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觀察就是看,其實不盡然,「看」只是觀察的一個方面,觀察是多種感官參與的複雜活動。因而,觀察不僅指用眼睛看,還包括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用手摸。仔細看,認真聽,摸摸、聞聞、嘗嘗,以觀其形,辨其色,聞其聲,觸其質,嗅其氣,嘗其味。多感官觀察可以使我們頭腦裡對事物有一個具有聲、色、味俱全的立體印象,從而在作文時,能把客觀事物形象、逼真、生動地描繪出來。有人曾問高爾基,「你常常根據什麼樣的感受來構成形象: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等等?」高爾基答:「當然是根據一切感受。」高爾基的話正說明多覺觀察對寫作的重要性。
例如課文《我愛故鄉的楊梅》中寫道:
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
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端午節過後,楊梅樹上掛滿了楊梅。
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等楊梅漸漸長熟,刺也漸漸軟了,平了。摘一個放進嘴裡,舌尖觸到楊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細膩而且柔軟。
楊梅先是淡紅的,隨後變成深紅,最後幾乎變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變黑,因為太紅了,所以像黑的。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新鮮紅嫩的果肉,嘴唇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鮮紅的汁水。
沒有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我小時候,有一次吃楊梅吃得太多,發覺牙齒又酸又軟,連豆腐也咬不動了。我才知道楊梅雖然熟透了,酸味還是有的,因為它太甜,吃起來就不覺得酸了。吃飽了楊梅再吃別的東西,才感覺到牙齒被它酸倒了。
作者通過眼睛的觀察,舌尖的接觸,嘴巴的咬開,味覺的品嘗等多種感官體驗,寫出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等特點。而且,這篇文章中,觀察是持續性的,如「楊梅先是淡紅的,隨後變成深紅,最後幾乎變成黑的了。」學會對動態、變化的事物持續性觀察和描述,也是我們觀察中一個重要內容。
再比如作文《可愛的橘子》中寫道:
秋天,果園裡的橘子成熟了,遠遠看去,像一個個橘黃色的小燈籠掛在枝頭上。
橘子圓圓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我觀察的這個橘子和我的拳頭差不多大,上面還有很多小點點,像一個個雀斑。它全身都是金黃色的,像一個小燈籠放在桌面上,真漂亮!
我越看這個橘子越好看,越看越想吃。我實在忍不住了,把橘子皮一片一片地剝開。哇!剝開的橘子皮就像爸爸元宵節在夫子廟幫我買的荷花燈一樣,在燈光的照耀下很耀眼。掰一瓣橘子放在手心中,就像一隻金色的小船,在水中蕩漾。再仔細看,又像夜空中的一輪彎月。湊上前去一聞,一股濃濃的香味讓我頓時有了食慾。於是,我把這瓣橘子放進嘴裡,用牙一咬,鮮嫩的汁水立刻四溢而出,真好吃呀!
小作者從橘子的顏色、大小和味道等多方面來描寫。這裡通過視覺的觀察、味覺的品嘗等方式,從不同角度感受和描寫了橘子的特點。
多感官法是我們搜集信息、認識事物的重要基本功。我們平時可隨身攜帶一個「信息本」,標明五個欄目:「目視」「耳聽」「鼻嗅」「舌味」「膚觸」。把每日的「五覺」信息經過分析選擇,分別記到各欄,然後定期歸納總結。堅持下去,能使你頭腦中的「信息庫」逐漸豐富充實起來,一旦需要表達時,便可信手拈來,久而久之,你就會變得耳聰目明,五官靈敏。
——以上內容選自《作文有規律我的小學創意寫作課》(李鳳敏 丘河 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