,覆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37個國家和地區的逾2億收視戶。
據新華社報導,這是國際主流媒體首次播出全面、系統解讀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節目。
《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連續三天播出,深入挖掘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探索到底是什麼在改變著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獨特的經驗能給世界帶來什麼,以及習近平本人的動力之源又是什麼。
這部紀錄片製作精良,視角獨特,全面客觀地展示著中國的樣子,講述著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故事,非常值得一看!
在這節奏緊湊的三集紀錄片中,一些世界頂級的「中國觀察者」用他們的精彩分享,讓觀眾聚焦於一個個來自多個大洲的拍攝精美、人物導向的案例研究和獨家檔案資料,這一切為我們揭秘到底是什麼讓中國和她的領導人在這個國家命運的關鍵時刻有如此作為。
該片由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青年主持,他們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想要了解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而這樣豐富的視角讓整部紀錄片更加生動、親切、引人入勝。
看完紀錄片,精選了幾個動人的故事,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❶People's Republic人民情懷第一集《人民情懷》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紀錄片一開頭,尚比亞經濟學家丹比薩·莫約說道,她可不想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成為中國的國家主席,「這個挑戰太大了」。
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可不想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成為中國的國家主席,有近14億人期盼著改善自己的生活。這個挑戰太大了。
這一集講述了幾個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故事,紀錄了他們真實的生活和切身感受,親切生動,富有故事性。
在第一集《人民情懷》中,本片從幾位中國普通人的視角講述了21世紀「人民」共和國的真正內涵。
這些故事貼近生活:從種獼猴桃的農民,到繁忙北京的一位計程車司機;從心懷足球夢想的小女孩,到科技改變生活的小鎮商店店主。
這個老人叫石爬專,她的丈夫去世,孩子也搬到了城裡。她所在的十八洞村曾是湖南省一個無名的小山村,多年來都沒有進出的道路。
石爬專說,她初到這裡的時候,日子過得非常苦。
我嫁到這裡來的時候,村裡人都非常窮,路很差。我搬過來的時候,所有人都務農,沒有什麼收入。日子過得很苦。
而2013年,在精準扶貧這一新舉措中,十八洞村被選作試點:
政策的理念很簡單:找到中國最貧窮村莊裡的最貧困的家庭,幫助他們實現自我脫貧。扶貧計劃並不是簡單地發放福利,而是帶領村民拼搏一把,燃起雄心,追求夢想。
石大媽和鄰居們用發給自己的扶貧款項和個人存款投資了一片將近千畝的獼猴桃種植園。
種植園經理告訴她,今年可能可以賺1千多塊錢,等到收穫期就有5千了。
石大媽開心地笑著說,等她回去,一定告訴大夥,種植園長勢良好,他們肯定能賺錢。
她還記得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走訪時來到她家中的情景,當時,她並不知道這個人就是習總書記:
他就站在我家門口,我問別人,他是誰,從哪兒來。
這位客人仔細詢問了關於她生活的各種細節。
後來,石大媽有了電視,每天看新聞。這才知道這位客人是誰:
他就站在我家門口,我請他進屋坐坐,三天後,村長給我送來了一臺電視。現在我每晚都看新聞,也知道他是誰了。他是我們的主席,中央的。
《人民情懷》這一集還回顧了習近平的從政之路,並探索這些經驗對他執政理念的影響。
本集還探索了習近平的從政經驗如何影響他對「中國夢」的構想,如何影響他對中國貧困人口做出的公開脫貧承諾,數據顯示,中國仍有5千萬人生活在聯合國貧困線下。
那麼,究竟是什麼塑造了習近平的執政理念呢?
鏡頭一轉,畫面轉到了陝西延川縣的梁家河村,習近平曾於15歲時來到這裡,度過了7年的插隊時光。
當地一個小店的店主劉金蓮回憶起習近平,說他非常樂於助人:
他像我們一樣在山裡受苦勞動,我們用擔子挑糞,他就也跟著擔糞、挑糞。
習近平在20歲時被選為村支書,從此開始了執政之路。他為村裡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鑄造廠和磨坊。
另外,他還組織群眾修了一個淤地壩,為村民帶來更多耕地。
梁家河村村支書說:
修這個大壩的時候,他什麼也做了。車子也推了,土也掏了。總書記髒活累活都搶著幹,所以大家對他才尊重和信任。
英國漢學家凱利·布朗說:正是因為習近平經歷過苦日子,所以他在談治國方略時才能非常自信。
作為中國當代的領袖,與農村之間建立真摯的情感紐帶是十分重要的。他經歷過苦日子,中文說就是「吃苦」。
布朗說,這樣的道義基礎,讓習近平在談治國方略時非常自信。
1975年,習近平離開了這裡,先後在中國五個省市任職。在中國每一級行政機構裡都擔任過職務。
美國公眾智庫羅伯特·庫恩說:
習主席曾任福建省省長、浙江省省委書記、上海市委書記。從人口和生產總值角度看,每個省市的規模都超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認為,中國培養政界精英的體制是非常完善的。
中國培養政界精英的體制是非常完善的。
中國疆域遼闊、情況複雜,習近平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在應對中國未來的經濟挑戰時,他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戰略。
❷Running China Now大國治理紀錄片第二集「大國治理」深入挖掘中國當下面臨的真正挑戰,講述了供給側改革、科技創新、環境治理等領域的案例,集中闡釋了中國的新發展理念和成功實踐。
第二集直指該國在經濟、環境、腐敗等各方面面臨的真正挑戰。
美國公眾智庫羅伯特·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指出,中國經濟必須進行轉型升級。
現在的挑戰是,中國經濟必須進行徹底轉型,不能再扮演廉價產品世界工廠的角色了。
經濟轉型升級,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提高都離不開創新。如今,創新就像是一股新鮮的血液,流淌在中國各行各業。
張國建在農村長大,現在是廣東極飛科技創始人龔檟欽的合伙人。他們把無人機應用在農業領域,讓農民的工作變得更輕鬆。
龔檟欽說:
農業的改變將改變整個國家。
長期以來,中國農民習慣了傳統的耕作方式,費時費力,收入較低。
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將極大地提高耕種效率。
無人機的作業效率比人工高出40倍。
這些無人機採用了最前沿的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無需更多人進行操作,AI就可以搞定。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人工智慧在飛行過程中,也在收集數據。
比如地形數據、植被數據、病蟲害情況等。
科技創新和應用不僅幫助農業進行轉型,也會讓整個中國經濟得到升級。
主持人丹尼說:
中國不再是一味接受舶來事物,而是在輸出自己的產品和觀念想法。
推動創新是習近平經濟改革政策的重點,他曾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強調,中國經濟新常態有幾個特點,其中一個就是:
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習近平曾說:
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遠,必須開闢新的發展路徑,激發經濟潛力,引領經濟發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在第二集中,你能從多個角度看到紀錄片團隊對中國創新、清潔能源、環境治理等的解讀,內容精彩、案例生動,真的不容錯過。
❸All Aboard合作共贏第三集《合作共贏》講述「一帶一路」倡議、肯亞蒙內鐵路、中歐班列等故事,解讀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示中國和平發展給世界帶來的機遇。
最後一集展現了一個嶄新的中國所帶來的影響力正如何改變奈洛比、威尼斯等遠在中國萬裡之外的城市的社區和人民的生活,同時更深入地挖掘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要了解中國如何改變世界人民的生活,最好的例子是非洲。
節目組採訪了一名肯亞的女火車司機,伊莉莎白。她一張口就用標準的中文自我介紹。
她會說中文,因為她是在中國學習的開火車的技術。
她駕駛的列車是連接首都奈洛比和沿海城市蒙巴薩的蒙內鐵路。
這條鐵路於2017年5月竣工,是肯亞自獨立以來最大的一項工程,而這正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
「自治號」快線是基於「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之下中國全球基礎設施投資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肯亞的鐵路相當落後,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但該國卻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改變現狀。
2014年,習近平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中國承諾為項目提供90%的貸款,同時提供專業技術,並在中國培訓肯亞技術人員。
像伊莉莎白這樣的普通女性的人生因此改變。她興奮地說自己學會開火車時,心情非常激動:
當時我真的非常激動,因為我從沒想到自己能做這樣的事。
而這條鐵路給當地經濟發展也帶來無限機遇。以前,從奈洛比到蒙巴薩的旅途要24個小時,如今只要4個半小時。
節目介紹說,這就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倡議旨在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重新連接亞非歐。
而中國也正在把非洲經驗,推廣到全世界。
比如在衣索比亞和寮國建鐵路、公路、橋梁;
在中亞和南亞修建發電站;
在希臘和巴基斯坦修建港口。
美國公眾智庫羅伯特·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評價說:
「一帶一路」倡議可能是自二戰以來,具有全球視野的最重要思想之一。
紀錄片接下來通過一系列生動的故事,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其中有中國發起的亞投行投資治理印度尼西亞貧民區生態環境的故事:
穿越8個國家的中歐班列將西班牙的紅酒運到中國的故事:
美國學生來中國學中醫的故事:
還有中國維和部隊在南蘇丹保護當地平民的故事:
這些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強大起來了,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姿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正如主持人丹尼所總結的:
這是多年都未曾見過的,地緣政治中的一件大事。中國將在世界舞臺上承擔新的角色。
一起來看看這部紀錄片吧,為中國的「新時代」加油喝彩!
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