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全國環境化學計量技術委員會發布《水質硬度計校準規範》(徵求意見稿),向全國各有關單位徵求意見。
該技術規範由廣州計量檢測技術研究院、甘肅省計量研究院、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等主要單位起草,蘇州市計量測試院、中山大學也參與了起草工作。
本規範依據JJF 1071-2010《國家計量校準規範編寫規則》、JJF 1001-2011《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和JJF 1059.1-2012《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的規定而制定。
部分計量特性和校準方法參考了ASTM D 1126-2002《水硬度的標準試驗方法》(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Hardness in Water)、GB/T 5750.4-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 感官性狀和物理指標》和GB 8538-2016《飲用天然礦泉水檢驗方法》的相關內容。
徵求意見稿包括引言、範圍、概述、計量特性、校準條件、校準項目和校準方法(硬度含量示值誤差,重複性,溫度示值誤差,響應時間,穩定性)、校準結果表達、復校時間間隔、附錄(ABC)等幾大部分。
水質總硬度是指水中鈣離子和鎂離子的總含量。硬度又分為鈣硬度和鎂硬度,鈣硬度是由鈣離子引起的,鎂硬度是由鎂離子引起的。水質硬度計用於測量水體中的硬度含量。它主要用於食品、醫藥衛生、環境保護、化工等領域對水質的測量。
水質硬度計按測量原理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色法原理:水樣中鈣、鎂離子與顯色劑反應生成特定顏色的化合物,該化合物在特定波長條件下吸光度值與鈣、鎂離子濃度相關,通過測量吸光度值得到水樣的硬度含量。儀器主要由光源、樣品室、檢測單元和數據處理單元等組成。另一類是電極法原理:儀器採用電極進行測量,通過測量電極電位得到水體中硬度含量。
本規範為首次發布,正式出臺之後,不僅能為保證水質硬度儀測量結果的準確、可靠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也能為水質硬度儀的量值傳遞與溯源提供技術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