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塊磁鐵切成兩半,就會產生兩塊磁鐵,每塊磁鐵都有自己的北極和南極。一個多世紀以來,物理學家們一直對這種明顯不存在孤立磁極或「磁單極子」的現象感到困惑。磁單極子的存在似乎是完全自然的;如果觀察到帶有磁荷的粒子,麥克斯韋方程將反映出電與磁之間的完全對稱性。但謎團依然存在:雖然所有已知粒子都是帶電或中性的,但還沒有發現任何粒子是帶帶磁性的,由保羅·狄拉克正式提出了磁單極子的理論。
這可能是在類似於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條件下產生,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阿特拉斯合作組織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專門技術來尋找這種粒子的證據。根據狄拉克的理論,基本磁荷(1gd)的磁單極子電離物質方式與高電荷物體(HECO)相同。與電荷的平方成比例的大量能量沉積將被留在阿特拉斯探測器中,這些粒子就是通過這個探測器運動。因此,對具有這些特性的磁單極子研究與對多次(超過20次)電子電荷穩定粒子的研究密切相關。
(博科園-圖示)觀察到Drell-Yan自旋0(左)和自旋1/2(右)單極子產生隨質量變化的95%置信水平上截面極限。圖片:ATLAS Collaboration/CERN阿特拉斯物理學家從阿特拉斯的跟蹤探測器和量熱計系統收集的數據中挑選出預期具有HECOs或磁單極子特徵的碰撞事件,以便進一步分析。這些候選事件是通過在量熱計中鑑別能量沉積較大和較窄區域以及在過渡輻射跟蹤器中相應的高電離痕跡來識別。阿特拉斯合作發布了在13次TeV質子-質子碰撞中尋找磁單極子和HECOs的第一個結果。既然沒有證據表明磁單極子或觀察HECOs約束建立了自旋為0和自旋-粒子假定Drell-Yan電磁對生產機制。
迄今為止,該研究是對1 ~ 2gd磁荷範圍內磁單極子最敏感的研究,超過了MoEDAL專用實驗的結果,但MoEDAL的探測範圍更大。該研究還改進了先前對直接產生磁荷為1gd磁單極子的限制(見圖),大約是原來的五倍。此外,這是第一次研究荷電比超過電子荷電60倍的HECOs,從而超過了CMS和ATLAS合作之前研究的範圍。阿特拉斯再次被證明是一個強大的科學研究工具,通過它的通用探測能力,物理學家將能夠繼續尋找像磁單極子這樣的粒子。
博科園|研究/來自:ATLAS Experiment參考期刊《Physics Today》《arxiv》DOI: 10.1063/PT.3.3328Cite: arXiv:1905.10130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