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23日是第六屆全民營養周,今天的主題是「合理膳食,免疫基石」。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防禦機制,通俗地講,就是人體抵禦外界威脅自身健康的抵抗力。
人體的免疫力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在變化之中。剛出生時免疫力很弱,青春期後達到高峰,中老年時期會急劇下跌。特別是在疾病流行期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得病。人體免疫力大多取決於遺傳基因,但是環境的影響也很大,如飲食、睡眠、運動、壓力等,其中飲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中國營養學會的專家強調,營養充足是免疫力的重要前提,各種營養素攝入要滿足機體健康需求,才能保證免疫功能的完善和提升。
均衡的營養對成年人的免疫力很重要,嬰幼兒的早期營養則更為關鍵,它不僅關係到寶寶的免疫力、生長發育和智力發展,還會影響成年後的健康水平。但是寶寶吃得多、吃得好,就真的營養均衡嗎?
近日,新華社一篇關於國民營養水平的報導中提到,我國有3億人正面臨著「隱性飢餓」困擾,兒童營養素的缺乏問題更為嚴重。2019年《嬰幼兒餵養與營養指南》中指出,嬰幼兒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有維生素A、維生素D、鐵和鋅。
日常生活中,很多媽咪對給孩子補鈣這件事很熱衷,但是往往卻忽略了維生素D的補充。維生素D的補充,除了讓孩子多吃維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有海魚、動物肝臟、蛋黃、瘦肉、堅果、植物油、蘑菇等之外,媽咪們要讓孩子們每天有足夠的時間曬太陽,或者是通過維生素D補充劑來補充。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標準:嬰幼兒每天維生素D攝入量應至少達到400IU,直到兩歲。2歲以後,需要結合日常生活來定,最好能繼續補充到青少年時期。
美國兒科協會也建議,寶寶出生後不久就開始每日補充400IU,並維持到兒童及青春期;英國公共衛生部門建議國民幾乎是一輩子都需要每天補充維生素D。
寶寶出生後不管是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都需要從出生兩周後開始補充維生素D。如選擇的是國家「藍帽」標識的維生素D補充劑,其中,一歲以下母乳餵養的寶寶最好由媽媽補充,然後通過母乳餵養讓寶寶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