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1日發生的集集地震是臺灣百年來最大的地震,也是數十年來對臺灣社會造成最大衝擊的自然災害事件。這次地震是由車籠埔斷層發生逆衝作用導致的,地表破裂帶全長約80km。
地震震毀無數公共設施的同時,也對地表造成了破壞
臺灣地震多發,活動斷層主要分布在西部麓山帶與平原交界處及東部花東縱谷區域。車籠埔斷層是臺灣諸多活動斷層中的一個,分布在臺灣中央山脈西麓丘陵邊緣與臺中盆地第四紀堆積平原的交界地帶,南起雲林縣古坑鄉;北行經竹山鎮、名間鄉、南投市、霧峰鄉、太平鄉、臺中市大坑、潭子鄉,直抵豐原市。
臺灣活斷層分布圖(臺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工程地質與防災科技研究室整理)
探槽挖掘是地質科學中常用研究斷層的方法之一。2002年,科學家進行了車籠埔斷層古地震研究計畫,進行斷層探槽開挖及古地震調查。
在進行斷層探槽開挖及古地震調查時,挖掘現場保存了九二一地震的地表破裂原狀,探槽的剖面清楚地呈現了過去多次地震造成的褶皺與斷層構造,被認為具有高度學術研究及保存價值,也是世界上非常難得見到的地質景觀。
車籠埔斷層探槽挖掘現場
學者們一致認同這裡具有高度的學術研究及保存價值,因此決定推動執行「竹山車籠埔斷層探槽保存計畫─地震及生態園區」計劃,將這些寶貴的研究資料、地質景觀好好保存起來。
為了防止探槽剖面的崩壞,目前的探槽是在2006年回填後,於2013年成立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後由博物館重新挖掘整修完成。
斷層剖面
斷層探槽保存館為半圓球形的特殊建築,其建築特色來自於「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主要功能在於維護科學研究的現場及展示珍貴的車籠埔斷層探槽,進入保存館,行走於館內設置的空橋,實地觀賞斷層剖面,可讓參觀民眾體會到大自然龐大的力量,並重新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處共存。手機前的你如果有機會去臺灣遊玩,可以去一探究竟呢!
斷層探槽保存館