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alina 是太平洋中靠近洛杉磯的一個小島,這裡風光秀麗,景色宜人。macOS 也延續了過去幾個系統版本選取「地名」的傳統,使用 Catalina 作為全新 macOS 的名稱。
今年 6 月的 WWDC 首次發布 macOS Catalina 測試版,現在正式版終於跟大家見面了。想體驗新版系統的小夥伴可以搶先更新了。
小編在過去一段時間也體驗了下macOS Catalina 的開發者版本,隨著正式版的發布,以及這段時間的使用體驗我決定寫一下新版系統的實際體驗。希望可以在你接觸「Catalina」之前,作為一個參考。
「打破」
在外人看來,去掉 iTunes 來說只是去掉一個軟體,但對於蘋果來說,絕不僅僅如此。作為蘋果數位音樂時代的輝煌見證,iTunes 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是蘋果的一種「標誌」。僅僅幾年時間裡,從下載音樂,到在線音樂,數位音樂時代的腳步從未停止,而 iTunes 最為核心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 對於大多數國內用戶來說,iTunes 更多是作為「備份」軟體來使用,這個功能因為「適應」在 iTunes 的理念中,長期以來用戶都被其「有反常理」的邏輯所折磨。 所以,現在也是時候給 iTunes 一個改變。 在全新的 macOS Catalina 中,原先的 iTunes 的概念被完全去掉,蘋果把其中所有的重要功能完全分隔開來,直接演化為兩個「獨立軟體」和一個「功能移動」。 兩個軟體是指分別獨立出音樂和播客。其中最值得一說的是音樂,完全放棄了傳統的「下載音樂」使用方式,而是按照移動端的理念做出了一個「流媒體」音樂軟體。這樣,移動端的三大核心組成部分充分得以體現,包括:
1.為你推薦:按照用戶的喜好風格主動推薦播放音樂,提供不同風格的歌單;2.瀏覽:按照用戶音樂風格瀏覽記錄尋找音樂;3.廣播:提供不同風格的音樂電臺,不間斷播放對應門類的音樂。
整體的界面更加清爽、簡單,用戶能夠清晰地了解到每一個部分的功能。此外,由於內核是沿襲於移動端,所以用戶基本沒有任何的學習成本。 不過,在使用過程中,還是有一個小遺憾。在移動端,歌詞是可以用非常優雅的方式滾動播放的,但在 Mac 的音樂中,依然是簡單的文本。所以,如果後續能夠設計一個類似更加優雅的歌詞顯示方式會更好。至於播客,邏輯完全和音樂一致,兩者的界面關係基本上如出一轍。
功能移動指的就是「備份方式」。如果「音樂」軟體的轉變是一種順應潮流,那「備份方式」的轉變可以說是一個「糾錯」。兩者拆分以後,用戶在進行 iPhone 或者是 iPad 的備份時,再也不需要任何「軟體」,現在的 Mac 終於會直接用「硬碟」的邏輯直接把此功能整合進「訪達」中。 當我們想要備份時,將 iPhone 插入 Mac,系統不會再自動跳出 iTunes(可以手動關閉),我們需要自行進入訪達,此時訪達左邊的邊欄會有圖標:
並且,備份過程中的狀態或者是進度,在邊欄的圖標旁邊會有清晰的展示,我們可以快速掌握整個備份的過程。「反人類」的 iTunes 備份,終於在 Catalina 中得以修正,從而更符合大多數人的使用習慣。
「跨界」
當然這一次更新的「明星」功能點,自然是「Sidecar」,即 iPad 可以作為 Mac 的第二塊屏幕。這一功能一經發布就引起了熱烈討論。開發者版本發布後,幾乎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嘗試這一功能,而在更新的macOS Catalina 正式版本中,它也有了一個正式的中文名字: 「隨航」
這是一個聽起來很怪,可的確很蘋果風格的「翻譯」,好在也的確能詮釋這一功能的使用體驗。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我基本只要是打開 15 寸 MacBook Pro ,就一定會打開 iPad Pro 作為副屏,的確是一種「隨航」。 值得一提的是,連接方式非常簡單,只要我們在 Mac 上方的狀態欄,點擊圖標便可即刻進入。同時,連接方式支持有線和無線,如果你的工作對於延遲要求不高,那麼基本上無線已經完全可以勝任,比如普通的網頁瀏覽和文字鍵入,肉眼很難感受到延遲。
要說明的是,延遲與否,本質上還是取決於Wi-Fi本身的網絡情況。我當然更喜歡無線方式,因為桌面上少一根線就少一個負擔。連接以後的使用邏輯和使用一個顯示器一致,你可以直接「鏡像顯示」或者是作為「副屏」。並且可以在Mac的設置中,設置兩臺設備的相對位置,這樣可以決定滑鼠的移動方向,一般我都是直接把iPad放在Mac左邊。
其實使用外接顯示器的用戶應該知道,兩塊屏幕的對於工作效率的提升是非常顯著的。在一些大型生產力軟體中,比如使用FinalCutProX剪輯影片,即使是15寸的Mac,整個工作界面依然是捉襟見肘,尤其是在挑選大量素材的時候。但是現在完全可以把素材放到副屏上進行「瀏覽」,不僅能夠提高效率,還能有更好的觀感,看到更多的細節。
而如果是一些文字工作,副屏作為一種輔助,可以顯示一些參考內容,比如我在寫稿之前喜歡做一個思維導圖,那麼思維導圖可以直接放置在 iPad 的屏幕上,這樣 Mac 的屏幕上就可以只顯示文字輸入的工作界面。更大的工作區域不僅有利於視力,也能保持乾淨和整潔。 而且,這一功能隨著你的 Mac 設備的尺寸減小會越發有感觸, 相比 Mac 15 寸用戶,13 寸用戶感受會更明顯。對於這些 Mac 用戶來說,如果同時擁有 12.9 寸的 iPad ,屏幕面積幾乎有接近一倍的增大。 使用一段時間以後,你會更加深刻地感受「隨航」兩個字的意義,iPad Pro 就像是一個「助手」,的確可以沒有,但是使用以後效率更高。 不過,如果 macOS Catalina 的隨航功能僅僅做到以上功能,我們可以說這項功能「不錯」,而讓「隨航」更酷的是,它對 Apple Pencil 的利用。
在 Mac 用戶中,很大一部分人群都是創意工作者,Photoshop 幾乎人手一個。其中,無論是畫家也好、設計師也好,甚至包括攝影師都喜歡使用「數位板」,因為很多工作都需要筆觸來實現精準的操作。 全新的「隨航」功能,允許這些創意用戶把繪畫窗口直接調入 iPad,這樣你可以直接使用 Apple Pencil 在作品上精細地操作,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你的 iPad 直接就會變為「數位屏」,並且在使用中,你會感受到這塊「數位屏」體驗已經完全成熟。使用過程中,有幾個印象很深的點: 1.延遲很低,要是配合有線連接穩定性更好,可以完全勝任正常的創作;2.提供基本快捷鍵輔助,例如 Shift、Option、Command 等等。當然對於專業用戶來說還需要更多的操作輔助按鍵,這個時候就需要依賴鍵盤來完成;3.提供觸控欄操作。目前在 Mac 筆記本上的觸控欄被完美地移動過來。例如像 Photoshop 這樣在 MacBook Pro的觸控欄上集合的功能,都可以在 iPad 下方直接點擊;4.支持壓感,但有待優化,筆觸有些硬。 「完成度」高,是我在使用「隨航」功能的最大感受。使用過程中,在 iPad 上竟然融合了三種交互方式,你可以通過「滑鼠」進行點擊選擇,也可以通過「手指」放大、縮小或滾動畫面,甚至可以使用 「Apple Pencil 」進行精準繪畫和書寫。而且,這三種方式基本都符合直覺,只要操作幾次就可以上手。
有趣的是,就算你的 iPad 已經被 Mac 「徵用」,並不意味著就不能繼續當作 iPad 使用。因為對於 iPad 本身來說,「隨航」僅僅是一個「應用」,你只要像正常的應用一樣上滑,就可以回到 iPad 本身的界面,此時你可以繼續使用 iPad。 當你想要回到 Mac 的桌面時,只要點擊「隨航」的圖標就可以繼續使用。如果你有需要,甚至是可以在 iPad 的隨航界面上,放上一個 iPad 應用側邊欄。簡單來說,在 iPad 隨航的過程中,並不會丟失自己的「角色」。 對了,這裡還有一個很有用的小細節。我們都知道現在 iPad (Pro)對於鍵盤的支持已經非常友好,所以很多人都會喜歡搭配鍵盤來使用 iPad。那麼在使用「隨航」的時候,你連接 iPad 的鍵盤,是可以直接作為 Mac 的鍵盤使用的。我基本上都是使用 iPad 鍵盤多一點,這樣可以「一個鍵盤,完成兩個系統的鍵入」。 不得不說,「隨航」是蘋果「生態」優勢最充分的體現。這樣的軟硬結合,還真的只此一家。
最後再給大家看看視頻版的使用體驗,有木有心動呢?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